让亲子共读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2022-05-11宋静怡
宋静怡
摘 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家长群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孩子们开展阅读活动,既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都将阅读视作苦修行,无法专心致志地开展阅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父母通过亲子共读来引导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爱的传导下,让孩子热爱上书籍,并将阅读的好习惯保留终身。
关键词:亲子共读;小学阶段;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1-0019-03
Let Parent-child Reading Together Illuminate the Path of Children's Growth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arent-child Co-read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upils' Learning Habits
SONG Jingyi (Xinchengyu Primary School,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t is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s to cultivate their children to develop good living and learning habits. Guiding children to carry out reading activities is not only a means of learning, but also a way of life. As parents of children, they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teach them how to better love life and enjoy life. In real life, however, many children will be read as a penance, cannot be absorbed in reading activities, in this case, need parents to guide their children by parents read to enjoy the fun of reading, develop their good study habits, in imperceptible in love under the conduction of children love books, and keep the good habit of reading for life.
【Keywords】Read together; Primary school stage; Study habits
低年級段的学生都刚刚结束幼儿园教育,他们的自我意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情绪往往也是不够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善于掩饰自己,不懂得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总是凭借一时兴致,很难将注意力专注于某件事情上。分析低年级段的学生,不难发现,他们普遍存在自觉性较差、好动贪玩、缺乏自控力等现象,这导致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常常需要依靠教师或家长的监督与督促。可是,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教师和家长无法永远从旁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真正帮助学生,就应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实现自我监督与管理。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让学生在亲子共读的正面影响下,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好习惯来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
1.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小做爱书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想要学生彻底爱上阅读,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此,学生父母与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根据学生的喜好,为他们筛选出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平时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兴趣点等,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家长与教师应该多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平时在关注什么、喜欢什么。第二,尊重学生群体在阅读时的自主选择,在很多时候,总是能够听见、看见教育专家出来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或者有些教师、家长喜欢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安排学生进行阅读,然而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专家、教师与家长觉得好的书籍不一定深受学生自己的喜爱,让学生阅读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书,怎么可能得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并帮助他们养成优质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选择与喜好,只要书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就没有必要过于干涉,只有尊重学生群体的阅读兴趣,才能够在未来慢慢引导学生从某一种书籍涉及其他不同类型的书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总是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自己都不爱阅读,却希望孩子能够畅游书海,那么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孩子是有独立自我意识的群体,他们会去判断父母之间的言行,若是家长每晚打麻将、刷手机,却要求孩子认真阅读、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的指导将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有些孩子甚至会直接开口反驳道:“你们都不看书,凭什么要求我看书?”由此可见,若是想要让他们真正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就需要由家长牵头,主动关掉手机或者电视,坐在孩子的身边,认认真真地陪他们一起进行阅读。
对此,笔者认为,每天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好一个共同阅读的时间,比如可将时间设定在每晚睡前的1小时左右,大家一起选一本各自喜欢的书籍来进行阅读,在最后的10分钟内,双方都停止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向对方说说今天阅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共同阅读一个章节的文章,并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探讨,找出各自认为最为优质的文章段落,若有兴致,还可以进行摘抄。如此一来,阅读便再也不是苦差事,而是专属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时光,父母与孩子在书籍面前都是学生,地位完全平等,甚至双方如同学者一般展开一场有价值的、有深度的思想交流,这将对孩子的脑部发育带来极大益处,而且每天固定开展阅读,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优质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当然,不仅可以将阅读目标锁定在课外丛书上,比如当孩子学习了部编版二年级的《望庐山瀑布》,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找出李白的其他诗歌来,以此来开拓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体会到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诗词风格,或者阅读描述诗人生平的文章、书籍,帮助他们更好地去了解当时诗人的创作环境与背景,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笔下的世界。
2.阅读优秀故事,使得学生成为文明人
课外阅读刊物之所以能够吸引低年级段学生的目光,主要是因为这些书籍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而高质量的故事情节最能打动学生,触发其内心深处的情绪,并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而在回忆的同时,将引起他们对自我、对学习生活的一个反思。诚然,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往往要比单纯的说教性教育更具有意义,效果也更好。比如一年级的学生不习惯在生活上与他人进行分享,他们对别人的分享举动也没有太多体会,此时就可以在亲子共读时,选择与“分享”“关爱”等主题相关的绘本,通过阅读来加深学生在这方面的感受。如在绘本《大卫不可以》中,通过与父母一起共读大卫的搞笑故事,孩子与家长都将收获不同的感悟,孩子们知道了不能像大卫一样浪费水与食物、不能总是故意惹父母不高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家长则会明白不要在与孩子产生争执时大吼大叫,也不应该在生活中频繁地对孩子说“不可以”,并多与孩子开展深入的交流。这种通过阅读来进行引导教育的效果要比课堂中的枯燥乏味说教更加深刻,也更能助力孩子身心方面的健康。
