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中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与组织方式

2022-05-10殷伟荣张文东刘晓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组织方式

殷伟荣 张文东 刘晓华

摘要 语文跨学科任务群教学是将跨学科教学和任务群教学相结合,整合二者的课程优势。这种整合,一方面要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位,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本。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组织方式:以语言运用为本,找准语文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语言联结点;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形成互补;反哺其他学科,通过语文学科促进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理清这种关系,语文和其他学科才能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关键词 语文跨学科  任务群教学  学科本位  组织方式

引用格式 殷伟荣,张文东,刘晓华.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中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与组织方式[J].教学与管理,2022(13):69-72.

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正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语文教学又极易越界,滑向其他学科的领地,沦为其他学科的传声筒。跨学科任务群教学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本位,不能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就会沦落为“四不像”课。因此,对于语文跨学科任务群教学,须要思考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中如何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位,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与其他学科联动,收获一加多的多重效果。

一、语文跨学科任务群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跨学科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伍德沃斯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指在学术研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进行的合作研究。其后,1955年英国第十届科学大会召开,大会围绕“跨学科历史研究”主题,倡议进行跨学科历史研究,但反响有限。20世纪60年代,“跨学科”概念才成为欧美学界一个流行词语,但相关研究基础并不深厚。自20世纪70年代,理论探讨逐渐深入,促成“跨学科学”的产生,由此跨学科研究开始发展壮大。

跨学科教学由美国学者舒梅克于1989年提出,其内涵与当今所认识的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进行教学庶几接近。我国语文教学倡导跨学科教学在2000年后的几份课程标准中已有所提及,如2001年、2011年的义务教育课标,最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明确提到“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

跨学科教学,其含义字面上比较好理解,教学中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参与教学。其特征:“第一,从形式上看,需要‘学科跨界’……第二,从过程来看,需要知识交互……第三,从目标着眼,需要‘问题解决。’”其实,很多时候,即便语文教学中不刻意强调,跨学科也时有发生。如古诗文教学,由于古诗文年代久远,某些字词、典故或诗意的解读常常须要揭示背景,必然要涉及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需要“知人论世”,也即动用历史学或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现代文中科普实用类文本就是阐述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问题的。但这种跨学科教学缺少明确的课程意识、教学方式的主动探索、教学理论的映照,往往随机零碎,甚至有时教师都是无意识地触碰到了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而不自知,无法自觉上升到教学方法的总结、教学理论的提炼层面,教学效果依然停留在单一学科内,难以获得多方位提升。而时下所提倡的跨学科教学,因为有了明确的多学科背景、多学科知識、多学科理论的介入,最重要的是有了课程整合的意识,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课程,学科之间或是知识碰撞以产生新的认识,或是知识融合以开拓新的境界,均能达到单一学科无法达成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迁移、灵活运用、理论提升的新愿景。

语文任务群教学学界定义纷繁,有认为是“组织课程的方法”,有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根据徐林祥教授的研究,可以定义为:“是适应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的承载语文课程内容、建构语文教材单元、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若干语文学习任务组成的集合体。也可以说,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载体,又是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同时还是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载体”“呈现方式”“方式方法”等等,不一而足,正是由于任务群学习具备如此丰厚的内涵,任务群学习才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一大革新,其意义在于突破了单篇教学的知识容量小、思维含量低的局限,以大单元、情境化、实践性等特征为鲜明标志,从而实现语文教育适应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背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以任务群的方式组织跨学科教学,将跨学科和任务群嫁接起来,则有双重功效,既扩大了单一学科、单篇文本、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容量,又收获多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增值增效明显,同时,语文的学习还能惠及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二、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中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

跨学科任务群教学,虽然是新生概念,但不管概念如何演变,理论如何更新,这种教学首先应该是语文教学,应该教的是语文,学生最大的收获也应该来自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增加,至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知识,至多可以作为副产品来兼顾并收或旁逸斜出。因此,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任务群教学,首先要牢牢树立语文学科的本位意识,并坚守这个本位。

1.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当年所论述的语文内涵,“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尽管未能道出语文课程的全部内涵,但这个定义围绕“语”而生发,则颇能发覆。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表明语文课程唯一使命落实在怎样运用语言文字上,而不是主要发展其他能力。这其中语言是根基。虽然新课标又提出四个核心素养:语言、文化、思维、审美,但这四个核心素养还是以语言运用为本,文化、思维、审美仍然是建立在语言的基座上,因此,抛开语言而专注于文化、思维、审美,不是语文课程的题中之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语言,并不仅仅是狭义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语用能力,“语用的核心是交际”,是指根据交际目的、对象、场合等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语言知识、技能,不是为了掌握一堆死知识,而是能够运用于听说读写中。

