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慎小事拘小节
2022-05-10秦德成
☉秦德成
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云:“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形容做事从一开始就要非常审慎小心,对细小的事物也不马虎,告诉人们要注重小事小节。
说到“守小节”,不少人都耳熟能详这样一个典故:明世宗时,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他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乘轿进城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怕弄脏了鞋“择地而行”,循着干净的路面走,但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此后便无所顾忌地踩下去,“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唐朝也有一位宰相陆贽,他一生清正廉洁,分外之财分毫不取。唐德宗李适见他一贯“苛求”自己,便下发一道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诸多馈赠,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过”,并说“如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但陆贽却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事小节”看似细微,折射的是党性,反映的是作风。1934年,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中就提出,“人民的要求,就是我们经济工作的目标”,强调要“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在很多人看来,盐、米、房子、衣服乃至生小孩的问题,都是群众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在毛泽东等为代表的苏区干部看来,却是关系党的宗旨的大事情。正是因为把群众生活中一件件琐碎小事当作实实在在的大事,我们党才赢得了苏区群众的交口称赞:“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在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能够把握自己,镇定自若,维护自身形象,但在小事小节上却漫不经心,疏于防范,随波逐流,放松了警惕。认为吃别人一顿饭、拿别人一瓶酒、和他人一起轻歌曼舞、打打麻将都是区区的小事,无伤大雅;看到别人灯红酒绿,自己也妄图捞点小惠小利,认为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殊不知,大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到腐化堕落境地的,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曝光的落马官员,他们大都也是经历由小错到大错、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小意思”开始,起初从吃别人一顿饭、收别人一些土特产开始,总认为人之常情,礼尚往来,没必要大惊小怪。抱着“有了第一次无所谓,贪多贪少一个样”的病态心理,思想上放纵自己,进而行动上索求无度,最终身陷囹圄,为世人耻笑。
习主席在《之江新语》中写道:“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砥砺品质,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