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中知识刚性的形成和消解

2022-05-10章春梅

科技资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学刚性学徒

章春梅

摘要: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以技能的培养和传承为主旨,以产教融合,工学合一为主要实现形式,以具有企业属性的情境、课程、角色和评价对学习活动的深度嵌入为实现岗位成才的育人目标提供助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深入嵌入可能导致学生过度拟合了学徒期间的经验和知识,带来知识刚性的风险,知识刚性在技能更新和岗位创造上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负向作用。该文基于嵌入视角,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对知识刚性形成的影响并对知识刚性的消解策略进行了调研和总结。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嵌入知识刚性消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000-00

The Form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Knowledge Rigidity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ZHANG Chunmei

(Colle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China)

Abstract:The main them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hina is culti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kills, its realization approaches are assisted by the union of corporation and school, integr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Assisted by embedding circumstances, curriculum, role and evaluation with corporation elements to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deeply, it attempts to reach the goal of converting students to talents in job.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is kind of deep embedding may lead students to over-fitting of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during the apprenticeship, which carries the risk of knowledge rigidity. Knowledge rigidity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kills update and job creation of students in care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on formation of knowledge rigidity, and proposes several strategies of overcoming the knowledge rigidity through the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Embedding;Knowledge rigidity;Eliminate

創新是引领是企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则是支撑创新的动力来源,是企业和个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质素。在知识经济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知识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从知识本身来讲,它具有时间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过时。特别是当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昨天还在发光发热的知识,明天就可能成为发展的阻力。更为现实的是,无论企业或个人在置身新环境、面临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的时候,都会过度地沿用之前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存在着知识刚性[1]。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倡导的一种具有“产教融合、工学合一”特征的育人机制,它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联手,为实现岗位成才这一育人目标提供助力。目前,教育部在全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近400个,试点单位几乎覆盖了全国范围。现代学徒制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验和做法[2]。总体来看,目前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基本是以“合”为出场路径的:产教融合、工学合一成为了实际上的两大形式,文献调研的结果显示:教育部门、学校和企业都从制度设计、利益保障、师资建设、资源配备、能力评价和学历认证等多个具体方面来开展积极探索,努力推动和促进“合”的实现。其逻辑起点也是非常清晰的:相比其他层次的学历教育,职教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应该是更符合“零距离”对接的社会认知,而单方面的职业院校培养教育不容易达到这种社会期待。“产教融合、工学合一”可以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3],从而有效地缩小学生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之间的能力鸿沟。

与其他职业教育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产教融合、工学合一”使学徒从企业和师傅那里获得了技术、知识等核心技能,提前具备了跟企业工人相似的岗位认知、问题处理逻辑和效率结构,也提前适应了企业的组织惯例、流程和规则,使其在步入生涯之前就具有了较为完备的岗位能力沉淀。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这种沉淀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充分发挥效率。但在职业能力需要拓展或者企业需要创新变革的阶段,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惯性作用,这种沉淀会降低知识的流动性,阻碍新知识的产生,从而成为个人和企业发展的羁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对企业和个人发展都具有负向作用,因此这种能力沉淀和知识刚性具有相同的质性。知识刚性需要克服,如何降低和消解知识刚性在管理学领域已是热门论题,而在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实践中则缺乏相应的关注度。因此本文围绕“产教融合、工学合一”的构建与实施,从嵌入视角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对知识刚性形成的影响,并对知识刚性消解策略做了总结和阐释。

1 嵌入视角下的现代学徒制

嵌入理论起源于新经济社会学,最早被用来解释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其后逐渐被引入组织研究领域,成为研究组织网络的重要理论与工具。组织嵌入性反映了组织行为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网络联系,组织所嵌入的社会网络是影响其行为和绩效的关键[4]。同样,现代学徒制的“产教融合、工学合一”就是通过把学生嵌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把具有企业属性的知识要素嵌入到学习活动的双向嵌入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如下。

1.1 情境嵌入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校企贯通式的“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代学徒制常见的教学安排形式,“校中厂”包括在学校建设模拟企业环境的教学平台,按照企业标准对实训场所进行规划和改造,照搬企业的场地环境、生产经营资料和设备用具;同步企业的工作规范、奖惩条例和文化氛围,从软硬件建设上都保持与企业的一致性。“厂中校”是在合作企业内部建立教学场所并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共用、共管和共育人才。学生可以在企业与员工同食共劳,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完成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室到车间,写字台到工作台”的情境转场,学徒能够充分嵌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向岗位成才的目标踏出关键第一步。