3.阅读经典故事,让学生做有智慧的人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此阶段也是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亲子共读的机会,帮助孩子成为有深度、有思想的人,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带领孩子一起来阅读经典故事则再合适不过了。我国的经典文化都是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保留了下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很多作品都凝聚了某一时期的智慧与理念等,它们往往拥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璀璨的思想光芒以及完美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些作品还将让学生欣赏到精湛、高超的艺术手法,利用经典文化来进行共读,不仅可以正确引导孩子树立三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比如,在阅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家长可以在春天时节带着孩子去踏青,让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感受一下何為人间四月,亲眼去看一看繁花盛开之景,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中国诗歌文学的魅力。除此之外,在孩子们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时,家长可以从旁指点一下,让他们明白做人要谦逊、好学,要多向别人好的地方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养成盲目自信、自大的坏习惯;而阅读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则让孩子明白善恶之间无大小之分,只有是善,就应该信奉;只要是恶,就应该摈弃。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小就接触经典文化熏陶的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要比其他学生更加优秀,他们更能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去思考、处理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也更加不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懂得以理服人。
4.利用朗读表演,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也可以从朗读方面入手。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实朗读更像是一种积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气或者动作来“演绎”课文,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而朗读当然也可以应用在亲子共读中,而且与自己的父母来进行朗读,将更好地渲染家庭共读活动的氛围,有利于父母与孩子全情投入到教材的学习中,从而丰富孩子的学习体会。
而朗读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可以进行父母、孩子表演朗读,父母、孩子分角色朗读,情境对话般朗读等,如在阅读世界级童话故事《丑小鸭》时,爸爸可以做旁白,学生可以饰演丑小鸭,妈妈则可以饰演故事中的其他人物。这样来进行分工合作、配合表演,对于学生而言,势必是新奇的、有趣的,仿佛书籍被注入了灵魂,文章一下子就变得趣味盎然、妙趣横生,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将书籍中的情节演绎出来,为书的阅读带来更多趣味,如此一来,对于学生而言,每天定时的阅读就成为生动活泼的家庭节目,而在这个节目表演中,父母与孩子都是主角,同时大家也都是观众,阅读将逐渐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在这样的家庭活动中,孩子不仅更加热爱阅读了,其性格也将逐渐变得开朗起来,整个人将变得更加自信。
5.诵读优秀诗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是诗词文化大国,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中国古诗词从未因时光的冲刷而消磨掉一丝文化光彩,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瑰宝,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其璀璨程度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难以企及的。因此,在开展亲子共读中,一定不能忽视诗歌的重要性与教育价值。诵读是小学阶段语文阅读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语文阅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对于部分小学生而言,他们未必能够体会到诵读学习的重要性,觉得诵读枯燥、无趣,很难从诵读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鉴于此,家长可以与教师合作,一起就孩子的心理活动以及认知规律来制订诗歌诵读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诵读这项语文学习,加强孩子对我国古诗文的理解与热爱。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因受生理及心理发育的限制,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诵读学习中,也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诵读古诗文的乐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极具真实感的诵读场景,在真实感强的场景之下,极有可能催生出学生探索古诗文的兴趣。
站在家长的角度,在亲子共读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建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可以将具有教学意义的古诗文将张贴在孩子的书房或房间中,比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用于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让他们知道光阴如流水,错失不可再回;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适合诵读的场景。结合不同古诗文的诵读,家长可以用电脑、投影仪、大屏幕等设备向孩子展示出相应的图片、动画以及音频等,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帮助其全情地投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比如在部编版二年级《靜夜思》一诗的学习中,家长就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去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影视资料,为孩子播放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当初的创作背景。《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独自于屋内抬头望月时的所感,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向读者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诗歌语言清新朴素却含蓄无穷,读之让人不觉感叹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底。《静夜思》用语简单却不简陋,虽无精致华美的辞藻,但这种朴素的诗歌反而让人更能体会那种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简单易学,又韵味浓郁。通过与家长一起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民族的认可感与自豪感。
总而言之,亲子共读是培养低年级段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通过与父母一起开展阅读活动,孩子可以养成爱书、惜书的好习惯,在经典书籍的阅读熏陶下,他们将明白如何成为一个讲文明、有智慧,同时充满了自信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以上的重复,在重复达到90天以上时,才会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因此,亲子共读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家长与孩子长期坚持,绝对不能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一旦中途放弃,不但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还不利于构建黏性较强的亲子关系,这将影响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可能给彼此双方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所以,在亲子共读这条道路上,最需要的是家长和孩子持之以恒、携手共进。
参考文献
[1]王建容.亲子共读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J].试题与研究,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