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言的标记性对母语迁移规律的影响

2022-05-10张萍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

摘 要:本文从标记性的定义与划分标准入手,通过与作为传统的母语迁移理论之一的对比分析理论对照分析,从标记性差异假说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标记性对母语迁移规律的影响,试图解释目标语及母语的标记程度对母语可迁移性的制约作用机制,进而定位二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错误与困难的区域,以期为母语迁移理论提供新的解释和说明,并为外语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语言标记性;母语迁移;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张萍(1981-),女,山东聊城人,阳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一、引言

对于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对比分析理论、认知性建构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阐释,探索语言迁移现象的内在规律。近年来,从语言的标记性划分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分析,成了研究热点,与传统的母语迁移理论相比较,语言的标记性划分有力地解释了母语迁移的规律,以及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障碍。目标语及其母语相对应的标记强弱,强力影响到母语的可迁移程度和学习困难区域,成为国内外学者广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点,试从标记性差异假说角度分析目标语及其母语对应的标记强弱对母语迁移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对比分析理论的母语迁移观

(一)对比分析理论的迁移观

综观其发展历程,对比分析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该理论主张语言学习是对语言刺激形成自动的反应而自然而然习得的过程。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主要源于相对应的母语相似特征的干扰,即母语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旧的语言习惯,会干扰新的目标语的学习掌握。母语干扰的产生源于它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性。当两者特征相似时,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外语学习;相反,当两者存异时,母语的交流习惯就会对学习者产生负面的影响,形成负迁移,进而出现困难区域。故此,对比分析理论认为,目标语和母语的差异性越大,外语学习者所遇到的学习困难越大。

(二)对比分析理论的局限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

该理论提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性决定学习困难的论断太过绝对。后期的多种迁移理论研究证明,目标语学习产生的困难,除了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还会受到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语言的标记性等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很难说明外语的学习者可以能创造出与母语表达截然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Dulay & Burt 的研究显示,中介语产生的错误未必全部都由迁移产生。

儿童习得母语时,外界几乎不会试图纠正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学习错误,这说明了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 对比分析理论尝试从母语和目标性的差异性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但它过于单一、绝对化,不考虑其他因素,导致其并没有科学地预测到实际出现的学习错误。

三、标记理论的母语迁移观

(一)标记性的定义

标记性(markedness),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Trubetzkoy 在他的论著《语音系统》中提出,重点是对语音特征进行区分。Richards将语言的标记性定义为较为基本、常见和自然的语言成分是“无标记的(unmarked)”的,反之,较为罕见、抽象和特殊的语言成分就是“有标记的(marked)”。如:在语音学角度,[i]是无标记的,[y]是有标记的;在语法学角度,不定冠词“a”是无标记的,而“an”是有标记的。

(二)标记性的划分标准

如何判定语言有无标记性,根据各学派、各学者对标记性理论的研究结论,划分语言的标记性的标准大致有:1.语言的类型学上的标准,即特殊的语言类型是有标记设置,符合语言的普遍性规则的语言是无标记设置;2.语言形态上的标准,即组合或聚合上形态复杂而多的语言是有标记设置,反之是无标记类型;3.语言的使用频率上的标准,即無标记性语言知识点比有标记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换言之,语言的标记性程度呈现不同的梯次等级、语言特征简单、使用的频率较高,其标记性程度就会越低;反之,语言特征较复杂、使用的频率较低,其标记性的程度就会越高。

四、标记性差异假说对母语迁移的解释

(一)标记性差异假说的提出

国外学者 Eckman,Kellerman,Zobl 等人最先从标记性理论层面研究了母语语言迁移现象。为了充分解释母语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Eckman提出了“标记性差异假说”(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

目标语中的学习内容比母语中相对应部分标记程度越强,学习难度就会越大;

学习内容的困难程度,和目标语中的学习内容的标记性程度一致;

目标语中的学习内容比母语中相对应的部分标记性弱,学习难度就会降低。

该假说强调,当母语学习内容为无标记特征而相对应的目标语为有标记特征时,迁移最容易发生,学习困难也相应产生;而母语中的语言结构是有标记的,相对应的目标语中的语言结构是无标记时,迁移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就不大。Eckman 以/t/和/d/的清浊音对立在英语和德语中的分布为例,进行了阐释:在英语中,这两个音位的对立可以出现在词首(如:“tin”-“din”)、词中(如:“betting”-“bedding”)和词尾(如:“bet”-“bed”),而在德语中,这样的对立只出现在词首和词中,而不出现在词尾(德语的词尾只有清辅音,没有浊辅音)。Eckman 发现以德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比以英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更大。从类型学标记性来看,这两个音位在词尾的对立比在词中和词首更具有标记性,因此,由于英语的标记性强于德语,德语的规则就更容易迁移到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去形成负迁移,从而造成英语学习的困难。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Zobl曾指出,其母语是法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 “How many...”的语法结构时,会回避迁移相对应的有标记的母语结构;而Kellerman和 Liceras两位语言学家在他們的研究中也阐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其学习的最初阶段很容易将有标记的母语语言迁移到所运用的中介语中去,但当所学习的语言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他们就能做到规避有标记的母语迁移现象的发生。国内部分学者也做过类似研究,学者杨剑波在其研究中以句法部分的否定句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目标语是有标记的而相对应的母语是无标记时,母语迁移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

