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名专栏“三农微评”的成功之道

2022-05-10王丽霞阚宇轩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民日报三农问题建设性

王丽霞 阚宇轩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阅读正成为人们接收资讯的常态。不管是新闻报道本身还是其衍生产品新闻评论,从业者在生产新闻产品时都不能不考虑受众的阅读体验,于是微头条、微评论等一系列“微”型新闻产品应运而生。“三农微评”是《农民日报》从2013年1月开始推出的新闻短评类专栏,也是中央媒体中唯一一档专门聚焦“三农”问题的评论专栏。9年的时间里,“三农微评”立足农村发展,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深度剖析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农村、农民、农业发展问题,以敏锐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观点帮助广大农村受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各类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三农微评”获得新闻名专栏一等奖,同年农民日报社也荣获了“‘十三五’中国报业媒体融合创新单位”荣誉称号。

“三农微评”多年来专注内容方面的精耕细作,以精品意识打磨每一篇评论。其在话题选择、逻辑表达、论证方式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简短文字却充分彰显了《农民日报》特有的基层视角和舆论场中“有我在”的态度。

1.选题精当,注重实效。从2013年至今,“三农微评”发布频率基本维持在每周3篇左右,主题大都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符合《农民日报》“立足三农问题,服务基层群众”的编辑方针。其评论的对象通常是近期发生的三农热点事件或问题,从立意上注重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实质性建议,以此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目的在于促成问题整改。例如,在2020年“两会”期间,“三农微评”连续多天进行了集中报道,每天针对代表委员们提交的有关三农问题的议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征集网友建议来扩大民意反馈渠道、拓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2.逻辑清晰,说服力强。“三农微评”专栏的评论性文章可读性很强,其叙述结构基本上以三段论式展开:“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为受众还原事件、问题来龙去脉的同时,引导受众对此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农民日报》2019年7月10日刊发的《村医出走,农民健康谁来守?》为例,全文分成四个段落。第一、二段上来就交代了36名村医集体辞职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工作压力大、工资发放不到位,导致生活困难”,第三段分析了村医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在减少贫困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四段直接提出了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入手留住村医的解决建议。这篇只有312字的短评,严格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评论文字平实却很有说服力。

3.实例举证,数据直观。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一直是“三农微评”主要的论证方式。这两种论证方式交换使用,不仅给受众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也让信息和观点的传递更能显示评论的力量。2019年7月,“三农微评”栏目发稿13篇,这13篇评论开篇均采用了交代实例的入题方式。例如,“近日,笔者参加某乡党委书记离任交接……”、“笔者在华北某县调研时发现……”、“笔者暑期到乡村走访”、“日前在江西井冈山市调研时了解到”等。这样的话题开启方式一开始就让人感觉评论写作者言之有据而非空谈。2019年7月20日《“土楼”保护急需提速》中更是使用了四组数据,“约有300年历史”的土楼,现存典型的土楼“超过3000座”,入选“世遗”的“只有46座”,只有“1.5%入选”保护利用行列。一组数据列出来,土楼保护的迫切性也跃然纸上。

“三农微评”虽然是一档发源于报纸的微评论栏目,但其传播却覆盖了各级、各类媒体,“三农微评”在新媒体领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1.依托自有媒介,实现即时推送。《农民日报》纸质版、电子版是“三农微评”的首发媒介。但在如今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紙质和电子版报纸的读者是有限的。要想实现优质内容的即时共享,就必须打造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为此,“三农微评”先后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内容的同步传播。此外,《农民日报》还拥有自身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及时推送“三农微评”上的文章,方便受众下载APP并关注“三农微评”专栏,保证第一时间接收最新讯息,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依托自有媒介的平台拓展,“三农微评”不仅可以吸收更多的读者用户,也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2.借力其他媒体,拓展传播范围。作品传播广度是“三农微评”专栏设立之初便开始考虑的问题,也是人们评价一个专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三农微评”除了在《农民日报》上每周进行三次左右的刊载外,还经常被众多兄弟媒体转载。人民网农民频道常常刊载有关三农问题的评论文章,“三农微评”的评论文章往往被当作首选作品。中国农网通过开设专题频道对每日见报的“三农微评”进行专门集纳,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农视网等重点综合网站和“三农”专业网站也纷纷转载其中精彩稿件,还有媒体取材“三农微评”制作了广播和短视频节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三农微评”的传播力。

3.拓展互动渠道,沟通反馈快捷。要保证评论的掷地有声,一方面是要注意从基层真问题入手,另一方面要注重受众反馈与“回声”。“三农微评”一贯注重受众反馈环节,在沟通渠道搭建上,“三农微评”的亮点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维护上,一旦有用户关注“三农微评”微信公众号,其首页马上弹出接受投稿的邮箱账号,直接建立起了与用户的沟通桥梁。在“三农微评”的官微和头条号上,用户可以在新闻评论下方实时参与评论,互动渠道更为畅通。在2020年“两会”期间,专栏还特别开辟出一块电子公告板,明确告知受众任何有关三农问题的经验或教训(建言献策)都可以在平台进行分享,实现了与受众在线上的实时互动。

对于一档新闻评论专栏来说,评论的社会效果直接决定着专栏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三农微评”创立以来,始终遵循新闻评论的建设性理念,注重发挥评论舆论引导的建设性职责。

1.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现实生活。建设性的理念体现在栏目评论的选题上,纵观“三农微评”中的评论文章,无一不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原点,在社会热点与三农领域问题的结合处,辅以真实案例或配合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开展讨论。笔者阅读了该专栏近两年发布的所有评论,发现这些评论虽然在文字上没有过多的技巧,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选择——从百姓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这种源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选题意识,不仅让受众很自然地关注到评论中提到的问题,还会在心理上激发他们参与问题讨论、促进问题解决的代入感,更为评论的沟通互动留下了生长空间。

2.以情感为依托,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情绪”是建设性新闻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对农村现象的描绘、农民困难的展示中,“三农微评”处处展现了对“三农问题”情感的流露,直接或隐含的情感表达使这些短评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在《农民日报》2019年7月15日刊发的《乡间“童谣”唱起来》中,作者不仅描述了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乡间童谣逐渐减少的现象,更表达了对童谣减少问题的惋惜,把一个不易察觉的新闻现象上升到了关于“美的启蒙与教导”的高度去讨论,有观点更有感情。《农民日报》2019年7月20日刊发的《“土楼”保护急需提速》一文,不仅直言农村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更留下了“绝不能坐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逐渐损毁消逝”的痛心疾首,让受众感同身受。

3.以未来为面向,促进问题解决。有研究者指出,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框架模式有三种:问题框架、情感框架、未来框架。其中遵循“问题呈现→问题回应→问题解决”的“问题框架”是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核心框架。作为一级框架的“问题框架”是树干,作为二级框架的“情感框架”与“未来框架”是枝叶。在“三农微评”的实践中,很完美地将三种框架融汇在一起。每一篇评论都体现着“微言大义”,既要提出问题,更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案导向”和“未来面向”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三农微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作为一档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名专栏,“三农微評”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专栏拥有《农民日报》这一中央级党报平台,还要归功于其专栏背后的新闻采编人员对评论改革创新的不倦探索和思考。其带给同类媒体最大的启发不只是在内容生产方面的精耕细作、在渠道拓展上的全面出击,更为重要的是其浓烈的人文关怀视角和观察社会问题的建设性出发点,“三农微评”也因此无愧于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殊荣。

作者单位 王丽霞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

阚宇轩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农民日报三农问题建设性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建设性新闻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系
言论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现代化建设中的“三农问题”
陇原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