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机制研究

2022-05-10柳海荣吴丽君

科技资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乡土

柳海荣 吴丽君

摘  要:公費师范生是未来乡村教师的主力军,加深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有助于孕育其教育情怀。对于公费师范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他们对本土的情感与文化认同,从而培养其职业认同感,因此形成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机制意义重大。该机制应包含乡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机制、师资构建机制、课程的实践部分与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机制等内容。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公费师范生乡村教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a)-0000-00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Curriculum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Funded Normal Students

LIU Hairong  WU Lijun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Province, 067000China)

Abstract: Public funded normal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future rural teachers.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love of local culture will help to nurture their educational feelings.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public funded normal students can strengthen their local emo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rm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curriculum into public funded normal students. The mechanism should include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local culture curriculum, the teacher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the practical part of the curriculum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normal students.

Key Words: Local culture curriculum; Normal students at public expense; Rural Teachers; Mechanism

形成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机制意义重大。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公费师范生既担负着为乡村的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贡献者。将乡土文化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准乡村教师增强对未来工作生活环境的认同、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并投入到乡村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1我国乡土教育的研究现状

所谓乡土教育就是给予被教育者了解其生活、居住的乡土环境的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内容,其教育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认同热爱自己的家乡,激发其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与使命。关于乡土教育的研究基本涵盖两个方面:乡土史的教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关于乡土教育的历史较早,《周礼》一书中,已有“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话,主要是藉由乡土民俗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乡土教育的观念。国内许多地区都针对中小学生编写了乡土史校本教材。很多教师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香港特别行政区在1998年开始实施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中史科就是以乡土史为中心。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包含许多方面,不仅仅是乡土历史,还包括乡土地理、乡土艺术与文化等。袁利平等研究者(2018)认为乡土课程包括乡村自然风貌、物产资源、人文历史、语言风俗等,对乡村文化传承、乡村学生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意义非凡[1];王彩凤等研究者(2019)认为乡土课程开发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构建课程开发的体系[2]。

2国内外师范生培养融入乡土教育的研究

各个国家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对于即将从事乡村教育的师范生加强乡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为了让准乡村教师增加职业认同感、热爱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政策与手段。

德国的全国联邦性教师教育标准强调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要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影响其个人发展”。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职前接受就业所在地的乡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学者欧戴尔于1987年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入职计划目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任教师的职前融入乡土教育,初任教师的留任率会更高。

加拿大的一些大学专门开设民族师资培训课程,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尤为关注民族历史、文化及传统价值等课程。例如:纽芬兰纪念大学针对偏远乡村教学实际开设了乡村教育的系列选修课程,并为师范生提供带薪实习,使学生在职前就能全身心投入乡村教学,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消除对乡村学校的误解和偏见,为将来职业选择树立信心。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就乡土教育融入师范生培养也有突出的观点。刘丽群(2019)指出中国应定向培养本土师资,本土师资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使乡土教育更自然[3]。王仁雷等研究者(2019)提出在培养卓越乡村教师时其中的一个目标必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因此在师德养成教育的课程中融入乡村教育,引导学生做一名热爱家乡、甘于奉献的教师[4]。

3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河北省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乡土文化教育的现状,该文对省内11所公办师范本科院校发放了问卷以了解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情况,根据回收的问卷整理与分析数据后结果如下。

3.1乡土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意义

省内师范院校招收公费师范生专业主要为小学教育(80%)、学前教育(60%),中学各学科(20%);所有被调查学校公费师范生与普招师范生的课程设置都存在差异;80%的学校表示在乡土文化教育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方面开始了初步探索,但还没有行程研究成果;80%的学校认为将乡土文化教育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会对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有20%的学校认为没有显著作用。

3.2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与开设形式

通过对各校的调查发现,大多学校为所有师范生开设的乡土文化课程主要是《乡土地理》《乡土历史》,占所接受调查专业的80%,有60%的学校开设《地方志》,而没有专门为公费师范生开设的乡土文化课程;同时,这些课程开设的方式为选修课(60%)或社团活动(40%),没有必修课的形式。

