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2-05-10新疆梁文谦
新疆 梁文谦
高三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大都能掌握高中阶段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知识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地综合应用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在二轮复习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络,梳理出知识的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还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样才能在最后阶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复习效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带高三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看法,与各位老师分享。
1.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的综合
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复习时间也不允许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二轮复习前期各部分知识的复习情况,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物体的多过程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与能量是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基本观念,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一定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
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第二,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第三,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知识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第二,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第三,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对以上几点内容,教师在组织二轮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足够重视,必须让学生明确这几种综合问题的考查方式。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做好两项专项训练
2.1 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高三阶段学生总是将“看错题”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实际上并不一定,“粗心”也许只是个借口。学生在审题时遗漏已知条件或理解错题意的情况在平时做题时经常出现,在紧张的考试过程中就更容易出现。一方面是和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理解能力的欠缺。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对于创新题和联系实际的试题看不懂;另一种是将常规题的条件看错,题意理解偏差。从表面上看是“粗心”,实质上是理解能力不高的表现。
理解能力低下的原因一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存在障碍,二是质疑能力欠缺。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语文基础较差,不仅在物理学科,在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语意的理解障碍。从语言角度理解了题干描述,也只是够顺利解题的第一步,要想准确、快速地解答物理试题,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转化意识,将一般语言转化成物理语言,最终转化为物理公式。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被打通,那么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得到提升。一般而言,高中学生由理解原因导致的审题失误,往往不只是因为语文水平的低下,还有审题习惯、情绪因素(非智力因素)或者学生自身物理学科素养的问题(智力因素)。
笔者在二轮复习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来问问题,笔者不会直接给学生讲解分析,而是先与学生一起阅读题目内容,想办法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题意,在此过程中对题目的每一句话追问为什么。很多时候,笔者与学生分析完题干后,学生就已经有了答案。由此可以说明质疑能力的欠缺也是理解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高三学生上课时的表现都很认真,但笔者发现提问题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对于学生而言,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可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猜想、怀疑,逐步增强质疑意识,为提高理解能力打好基础。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了用“演示实验激趣”、“学生看图说话”、“看谁问题多”、“提问辩论竞赛”等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2.2 表述能力培养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笔者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的解析只有寥寥几句描述,会做的试题却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二轮复习阶段应该解决的一大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以下内容:
首先对解答中涉及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要强调列方程时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1)要方程而不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4)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如果过程中的某一步的计算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3.模拟练习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二轮复习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学生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的试题,第一类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完成的试题;第二类是完全不会的题,即反复审题都不能弄清题意,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和“难题”,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第三类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解答的试题,或者在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够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确定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试题。对于以上三种试题,教师在讲解时应以三种不同的策略进行。
对于第一类试题,可以采取“做过且过”的态度,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于第二类试题,可以“忍痛割爱”,因为这类题可能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强行让学生练习和理解将会得不偿失,毕竟即使是在高考中这类试题也是极少数的,大部分的试题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学生钻牛角尖,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对于第三类试题的讲解要作为重点,因为这类试题是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解决和掌握的,是可望且可及的目标。而且这也能反映出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这类题大都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境迁移性,同时又能很好的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在完成教学后引导学生反思,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这一道试题的解决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希望达到的目标。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针对二轮复习的练习题、模拟题有很多,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料,是每个教师在二轮复习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试题,以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习使用或给学生细致讲解。
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每次在讲评前,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尽量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对个别问题的指导,对比较典型的问题或比较重要的问题单独进行讲解。
5.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要求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教师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讲解的不够详细、清楚。虽然这部分内容的试题难度不是很大,综合性也并不是很强,但复习过程中绝不能留下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近几年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