2.语用是语文课程的目的

语文学科之所以是语文学科,在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任务与其他学科不同。就当前语文课程的学习材料来说,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一篇篇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选文来实现的,但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不要求掌握材料所陈述的内容,如一篇讲园林建筑的说明文章,语文课堂上不会要求学生掌握某个建筑的建造方法、特征如何,而是只需学习其文本构成形式,某个字词含义、某段大意、写作手法等。对此,有不少学者指出,语文学科的语文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以“言语形式”“言语智慧”为主要任务。还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要分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专属任务,阅读应以阅读技巧、策略为主,作文才应教言语形式。这些争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各有其合理之处,如“言语形式说”是针对工具性而发,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家观点都未偏离语言这条主线,讨论的焦点还是在语文教学的范畴之内。

三、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中语文学科的组织方式

跨学科任务群教學的关键之处,在于跨学科任务群的文本组织形式和学科组织形式,并不是随便找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几个任务就可以构成跨学科任务群教学的。当然,跨学科任务群的文本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在内容上按一定主题组织,或在形式上由多篇文章或整本书组成。就后者来说,文本形式有时无须特别关注,任务群中文本的多与少、任务群的难与易,只要根据学情、学时来选择即可。最重要的是,跨学科任务群究竟该以怎样的内容要素组织起来。因为,这须要找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哪些方面具有共通之处,需要语文老师具有深厚的多学科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而这通常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学科的广度深入到理科范围,更是多数语文老师所不具备的。

1.以语言艺术为靶点,寻找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点

前文已论及,组织在一起的跨学科任务群中,语文学科是核心学科,其他学科是以语文学科为圆心而辐射出去,因此,组织这些跨学科任务群就须要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点,以便实现学科共振。由于跨学科任务群是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首先应以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这种跨学科任务群,自然便要以语言为靶点来联结其他学科,要么以阅读为主,传授阅读技巧、阅读策略,要么以写作为主,锤炼写作技能,要么读写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1)语文与人文艺术

①语文与历史。语文与历史学科组成跨学科任务群,最常见的是利用文学和历史都常用的叙事手法来实现跨学科任务群教学,或着眼于阅读教学,或着眼于写作教学,或读写结合。历史叙事多讲究实录,文学则允许虚构;同是叙事,有的铺张扬厉,有的惜墨如金。这种种的不同之处,均在语言艺术的范畴之内,因而可以组成跨学科任务群学习。

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历史散文时,可将《左传》和《史记》中相关文章组成学习资源,《左传》中可选《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史记》中可选《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左传》一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叙事笔法,而《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则是让学生理解《左传》和《史记》虽同为史书,但《左传》往往更为经济与克制,《史记》则详备曲折。为此,可以设计这样的跨学科任务群: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改写为历史小说或戏剧,并比较历史散文在改写为小说或戏剧时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有哪些改动?为什么要改动?

②语文与戏剧。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来描摹现实、驰骋想象,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所描述的客观现实或想象世界诉诸耳目口鼻等感官直接呈现,而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则能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进程中给感官以直接的刺激、显现。如小说与戏剧同样叙事、刻画人物,艺术手段有同有异,这就为二者实施跨学科任务群教学找到了联结靶点。黄厚江老师曾提到他教《祝福》时,用跨学科任务群的方法来教学:

要求学生课前(也有时候是课内)先观看电影《祝福》,并且做好观看笔记,记录夏衍改编的电影剧本和鲁迅的小说有哪些不同:增加了什么?删减了什么?人物、情节、主题、人物关系各有哪些不同?课堂教学就是分专题讨论这些不同:这些改编好不好?演员演得好不好?夏衍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演员为什么要这样演?鲁迅为什么要那样写?你更赞同谁?

