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型作文的四大实践方向探寻

2022-05-10北京许姗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韧性作文题时代

北京 许姗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命题都指向了时代特征,彰显了时代精神,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在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过程中,也考查了考生的思辨能力。写作实践可以培养形象、逻辑、分析和综合等基本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达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因此,对考生思想深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作文试题的考查重点。

在考查考生思想深度和思辨能力的过程中,关系型作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所谓关系型作文,是指写作时要围绕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要求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这些概念,分析其中的关系。关系型作文题有的是明示的关系,如2021年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2019年浙江卷“倾听读者的呼声”与“不为读者所左右”;2018年全国卷Ⅱ“弹痕多”的与“弹痕少的”等。除了这种直接给出关系的作文题之外,还有一类是由具体材料概括出的关系类话题,是隐藏的关系型作文题,比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关于“强者”与“弱者”、精神上“强”与“弱”的相互转换;2021年浙江卷中关于“得失”与起点、过程、终点的关系;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中关键词“韧性”包含的“坚实”与“柔软”的关系等。不论是以上哪种关系,都要求考生能够厘清概念,辨析关系,体现出辩证、深刻的思考。

一、逻辑助力,厘清关系

关系型作文题,重在考查思辨能力。所以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运用辩证思维,厘清构成论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关系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基本的逻辑关系,将关系型作文的基本逻辑罗列如下:

关系类型简式举例对立统一关系无A则无B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关系有A则无B铭记与遗忘并非绝对关系有A而未必有B痛苦与成功并列共存关系有A也有B谦虚与表现思路正确认识A与B的关系为什么没有A就没有B?A和B的异同在哪里?什么条件才能由A到B?什么条件下A与B能共存?此时A与B是什么关系?如何正确处理A与B的关系?(对策)

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独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我们可以思考的是无自由为何就无纪律可言?纪律是如何保障、促进自由的?

是非取舍关系的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学生需要思考两个要素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为何出现异同,如何取舍,在什么条件下两者会相互转化。

并非绝对关系的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学生往往会简单线性归因——痛苦会带来成功,但是事实上这种关系不是必然的。学生要思考的是在什么条件下,痛苦的磨砺会是成功的助力;又在什么条件下,痛苦之后不一定会换来成功;成功的路上是否都会经历痛苦。

并列共存关系指的是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共存(在某一语境条件下并列、互补或递进),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当多数学生对此表示费解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谦虚和表现都需要,共存的两者有何关联。

在辩证分析关联词之间的基本联系之后,我们可以再进行表达加工,比如关系类题目“流行与经典”,认识到二者是并非绝对关系后,可以确定观点: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经典的也不一定流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达加工:顺应当下的审美追求和情趣流行并得到大众认可,就有可能历经岁月淘漉而成为经典。从而拟定对策:开放包容流行之物,积极引导,使之成为时代记忆的经典。这样就可以搭建一个明晰严谨的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为之后填充血肉、明思辨理服务。

二、概念思辨,搭建关系

以上题目细致推敲后,材料中的关系还是较为明显的。但是有一类关系型作文题,其关系本身蕴含着很大的弹性,这也给了写作者思考和阐释的空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自己搭建关系。

比如2012年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从孟郊对亲情的“忧与爱”、艾青对祖国的“忧与爱”,到罗曼·罗兰对心灵的“忧与爱”;从个人家庭的牵挂到民族与国家的忧患,再到心灵的博大与神圣。面对这样广博的维度,如何搭建关系展现考生自己的人文情怀呢?思考自己对“忧与爱”关系的认识,可以搭建并列关系——人生需要忧,也需要爱;可以搭建因果关系——因为有爱,所以生忧;可以搭建表里关系——爱为本质(内心、情感),忧为表现(言行)之一;可以搭建条件关系——积极向上的“忧”当以关爱为基础和条件;可以搭建递进关系——爱欲深,则需忧的意识……在思考二者关系的时候,还可以从“忧与爱”互动关系中“适度”“过度”的问题来思考,比如过度的担忧有可能阻碍爱意的传递,过分的溺爱让人忽略,甚至丧失忧患慎惕的意识,等等。这样都可以展示出考生深刻的思辨能力,打破固定关系的标签和壁垒,赋予议论文理性的光辉。

