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宁夏通道上的城堡

2022-05-10薛正昌

宁夏画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清水河盐池固原

薛正昌

明朝与蒙古的军事冲突持续近200年,成化、正德、嘉靖时期,军事冲突升级,迫使明朝政府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御,设立了九大军镇以御北方边地,并沿边驻守大量军队屯垦。作为重要军事防区的西北地区,设有四大军镇(甘州镇、延缓镇、宁夏镇、固原镇);同时,在固原设置军事中枢机构陕西三边总督,统一调度和指挥西北军事防务。

缘于这个军事背景,明代宁夏的军事防御、道路交通和物资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宁夏的灵(州)环(县)通道和清水河通道便承担着这一重任,两条通道沿线修筑了多处规模较大的军事城堡,发挥着驿递与防御的重要作用。

2021年8月23日,我们根据《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庆阳府志》的记载,由银川出发,对这两条通道上的城堡作了实地考察。

“北至灵州四十里,城周回三百步”,《嘉靖宁夏新志》这样记载大沙井驿,大沙井驿是出灵州城南行的第一个城堡,现在属灵武市白土岗乡辖境。城堡不算太大,但影响很大。当年出任宁夏镇的巡抚、都御史冯清曾写过《沙井道中》诗:“马足凌兢一径斜,晓来天际烂云霞。石沟雨过苔生石,沙井风旋草压沙。犬马感恩期报国,兵民萦念竟忘家。春阳谁说穷边后,陇麦青青遍吐华。”

由于年代久远,城址早已被辟为农田,当地人已很少知道大沙井驿这个名字,更遑论城址的位置。

大沙井驿南行30公里即石沟驿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石沟驿 “旧城周迵三百步。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门一。”旧城小,周长300步。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增筑,周长拓筑至2里,呈南北向。城内设有驿站(负责传递军事情报官员途中食宿和换马的地方)和递运所(负责官方物资及军需的输送)。城修建在河道的台地上,城墙东北是一条水沟,本地人称山水沟。城东南为平地,远处是南北走向的大山,名龙脊。

我们登上北城墙和南城墙俯视,古城四面平坦开阔,两山南北相护,城墙修筑有马面,颇具形胜。东、南两面城墙保存完好,北、西两面损毁相对严重;城墙拐角不是方形,而是向外突出的长方形斜角,看上去非常坚固,明代修筑的城堡,多采用这种筑城样式。

石沟驿城在当时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北衔大沙井驿,南接盐池城,集驻军、驿站、递运于一身。就封宁夏的庆王朱?,为石沟驿城写过一首诗:“山围城郭野烟中,亭馆萧然对晚风。山下红尘是非路,星轺日夜自西东。”提学马中锡、提学副使李逊学、都御史冯青也都以石沟驿为对象写过诗句。

过去,环石沟驿古城有村落,古城的名字传承了500多年,30年前仍叫石沟驿公社。改革开放后,石沟驿公社北迁,改名为现在的白土岗子,原住居民亦随之北迁。没有传承、没有守护,厚重的历史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这里作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下已有立碑以示保护。

盐池古城,在石沟驿东南35公里处。《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盐池“旧城周回一里,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正德十四年,都御史王时中奏筑,增至四里许,南北门各一。”盐池城大于沿线其他城堡,当地人叫老盐池城。城墙根有政府的立碑,上署名“老盐池城”。

盐池古城是宋代的城池遗址,明代再修筑并利用。《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盐池驿、盐池递运所皆设在盐池城内。“在故盐州城之西北者曰‘小盐池’……宁夏小盐池,乃天生自然之利,资穷边军需之用。”可知盐池驿、盐池递运所设在老盐池城的用意。

盐池古城东南几公里处,还有一座城池名惠安堡。《嘉靖庆阳府志》卷4记载,“初无城廓,今有之,名惠安堡,二司皆在于内。”其中的“二司”指的是灵州巡检司、盐课司。

惠安堡城,修筑于明代,今城墙已毁,砖石城门洞尚在,古韵犹存。《嘉靖宁夏新志》对老盐池城、惠安堡城记载得清晰,应该是唐代以后食盐管理机构所在地。明代早期的盐池城,驻“兵马三千,设参将领之”,为宁夏中路防御的重要驻军地。后来有变化,“兵部奏留五百,置操守指挥一员”。城池之大,应该是缘于驻军与池盐。

明代的老盐池城、惠安堡城,是政治、军事、食盐商贸相融且经济文化非常繁华之地。这里出产的食盐,依赖着这条重要通道行销。《嘉靖庆阳府志》卷4记载,“自安边、花马池、石沟驿、隰宁堡、清平堡犯环县,南下庆阳七百里。一自石沟驿、会安堡迤西犯韦州、固原等路,以达平凉、泾邠入关中界。此路正德以前,大边未筑,实为要冲。自大边既筑之后,此路之警无闻,一劳永逸之效明矣。于今商贾通行,货路贸易,直抵西宁,诸堡渐成通衢,上路四民,阴受其赐焉。”