1.2 角色嵌入

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使现代学徒拥有双重身份,学徒不仅是职业院校学生,同时成为企业准员工,享受部分或全部的员工待遇并接受企业管理[5]。而在企业的组织网络中,每个员工都承担着特定的角色,从事着固定的岗位工作。在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策略下,员工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型是围绕具体的岗位目标构建和演化的。同样,现代学徒制以核心岗位、重要职责、典型案例、典型现象、典型设备、典型活动、典型产品、零部件、构件、材料、场地、系统、问题、设施、对象、类型、生产过程、项目和运输工具等为载体[5]来引领学徒对员工角色的认知和适应,通过企业师傅的带教,生产经营过程的训练,使学徒与真实员工在知识结构、经验习惯、业务逻辑上逐渐趋同,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完成从学生到学徒,从学员到员工的角色切换。

1.3 课程嵌入

现代学徒制的两种主要实现形式“产教融合、工学合一”普遍具有“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双重身份,在岗培养”的特点,这种特点往往是通过对职业院校固有课程体系的重构来呈现的:由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以及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在准确把握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基于行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技能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大纲;围绕岗位的典型任务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艺流程、业务环节、问题排解和技能窍门等岗位核心知识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以产品的实际生产和业务的真实开展来引导实施课程教学,以企业师傅现场操作、讲授和示范作为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上述的方式方法,原有的课程体系被充分地嵌入了企业元素,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课堂”。

1.4 评价嵌入

对于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业评价,就评价的实施主体而言,目前较为普遍的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评价”。企业评价主要由学徒所在企业的直接上级或师傅进行评价,以关键行为要点加减分数的形式实施。从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来看,企业对于学徒评价的参与度正在提高。从评价内容来看,既有以学徒是否通过相关的岗位技能测试、专业认证考试为依据的结果性评价;也有以学徒工作过程的规范程度,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对知识要点、技能要点及岗位要求的贯彻程度为依据的过程性评价[6]。还有以“直接生产”的产品质量、“间接生產”的服务质量、结合企业KPI考核的关键指标为评价标准的绩效性评价。评价嵌入实际上对情境嵌入和角色嵌入起到了强化和助推的效果,能使学徒进一步代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角色安排中,在知识和经验上进一步与岗位融合、与师傅趋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情境创设、角色部署、课程建设和绩效评价等具体操作层面上深度嵌入企业元素,对于以“产教融合、工学合一、岗位成才”为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的现代学徒制是具有正向作用的,对于职教学生而言,这种嵌入有助于提前完成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拼图,是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平滑过渡的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嵌入可能导致知识过拟合现象,也就是由于工作环境的熟悉顺应、岗位技能的沉淀积累和师傅经验的照单全收,导致学徒在面临职业变更、岗位转换、设备工艺更新、产品技术升级创新等新问题时,习惯性地囿于现有的知识框架和经验储备来处理问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多地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知识刚性,知识刚性(knowledge rigidity)指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在面临生产、运营与管理问题时,本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储备,沿用熟悉的流程惯例去分析解决问题。知识刚性通常被分为学习刚性和经验刚性:学习刚性指企业运用固定的知识来源来解决问题的倾向,表现为企业不重视对新知识的创造和获取,经验刚性指企业依赖以前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1]。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是员工知识,现代学徒制赋予了学生员工的角色或身份,而情境、角色、课程和评价对学习活动的嵌入恰好就是从学习和经验两个方面为知识刚性的形成提供了催化。

2 知识刚性的消解

知识刚性具有负向作用,在当前知识折旧越来越快的时代,国内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克服化解知识刚性,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来说都至关重要。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中对知识刚性的形成和消解机制进行研究探讨,无论对于产教双方还是学徒个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将结合关于知识刚性消解的已有研究成果,在现代学徒制语境下,从学校认知和企业行为两个维度一共提出四点建议供进一步讨论。

2.1 学校认知角度

2.1.1准确把握职业性原则

现代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凸显了“职业性”,有利于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目标的实现。但是,现代学徒制不应单纯被演绎为“应职教育”,培养学徒的职业性应遵循相应的职业培训条例,关注职业基础知识及其完成一项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而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因此,学徒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获得一套完整的职业能力,而不是零碎、片面的知识点。学徒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相应的职业素质,还具备胜任某一职位的能力,能够转化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

