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5-09曹大明
曹大明,吴 嫦
【人类学与民族学】
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曹大明,吴 嫦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契约文书是民间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现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和学术性,以“契约文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中进行检索,经过剔除与筛选,得到399篇文献。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软件绘制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可划分为初步发展、繁荣和深化三个阶段,研究机构多集中于高校,研究学科主要以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有土地买卖、契约关系等。未来的契约文书研究,应正视研究视野较窄、整体研究不足、研究方法较传统等不足,加强新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不断拓宽研究视角;推进整体性研究,深化个案研究;推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更新,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契约文书;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契约文书是指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记录各种“约定”及“规范”的民间私文,诸如买地契、租约书、委托信等。在法律条文不够成熟的时期,契约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管理和约束着人们的财产、租赁等行为,记录着事物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的转移过程和结果。[1]有关契约文书的研究,古已有之。然契约文书之研究却是现代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中独立之后的事。晚清民国时期,受“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及文史学界开始尝试把民众作为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研究的重心。在此背景下,历史学等学科开始关注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20世纪30—40年代,经济史专家陈翰笙等开始利用土地买卖契约研究土地所有制、地租等问题,傅衣凌先生撰写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更是运用契约文书研究经济史的首创。20世纪中期,以契约文书为主的徽州文书引起中外学者关注,开启了“徽学”研究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史研究兴起,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队伍逐步扩大,更是催生出社会经济史的流派。整理出版的契约文书,其分布地区、种类、数量大大增加,目前除徽州文书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清水江文书、石仓文书、闽台文书等。徽州文书的研究,以社会经济、贸易交往、宗教文化等方面为主;清水江文书的研究,形成了民族习惯法、社会经济史等专门领域;石仓契约文书的研究,主要围绕土地残缺产权和家族土地细碎化、乡村工业与市场、商品交易等展开;闽台文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社会经济史、土地所有权、土地赋役关系和乡族传统等问题。对于近三十年契约文书研究状况,偶有学者在其著作或学位论文的绪论中略有分析,但缺少系统、宏观的知识图谱分析。本文拟通过运用CNKI高级检索功能,在篇名处输入“契约文书”和勾选“同义词扩展”后,得到1992-2021年的文献434篇,剔除部分契约文书扫描文件、辑录、札记和词语细则后,将范围选择在代表性较高的核心期刊,汇总出全部有效样本文献399篇。将最终的有效样本文献用Refwork格式导出,并利用CiteSpace进行格式转换,得到与CiteSpace相适应的原始数据。同时,为使研究结果得到更好地可视化呈现,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数据从关键词、研究作者、研究机构三个方面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分析法对研究主题的演变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当下契约文书研究的热点、前沿及趋势,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的研究成果分布状况
(一)逐年发文量分析
根据CNKI检索得出的399篇期刊文献,发现在1992-2021年期间,我国在契约文书领域的研究总体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图1)。在1992-2012年间,相关文献的数量在小幅度波动下缓慢上升。2012-2017年期间,发文量走向呈现“N”字大幅度波动式变化,尤其是以2014年和2017年为两个突涨阶段。在2017-2021年间,发文量以2018年和2020年为两个凹点呈现“W”形状,在2020年出现上升,国内契约文书研究的热度不断提升。
图1 1992-2021年中国契约文书研究的逐年发文量趋势图(单位:篇)
(二)研究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NodeTypes”(节点类型)设为“Institution”(机构),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得到1992-2021年间,与“契约文书”相关的论文机构合作共现图(图2)。图中文字为研究机构名称,发文量的多少表现为文字的大小,而节点之间若存在连线,则表明存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由下页图2及表1可见,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启动时间较早的机构有厦门大学历史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并形成明显的聚类,有关契约文书研究的发文量最多。除此以外,贵州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凯里学院人文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在契约文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由此可见,高校是契约文书主要的“产出地”。
在以上对机构名位置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节点间的连线状况进行分析。图2中的机构节点有285个,而连线只有53条,密度只有0.0013,由此可见契约文书相关发文机构的分布较离散,且合作程度偏低,难以形成紧密、共享的合作群。