隰宁堡,在盐池城南25公里处。嘉靖九年(1530年),因盐池城至南端的萌城“二站相距百里”,而隰寧堡正在两站之中间,“宜添设军站”,遂在隰宁堡设递运所,但没有设驿站。

隰宁堡空间很大,城墙的形制为不规则形,很像一个“凸”字型。城墙北、西、南部分城墙还在,甚至有些地方还相对完整,东城墙损毁所剩无几。隰宁堡城里的建筑物件较多,不时能看到遗落在地面的柱础石之类。隰宁堡东城墙上有一处暗洞。居住在城内一家冯姓小伙带我们去看了城墙上的暗洞口,他说小时候经常与伙伴进洞里玩,里面墙壁上有灯台,还有高窑。现在看到的洞口,已被尘土埋去了不少,但人还是可以爬进去的。

隰宁堡南22公里就是萌城。萌城已进入山地,城池在沟谷的台地上。《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城周回一里五分,东门一,南门一。”萌城的战略地位似乎重要,它控?着这条主道上的两条通道,向东南进入甘肃环县甜水堡,向西进入同心县下马关。由于台地的地貌所限,萌城形制为不规则形。城内设萌城驿、萌城递运所,与之前几个城堡不一样的是,这里曾设有萌城批验盐引所。盐引所设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商贸之地。弘治末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关系,萌城批验盐引所改迁庆阳府城北关。

清水河通道历史上便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由清水河道南下,沿途城堡遗址都还伫立着。韦州城损毁较严重,东城墙、南城墙还在。明代韦州城比较特殊,曾是就封宁夏的庆王朱?的王府,他在这里生活过9年。康济寺塔,仍耸立在韦州城中。

韦州城南下,就是下马关古城。弘治十七年(1504年),尚书秦纮修筑固原内边长城,“下马关房山沟险隘,止一路通宁夏韦州。上置关门,无人居守”。嘉靖五年(1526年),尚书王宪奏准在长城边筑一小城,“周一里,欲调军守之”。嘉靖九年(1530年),尚书王琼命镇守都督刘文,一是率军修筑长城,排挖壕堑;二是在下马关起盖城楼营房,拨军守之,悬榜于楼上曰“重门御暴”。万历十年(1582年),下马关城增筑砖包墙,南城门名“重关设险”,城门洞上有五层半圆形拱门,为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命固原兵道右参政解学礼主持修筑。“重关设险”四字为解学礼所题,至今保存完好。下马关虽没有设千户所,但它处在长城防御的重要节点,军事作用不可小觑。

预旺城,下马关以南35公里处,名为平虏守御千户所,层级较高。成化十二年(1476年),杨一清巡抚陕西时,由余子俊奏设,设置官吏,移民耕垦。弘治十四年(1501年),尚书秦纮修筑城池及东西关,“城周二里三分,关城三里二分”,关城大于城池。登上南城墙,东关城墙轮廓清晰,而且呈不规则形。依陕西三边总督石茂华的《毅庵总督陕西奏议》记载,“平虏城尚为砖石包砌之城”。

由预旺向西至李旺堡,再沿清水河南下,即抵达镇戎守御千户所,这是明代出固原城北上的重要通道。20年前,我参与《固原军事志》写作时曾考察过李旺堡城,当时城堡的轮廓还在,有些地方的城墙尚好。20年后,只剩下西城墙几段遗址和西北城墙一角。

清水河流域历史渊远流长,商周时期,陇东地区已进入周的势力范围。周穆王时,就与固原(时称大原)周边的戎族(猃狁)不断发生战争,至周宣王时仍在固原境内进行着反击戎族的战争。《诗经·小雅·六月》里描写过壮阔的战争场面:“出车彭彭,旂旐央央。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汉书·匈奴传》载:“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周宣王战败后曾“料民于大原”,旨在为固原一带补充兵源。20世纪80年代初,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孙家庄发掘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如兽面纹车轴饰、鼎、簋、戈、戟、车轴、銮铃、马镳等230多件,此外,还有陶器、玉器、穿孔贝壳等。这些出土的青铜器的文化意义超出了其自身的价值,再现的是西周统治势力进入陇东,彰显着西周文化早已逾越六盘山。近年彭阳姚河源商周遗址的发掘,以规模、墓主人层级、历史文化影响多个方面见证着宁夏南部与商周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同为通道,灵环通道与清水河通道所承担的任务却是不一样的。灵环通道每个城堡都设有驿站、递运所,主要是“不时传报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送公文,供应往来人马”之需;清水河通道沿线设有多个守御千户所,如平虏守御千户所、镇戎守御千户所,军事建制层级高、布局密集,主要是驻军防御。其次,驻军多寡不一样:灵环通道的每个城堡负责安全的驻军通常100人左右;清水河通道城堡為守御千户所,每所驻军都在1200人以上。再者,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清水河通道平坦,便于骑兵运动;灵环通道进入甜水堡以南则为山地,不宜骑兵推进。

猜你喜欢

清水河盐池固原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盐业经济
清水河边
盐池采油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一张“废纸”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走不出清水河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讨
调色盘
黄金口岸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