2.1.2消除认识误区

如果学徒只学会了师傅所传授的具体岗位技能,将不利于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岗位转换和重新择业,也难以激发和造就他们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撇清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培养的关系。如果一种学徒制只是为了迎合某个行业或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阶段性需求,那么这种学徒制是不符合当代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的,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可以参考的思路是:把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内容建立在公共的专业教学标准基础上,并以它为依据对培养结果进行评定[7]。通过这样的方式,现代学徒制才有可能越过行业和企业的狭隘性,成为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职业人才培养制度。

2.2企业行为角度

2.2.1实施主动的组织遗忘

组织遗忘是组织学习的一个过程,组织学习经常依赖于组织遗忘。组织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也要忘记以前老知识。管理学家威克认为组织从不会因为遗忘某些重要的事情而陷入困境。相反的,组织更多的是因为记得太多和过于坚持以前惯例而走入绝境。组织很少因为他们的坏记性而陷入不利之境[8]。王健等人[1]对组织遗忘和知识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知识管理中主动进行组织遗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刚性和经验刚性。知识扬弃是组织遗忘的本质功能,刻板过时的规范和流程可以经过组织遗忘被抛弃,对固有经验习惯的依赖性被降低,因而对经验刚性具有消解作用;组织遗忘还能降低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粘滞性,带动新知识的流入,推动员工知识结构的更新升级,对于学习刚性具有消解作用。此外,创业导向在组织遗忘和知识刚性的关系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创业导向描述了企业从事追逐新事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有助于在组织内形成一种实验性的文化:它鼓励组织成员突破常规,大胆探索,积极创造新知识和各种可能的新方案,并为组织成员的冒险行为提供资源上的支持[9]。创业导向强度越强,组织遗忘对知识刚性的克服效应越好。

2.2.2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企业可以看作由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构成的系统。正式组织以实现企业的当前意图为目的, 努力完成其基本任务, 维持着企业的存在和稳定性; 非正式组织是企业的行为主体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以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意图为目的组织体系。一些学者在调查后发现, 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取的新知识中, 有70 %来自与非正式組织成员的交流和沟通[10]。隐形知识共享是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通过组织内的思想碰撞,一些无用的、不合理的或是预先认为没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会被一一罗列和发现。非正式组织成员具有相似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在知识共享中对个人知识的保留程度很低,知识的可靠性强。另外,同一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组织通常具有跨越层级、部门、专业和工种的成员结构,他们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同质互补性”。某一个知识论题经过跨角色的信息共享和价值研判,自然地建立了意见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不同背景的激荡和创意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实现知识共享的高值效应[11]。辩证地看待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组织的隐形知识共享功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知识刚性。

3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选择以“产教融合、工学合一”为主要实践路径,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了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对于行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领悟,对于职业规范和岗位素质的理解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丰富的研究实践表明,这种以“合”为核心的培养路径是科学正确的选择。目及当下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现状,现代学徒制中这种合的力度和纵深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进行预防性地分析和预案。探查“产教融合、工学合一”与知识刚性形成的关系,对现代学徒制的完善和发展是可以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健,黄群慧.组织遗忘与知识刚性:创业导向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12):120-129.

[2]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80.

[3]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2-54.

[4]夏清华,黄剑.衍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嵌入与脱嵌的二元动态平衡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0(4):109-124.

[5]刘晓明.高职课程开发中课程术语逻辑关系与使用诊断[J].职业教育研究,2011(9):24-25.

[6]逄小斐,谭穗枫.现代学徒制多元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92-96.

[7]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5(1):30-38,117.

[8]曾俊健,陈春花,李洁芳,等.主动组织遗忘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8):128-136.

[9]孙红霞.知识基础资源与竞争优势:创业导向与学习导向的联合调节效应[J].南方经济,2016(9):32-46.

[10]冯进路,冯绍彬.企业核心能力刚性的产生及其克服[J].科研管理,2015(2):120-125.

[11]杨海娟.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35(7):69-73,108.

猜你喜欢

工学刚性学徒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今日菜色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陶瓷压机机械结构刚性对能耗影响的研究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