在搭建多维关系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界定关系中的核心概念,才能为构建多元关系打下基础。比如在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的关系中,要想辩证地展开关系论述,首先需要明确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即对“可为”“有为”下定义。比如,“可为”是条件允许有一番作为,“有为”是真的有一番作为;“可为”是欲为、能为、将为;“有为”是已作为,人人称颂其“可为”——这是条件和效果的区分;或者“可为”是对理想目标的准确认知,“有为”是对理想目标的成功实现——这是能力和结果之间的区分;或者“可为”是对时代的描述,“有为”是对个体行为的要求——这是时代与个体的区分。以上几种不同的定义方式为第二步辨明关系打下了基础。

当“可为”与“有为”指的是时代与个体时,我们可以搭建这样的关系,比如,“可为”通过“行为”方能“有为”,“有为”借由“作为”更加促使“可为”。这样便可以生发观点:我们万不能因起点高而放弃拼尽全力地飞翔,甘于平庸、碌碌无为,而更应认识到生逢其时、时不我待,通过日复一日地奋斗和拼搏而更有作为。当“可为”和“有为”指的是条件与结果时,便可以依据时代特点,看到“可为”之处是一切“有为”的前提。除此之外,“有为”还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便可以更加灵活地搭建关系,在议论中展现出理性思辨的光辉。

三、由表及里,发现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系型作文中,有一类作文题目的关系往往并不明示在题目中,而是隐藏在题目的核心概念里。比如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引导考生思考中华文明中“韧”的精神内核,从而实现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目的,加深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构思这个作文时,我们可从三方面切入:什么是“文明的韧性”,“文明的韧性”有哪些具体体现;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这种韧性,这种韧性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诞生、发展、传承中有何作用;在今天这个大有可为的年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该如何发扬这种“韧性”。“文明”这个词比较抽象,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等都蕴含其中。这个概念对于考生来说不难理解。而“韧性”这个词语却有很大的阐释空间,由“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的解说看,“韧性”本身包含了“坚实”与“柔软”双重含义,也就是说文明一方面是强硬的,在每个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的时刻都能“沧海横流,显示英雄本色”,给中华儿女以力量;另一方面,文明又具备“柔软”的属性,它不是简单的“木强则折”,而是在广纳百川中绵延着无穷的生命力,无声地浸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因此,当考生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进行多维度联想思考时,都要紧扣“韧性”中天然蕴含的“柔软”与“坚实”的关系,从中领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韧”的文化根脉,体会新时代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奉献创新的理想追求。

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写作材料为“人”字描红漫画。此题表面上看是用笔写人,实际上是教人做人。这个材料从表面上看并非关系类,但是在仔细审题和审图的过程中对关系的把握却必可不少。“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寓意人生的起始要学会“藏锋”;“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寓意人生的过程要秉持中庸之道;“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寓意人坐在收官阶段也要行稳。因此,在写作时考生要注意处理人生这三个阶段与三种不同精神品质要求之间的关系,才能展示出对材料的全面审视与深刻思考。

四、时代担当,铭记关系

2021年高考作文题都展现了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让学生思考“可为”时代与“有为”个体的关系;全国乙卷的“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提示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行事的基本原则;新高考Ⅰ卷中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提示了强者与弱者的转换关系;新高考Ⅱ卷书法写“人”中渗透为人的要义;北京卷不论是“论生逢其时”还是“这,才是成熟的模样”都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新青年的价值选择。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让学生将这些关系铭记于心,这不仅是写作中暗含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

比如2020年北京卷作文题给出了北斗三号的55颗卫星共织“天网”的素材,引导考生思考“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不仅要考虑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还要将自我价值实现的核心与时代相关联。55颗卫星,考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简单的集体,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社会或者国家,而集体或国家是由每个个体构成的,每个人在其中都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为时代的发展助力。这便是个人与时代共荣共生的关系。

铭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铭记新时代对青年的基本要求,这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将目光放长远,思考今日之国家与当代之青年的关系,思考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自我的成长洒下信仰、信念的种子,植入忠诚、担当的品德和情操。“作文如做人”,学生需要有担当、有信仰、有良好的价值追求,作文才能展现出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学生才能以贴近时代脉搏的声音发出新一代青年的坚定呐喊。

通过对以上关系型作文的思辨,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其中明显的关系,能够富有匠心地处理一些弹性的关系,能够发现概念中隐藏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展现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写出逻辑清晰、具有思辨性的作文,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韧性作文题时代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