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鍉针点穴配合肩三针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10王淑荣刘跟莉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点穴中风综合征

王淑荣,刘跟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医称脑梗死为中风,该病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进而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产生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可伴有肢体瘫痪、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肩手综合征,甚至昏迷等。有报道显示中风后3个月内本病发生率可高达70.0%[1]。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严重制约了患者运动功能恢复[2-3]。因此,早期干预对中风肩痛有着重要意义[4]。目前,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常选择针灸、药物止痛和交感神经阻滞等方法[5]。

在治疗本病时,笔者发现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肢体肿胀,减轻患者痛苦[6-7],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患者应用鍉针点穴联合肩三针对30例中风肩手综合征病人进行干预,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病房的60例中风肩手综合征患者,将以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入组后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

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年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8];②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经过颅脑CT或MRI检查,并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9];③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10],患者表现为单侧肩手痛,且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手部肿胀;排除局部无外伤及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中风病和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疾病分期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即发病在半年以内者;③年龄40~70周岁;④患者有明显的肩关节疼痛症状,患侧上肢肌力Ⅰ~Ⅲ级者;⑤患者无严重基础疾病,病情平稳;⑥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临床观察,并能够在知情同意书签字者。

1.4 排除标准

①此次发病诊断为只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②既往有肩关节疼痛者,经CT或MRI证实存在肩关节器质性疾病;③患者病情较重,有严重心、肝和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④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药等其他可能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针灸康复治疗。药物治疗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和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对症支持治疗。针灸治疗:采用针灸科中风病基础治疗方案,选穴包括对侧头穴及同侧地仓、颊车、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血海、阳陵泉和悬钟;患者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皮肤, 使用规格为0.25 mm×40 mm的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 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康复训练: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给予半导体激光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给予手精细功能训练。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鍉针点穴配合肩三针治疗。鍉针点穴治疗方法:选择15 cm×0.5 cm的鍉针 (山西师怀堂),取穴:肩中俞、肩外俞、臑俞、肩髃、肩贞,手三里、阳溪、巨骨、曲池和合谷等患侧穴位。每日进行鍉针点穴治疗,点穴手法:右手持针,左手作为押手固定穴位,用鍉针一端垂直向下点按,每个穴位点穴1 min,以有酸胀感为度。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注意为患者保暖。在穴位点按后,应用肩三针治疗。

肩三针治疗方法:患侧肩髃穴(肩Ⅰ针)、与肩髃穴同一水平向前2寸(肩Ⅱ针)和向后2寸(肩Ⅲ针)。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酒精棉球消毒皮肤,使用规格为0.25 mm×40 mm的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用押手中、示两指指端沿肩峰端向下触及凹陷处,针刺时针尖方向刺向肩关节,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每间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肩痛程度评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症状[11]。该量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简易疼痛评估工具,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即在一条直尺上以0~10个数字刻度来表示疼痛程度, 疼痛越严重分值越大,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痛。向患者详细介绍使用方法后,嘱患者打分符合目前疼痛程度。

3.1.2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化Fugl-Meyer(FMA)量表对患者上肢屈、伸和协同运动等进行评定,该量表总分为66分,运动功能越差评分越低[12]。

3.1.3 理化指标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在患者空腹时采集6 mL静脉血,测定ET-1、NO、SP及CGRP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本研究以患者主要结局指标,即肩痛的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参考尼莫地平法,具体标准为:痊愈: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显效: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70%~89%;有效:患者VAS分较治疗前减少30%~69%;无效:患者VAS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30%[13]。

3.3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3.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4 两组患者理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4种理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理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CGRP和NO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SP和ET-1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ET-1、NO、SP及CGRP比较

4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气血经脉不通关系密切[14]。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患者气虚血瘀,经脉闭阻,运行人体气血的经络不通,因而出现疼痛[15]。因此,临床治疗时应以疏通经络为主要治则。

肩三针是针灸大家靳瑞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立的一种特殊配穴方法[16]。肩髃穴归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肩髃穴促使其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减轻组织炎性反应,从而可缓解疼痛。本研究选择九针之一的鍉针,现在逐渐发展为日常医疗、保健的重要工具之一,因鍉针无锐利的针尖,并且主要在穴位局部皮肤上进行点按, 因此基本没有疼痛的感觉,刺激量较大,操作简便。点穴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国家对中医疗法临床推广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中医疗法普遍认可,并且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7-19]。肩中俞、肩外俞、臑俞、肩髃、肩贞、手三里、阳溪、巨骨、曲池和合谷等穴位是临床治疗肩手综合征的要穴,临床证实对改善患者疼痛等多种疾病均具有显著疗效[20-21]。 综上,鍉针点穴刺激联合肩三针上述穴位能够改善肩周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通畅,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NO、ET-1都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敏感指标,分别反映了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SP参与了调控痛觉,能够启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含量越低说明疗效越好。CGRP分布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能高选择性地扩张外周血管,其水平下降能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症状。鍉针点穴可兴奋大脑皮质,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脑细胞活力,从而促进病灶的吸收、受损和凋亡细胞的恢复。本研究表明,治疗后ET-1、SP指标显著降低,NO、CGRP指标显著升高,说明该研究方案可有效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从而减轻疼痛。

本研究表明,鍉针点穴联合肩三针能够显著改善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很好地改善了患者肩痛症状,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鍉针点穴治疗能够显著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症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点穴中风综合征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考前综合征
葵花点穴手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开学综合征
一毛学琴记
“葵花点穴手”
什么叫点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