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治疗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22-05-10陈梦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陈梦宇,肖 骋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典型特点。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在于及时开通堵塞血管,使脑血流灌注恢复正常,修复神经功能[1]。现阶段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等,但单纯动脉溶栓治疗闭塞血管开通率不高,而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脑细胞损害面积[2]。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临床疗效,故选取我院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探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过临床诊断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24h;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无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禁忌。

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脑血管疾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既往有重大外伤及大手术;存在免疫力疾病;存在精神疾病;经CT检查发现脑出血。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5~77岁,平均(62.49±8.68)岁;病程2~7h,平均(4.89±1.14)h;疾病分类:高血压9例、基底动脉及远端闭塞18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6~78岁,平均(62.45±9.12)岁;病程2~6h,平均(4.12±1.67)h;疾病分类:高血压10例、基底动脉及远端闭塞17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审批通过。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失衡和控制血压;采用CT检查头颅,排查脑出血情况及明确血栓部位。

对照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方法治疗。手术前先给予其静脉滴注尿激酶和氯化钠注射液,剂量分别为100WU和0.9%100mL,并在30min内完成滴注。待滴注完毕后,使用10mL 1%利多卡因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右侧股动脉采用改良Seldinger进行穿刺,放入8F动脉鞘,同时注入肝素3000U,在导丝引导下置入6F指引导管,接着将责任血管送入头端,最后进行血管造影,再使用导管把10WU尿激酶输送进去即可[3]。

观察组采用的穿刺方法与对照组一致,血管造影主要是明确狭窄程度、狭窄部位及侧支代偿情况,便于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在造影路图指引下使用微导丝(Synchro 0.014in×200cm)将微导管支架输送系统引入,再将头端直接穿过血栓部位,同时使用Rebar 18微导管头端跨过闭塞段血管。当明确微血管造影已置于血管腔内,即可采用微导管把10mg阿替普酶接触性溶栓导入,这时迅速回撤导管,并同时将头端埋入血栓内部,继续灌注5mg阿替普酶;继续回撤微导管至血栓近端,接着再次灌注5mg阿替普酶,待10min后对造影进行复查。复查后,若责任动脉未开通,则可进行支架取栓操作,具体操作如下:微导管横穿经过狭窄动脉,同时让Rebar 18微导管穿过责任动脉,此时需再次确认造影置于血管腔内,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置入,再使用Rebar 18微导管将其送入责任血管,释放支架与血栓铆合后,马上回撤微导管、支架及引导管,取栓完成。接着,回收30mL的导管内血液,继续造影,检查有无脱落血栓或新的血管闭塞,确认两者均无后,即可退出动脉鞘,采用闭合器止血,并对穿刺口进行加压包扎[4]。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用药护理。

1.4 观察指标

脑血管血流情况:给予患者治疗24h后,采用颅内多普勒超声进行筛查,对患者的颈内动脉、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阻力指数进行测定[5],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参数的变化,为了确保准确性,均需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比较。

治疗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情况: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7]进行评定。其中NIHSS评定标准主要包括视野、面瘫、共济失调等11个维度,共42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mRS评定预后标准为:总分0~5分,具体评定标准:无症状为0分;轻度残疾,即一个人基本可完成病前的日常活动为2分;中重度残疾,及日常生活需帮助且不能行走为4分;重度残疾,即大小便失禁、卧床,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人为5分,分数越高,代表预后情况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情况比较

治疗24h后,观察组各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4h后脑血管血流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NIHSS和m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NIHSS和mR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通常为心脏骤停、低血压、低血糖等,若不及时给予干预治疗,有可能会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8]。临床上主要治疗原则为早诊断、早干预,即在最短时间内开通发生堵塞的血管,并且重建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9]。

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24h后,各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比单纯采用动脉溶栓方法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情况。与陈静等[10]研究的结果一致,分析其主要临床原理为: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能够快速疏通堵塞的动脉血管,改善血流灌注,降低灌注发生率,避免斑块纤维帽发生破裂,对于扩大动脉内径、加快血流速度及减少阻力均有积极作用。因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有利于改善脑血管血流情况,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后,NIHSS评分及mRS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李红伟等[11]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患者预后。分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能及时打通栓塞的血管,减少血栓对大脑组织进一步损伤,从而对于保护神经功能有很大帮助;同时,神经功能得到保护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神经损坏,影响神经功能,进而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观察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脑血管血流灌注,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