《祝福》是小说文体,常规的教法是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艺术手法等几方面,虽也可出彩,但不免单薄。而黄厚江老师设计的这个跨学科任务群教学,沟通了戏剧和文学两个学科,多方面实现了语文价值,而且能让学生对戏剧与小说的异与同有更深的认识。

(2)语文与社会、自然科学

文学语言风格多样,或质朴,或华丽,或典雅,或平实,而在自然和社会类学科著作中,为了阐明事理、分析论证,让读者不致产生误解与歧义,所用语言尽量追求准确、明白、平实,舍弃丰富的言外之意、缤纷的修辞技巧。这种不同学科的语言差异,既是阅读中须要留意之处,也是写作时要仔细斟酌之处,文和理的跨学科任务群教学,便可在这种语言的相异之处寻找契合点。

2.借用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业是教学生如何准确有效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语文课程又与百科知识、万象世界紧密相连,学习语文经常连带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思维、方法、理论。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在语言艺术的世界里打转,不去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知识,浪费了可贵的教学资源,不利于教学。因此,跨学科任务群教学可适当偏离语言的主线,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有所拓展,深化语文学科的学习。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论方法,文科重感悟、形象思维,但逻辑性抽象性相对欠缺,而理科的科学思维则可弥补文科教学之弊。语文教学中那些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不仅可以用来培养学生严谨、准确理性地运用语言,还有许多文学类文本不具备的教学价值。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便可以《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科学类文章或论著组成群文,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设计任务群,让学生学会应用“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这种学科互补,将大大拓展语文课程的学科疆域,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3.反哺其他学科,提升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

(1)以写作促学习

语文学科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写作的行为,而是一方面学习了写作技能,如修辞技巧、结构安排、句式运用等具体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写作更有效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一种双重收获,多重体验。学习写作和写作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这种区别,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一书有过揭示(见表1)。

这种写作也就是“认知写作”,即“认为写作除了表情达意功能之外,还是交流、组织发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新知、提高认知、解决问题、应对工作和生活事务的重要手段”。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跨学科任务群教学,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认知,获得新知。这里以徐志伟《从单篇教学到专题研习到任务学习——以“唐诗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中“我的唐诗自选集”学习任务群活动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该文中“我的唐诗自选集”任务群由五个环节组成:活动1:定人定类;活动2:选篇组元;活动3:诵读吟唱;活动4:评点赏析;活动5:编辑交流。这些环节看似常规的语文学习活动,其实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因素。如活动3可以让学生将诗歌音韵与乐曲曲律建立联系,自谱曲调,吟唱所选的诗歌,这就将音乐引入语文学习。唐诗自选集的编辑需要插图,要根据诗境、编辑目的等要素进行插图设计,其中具体的文本要用电脑编辑,涉及美术及信息学科。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任务群学习中,学生是以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为主,但这些读写任务肯定会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升。

(2)以阅读促学习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是学习所有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这种基础性、工具性作用除了在写作上有所体现,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因为所有的学科都会涉及到阅读理解的问题。跨学科任务群教学,语文学科可以惠及其他学科的还有阅读方法策略,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以外的材料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实用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多年来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形成了一个弊端,语文课堂上对实用类的文本关注不够。那些取材于科普、社科类的实用文,其阅读策略与散文是大异其趣的,其阅读难度有时并不亚于文学类文本,学生常常深感困惑,这与我们的教学偏误有关。这类文本“主要作理解性阅读和操作性阅读。所谓理解性阅读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目标。……操作性阅读的对象多是说明类文章,它是讲述行为方式方法的文章。其重点在于怎么做”。其阅读方法也不同于文学类文本,“多用理解、筛选、排列、分类、分解、分析、归类、组合、整合、概括等方法”。跨学科任务群教学正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对多学科资源材料的选择和呈现,让学生历练阅读方法,以便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

任务群学习以其课程容量大、思维含量高而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研究热点,跨学科任务群教学更是因为有多学科的参与,而使得语文与其他学科可以互惠互利,共同推进教学的升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2.

[2] 胡庆芳.跨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及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模型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0(06):29.

[3] 徐林祥.关于语文任务群学习的思考[J].学语文,2020(03):4-5.

[4] 荣维东.基于语用观的语文能力评价[J].语文建设,2015(07):4-9.

[5] 张心科.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0(02):14-17.

[6] 黄厚江.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课堂[J].语文建设,2020(06):31-35.

[7] 鲁峻.基于UbD理论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教学设计[J].学语文,2020(02):53-55.

[8] 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

[9] 魏小娜.认知写作: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新尝试[J].语文建设,2010(03):12-15.

[10] 徐志伟.从单篇教学到专题研习到任务学习——以“唐诗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 语文建设,2019(09):28-32.

[11] 褚树荣. 经世致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解讀[J].语文学习,2018(09):26-2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组织方式
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组织实施方式及其效果评价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研究分析
地铁客运组织方式及安全分析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如何提升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浅议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
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主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