3.3乡土文化课程开设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分析得出,对于乡土文化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按递减顺序依次为师资团队的缺乏(80%)、课程设计与师生重视程度这两个维度相同(60%)、课程实施(40%)、教学资源与资料的收集(20%)。目前,没有乡土课程师资的学校占60%,其余学校是学校统一调配师资,来自地理专业的占40%,来自思政专业的约占40%,来自历史专业的占20%。所有教师都没有参加过来自社会或校外的乡土文化教育培训项目,40%的教师只参加过本土性调研,20%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相关课程培训获得本门课程建设的经验,4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校内外的课程建设或乡土教育方面的培训。

3.4乡土文化课程的教材使用、教学效果及评价

公费师范生基本为定向培养,因此使用的乡土文化课程教材也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根据调研得知,目前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的高校均没使用公开出版的教材,使用自编校本教材的高校约占40%,其余的都在使用自编讲义,而且使用自编教材的高校中有1所正在酝酿改编后公开出版,其余几所高校都没有出版乡土教材的計划。另从调查结果看,认为开设乡土文化教育课程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有显著效果的占20%,效果一般的占20%,没有效果的占20%。对于本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为简单地提交作业的占80%。

4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机制探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所高校关于乡土课程对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基本能够达成一致,且多数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在开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师资不够专业、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资料等)匮乏、师生重视程度不够、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等。

针对目前对于公费师范生在乡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探索建立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机制。

4.1研究并确定乡土文化教育内容

就我省目前公费师范生的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均为定向培养,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基本确定为河北省的某个县,再由当地教育局下派到某个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因此,乡土文化教育的部分内容一定要涵盖准教师所工作地方的乡土人情、地理历史,便于他们尽早熟悉未来岗位的环境特点,能够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在该门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要贯穿始终。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地方的特色资源、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知名校友等引入课堂,融进课程,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地产生浓厚的情感与兴趣,形成文化认同、职业认同。

4.2构建乡土文化课程的师资队伍及保障机制

为建设稳定的乡土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应形成系列激励与保障机制。该机制应包括课程师资的培养、考核、管理等系列制度。乡土文化课程教师原则上应从历史、思政专业中选取,但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包括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储备。为了使本门课程切实起到增强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作用,要对任课教师在科研、进修等方面有政策倾斜,保证队伍本身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保证乡土文化教育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同时能为地方政府充当智库、提供相关服务,如参与编写地方志、辅助对地方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为地方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良策等。

4.3编写乡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以及形成教材建设机制

有了优良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做好乡土文化课程教材的研发。在遵循适宜性、本土化的原则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及其教育价值,按照模块打造课程内容,编写独特的、系列的校本教材。形成长效的教材建设机制,定期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将本土最新的、在发展中最具特色的内容融入课程,使教材内容既体现历史的传承、又体现与当地的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为其职业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5]。

4.4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课程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融合机制

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师范专业认证对师范生的实践环节做出了明确要求。乡土文化课程应该作为准乡村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而且部分课程内容应在实践中完成。如果将该门课程的实践与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并形成机制,对准乡村教师的培养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形成公费师范生到定向县区见习、实习机制;寒暑假到定向县区社会调研机制;寒暑假参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培训及其他活动机制、访当地名师及优秀学生机制等[6],使师范生尽早地接触当地的教育教学,增强对未来从教地域的融入感与职业认同感,同时也使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参与到公费师范生培养中来。

总之,将乡土文化课程融入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对这些准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与职业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与乡村教育情怀,引导他们做一名热爱家乡、甘于奉献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对促进教育公平、乡村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袁利平,温双.乡土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与实践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5):80-85.

[2]王彩凤,杜文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1):56-59.

[3] 刘丽群.乡村教师如何“下得去”和“留得住”:美国经验与中国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1):120-127.

[4]王仁雷,宋雅,潘文,等.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模式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6):1-4.

[5]汪杰锋.农村校本德育视域中的优秀乡土文化“课程化”[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4):170-175.

[6]刘光书.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安龙县乡土文化课程建设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17-19.

猜你喜欢

公费师范生乡土
非公费师范生在读期间从教意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江澜新潮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乡土分外妖娆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