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均验证了标记性差异假说的论断。即母语是无标记时,易发生迁移,而有标记的部分不易发生迁移;但同时也引出了一个疑问,即母语有标记性内容是否绝对不会迁移?根据 Kellerman和 Liceras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有标记的学习内容也不是一定不会迁移,其是不是会发生迁移以及迁移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基础。以往研究中也有学者对标记性差异假说提出的“非标记性学习内容会比标记性知识容易习得”的论断进行了相反的论证。例如,国外学者 Bardovi-Harlig对95名二语学习者对介词的分离和连环知识点的习得进行了实证研究,所有受试者都是先习得标记性强的介词分离部分,之后才掌握介词连环的知识点。他认为,学习内容有显著标记性部分会先于其非标记性部分被先习得。国内学者杨剑波针对此假设也曾做过一项实证研究,是以母语是汉语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对基本语序、否定和定语从句三个句法的习得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大体与标记性差异假说提出的假设一致,但也出现了相悖的情形,即汉语标记性程度很高的结构也发生了迁移,而根据标记性差异假说,学习内容中母语无标记部分会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而标记性程度高的特征则不易发生迁移。

根据以往研究不难看出,标记性差异假说从语言标记性角度,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阐释了语言的标记性如何决定语言迁移现象发生的条件。它定位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困难区域。因此,相对于对比分析理论来说,这一假说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拥有了更强劲的解释力。此外,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在母语有标记设置是否发生迁移以及如何迁移等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部分研究者们普遍赞同当相对应的母语学习内容中有标记的规则最不可能迁移到中介语中去。而另一部分研究者的观点却正好相反。所以,接下来的研究尚需在此问题上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五、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标记性差异假说对母语可迁移性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充分分析了学习者难点和易错区域产生的原因。其对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判定教学重难点,以及选定何种教学策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概括而言,外语教学可以从标记性理论中得到如下启示:

(一)区分标记,培养标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分哪些语言点是无标记的,哪些是有标记的;因为根据标记性差异假说,当母语有标记而目标语无标记时,迁移难以发生,此种语言知识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有困难;而当母语无标记而目标语有标记,母语的迁移现象就易发生。标记性的程度越强,学习难度就会越大。例如,作为英语辅音的[l],它既可用于词首(如life、like),也可用于词中(如world、cold);然而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律是“声母在前,韵母在后”,“l”作为声母只能放在词首,根据这一发音规律,显然其在英语中的标记性更强。而其在词首时,是无标记的定义,此种情况难以有母语的迁移现象的发生,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易掌握该种知识点;反之,在其他位置的[l]音是有标记的,学习者学习起来会有困难,尤其是放在词尾时,它的标记性程度是最高的,母语迁移的现象更易发生。根据以上对语言标记性的判定,此理论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重难点提供了依据。

(二)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科学授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通过显性教学,有意识地强化语言点的标记性;根据语言习得的内在认知规律,尽量遵循从常规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到特殊有标记的内容,次递科学传授语言知识。以无标记性知识讲解为出发点,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后,再逐步渗透标记性的非常规知识的学习,将意义特殊、使用频率低、不符合人们的直觉感受的标记性内容作为重难点讲解。利用语言的标记性规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积极规避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六、结语

标记性理论对母语迁移的作用机制给予了合理解释,弥补了对比分析理论的不足,并为实际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所提出的母语迁移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杨文伟指出,标记性理论所解释的母语迁移论,取决于对标记性的准确判断,而标记性理论自研究以来,对标记性尚未研究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判断标准。而此会减弱标记性理论对母语可迁移性的解释力度。再者,除了标记性以外,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母语是否会发生迁移。因此,如何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标记性划分标准以及标记理论如何与其他制约因素相结合来解释母语的迁移问题,需要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Eckman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 1977(27):315-30.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杜兆金.标记差异连续统:二语语音买得的语音类型学阐释[J].枣庄学院学报,2021(1):61-70.

[4]任自峰,王丹.语言的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黑河学刊,2013(4):46-47.

[5]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7-52.

[6]杨文伟.标记理论对语言迁移的解释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01-102.

[7]杨剑波,于建凯.语言标记理论与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6):99-101.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A study o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The Other”:the Conflict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ow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 Approach in PrimarySchool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Analysis of Study in Lixical Word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