图2 契约文书研究相关主题的发文机构合作共现图
表1 我国契约文书研究机构发文频次一览表(≧3次)
注:机构名后为相关主题发表论文篇数。
(三)研究作者分析
将核心作者概念引入到发文作者合作共现图中进行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研究领域内的作者合作概况。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契约文书研究未形成紧密的研究群,研究间合作程度低。而存在合作关系的核心作者间,大部分同属于同一研究机构。同时,图谱(图3)中的连线较稀疏,表明在该领域内,各作者间的合作偏少。在为数不多的合作关系中,主要以同一学校内和同一学院内的师生、同事间进行的合作模式为主,少见以研究项目为核心的跨区域合作形式。
图3 我国契约文书研究发文作者合作共现图
表2 契约文书相关主题研究核心作者一览表
注:作者名后依次为所在机构和相关主题文献发表论文篇数。
(四)高影响力论文
评价论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影响指标是被引频次。一般情况下,论文的高被引频次表明该论文的影响力大;反之,影响力小。对1992年至2021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发表论文的引用频次进行分析(表3)显示,排名前二十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1)明清时期的契约文书研究,如俞江、张应强、陈学文、栾成显、刘洋、王帅一、封越健对清代契约文书法律、社会结构、文化、经贸等方面的研究;(2)徽州文书中的社会关系研究,如阿风、周绍泉、胡中生、张研、张萍从社会关系角度出发,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地方组织管理者设置、非常态婚姻、分家文书书写等社会关系管理惯习。
表3 1987-2021年明清以来我国契约文书研究高被引论文(前二十名)
二、从关键词看我国契约文书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通常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而一般情况下,频次越高的关键词越能表明通过该关键词展开的研究越多,对于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更具有代表性。为了解1992—2021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领域的热点,用CiteSpace5.7.R1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将“Time Slicing”设置为1992—2021,而设置“Years Per Slice”为1,同时把“NodeTypes”设置为Keyword,并将高频热点词以年份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得到表3。根据“TF-IDF”加权算法,模块度(Modularity)即Q值,Q的取值区间为[0,1]。Q值越接近1表示聚类效果越好,当Q值大于0.3时,则表明聚类显著。本研究中Q值为0.8068,聚类非常显著,信度较高,进一步得到分时区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图4)。按照由左至右的顺序,图中为1992—2021年间出现在有效样本文献中的关键词;除“契约文书”“民间文书”之外,还形成了“清代”“徽州”“档案部门”“地契”和“契约精神”等聚类;图中圆圈的大小对应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而连线代表各关键词节点间的共现关系。
(二)主题演进历程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不断实践和发展,我国契约文书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5),按照从远到近的时间顺序,在相同时间段内的节点得到聚合,将图中相同节点类型进行连线,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主题的演化脉络。由图5可得,“契约文书”为最大的节点,其次为“清代”“徽州”“契约”“明清时期”“清水江文书”“土地买卖”“徽州文书”等关键词。
通过对图中节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以关键词为连接点所形成的网络交错复杂,时间跨度大,关键词节点由前期分散、稀少逐渐发展为密集、繁多,且涉及多领域、多地域、多层面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契约文书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从图5中的节点布局来看,1992—2021年大致可分为初步发展、繁荣和深化三个阶段。
表3 1992-2021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列表(≧5次)
图4 核心期刊“契约文书”主题论文的分时区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
图5 1992年-2021年契约文书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1.初步发展阶段(1992-2002年)
1992-2002年为我国契约文书研究的初期,聚类#0契约文书,轮廓值为0.971,集聚性高。这一时期出现了“民间文书”“民族布政”“明清时期”“回鹘文”“徽州”等高频热点词。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历史学者为代表,研究侧重点为解读各地现存的契约文书,剖析某一契约文书描绘的社会:一方面,从时间维度追溯明清时期多类契约文书的现实作用与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从空间维度探讨某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契约文书,比如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徽州文书等。
2.繁荣阶段(2002-2012年)
聚类#1“清代”与“明代田契”和“经济增长”节点连线集中,说明在此时间段内,三者存在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探寻明清时期契约文书中的经济贸易现象、土地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该阶段,契约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献形式,对于研究民间文化多样性的存续、基层社会诸面向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及普遍关注的焦点。此外,该阶段的契约文书研究还呈现出理论联系实际、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的变化特点。
3.深化阶段(2013-2021年)
2013年至今为深化阶段。该阶段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图1),同第二阶段相比,增速平缓,探讨的主题仍然比较集中(图5),以云南、贵州、川西等地为案例的研究凸显出关注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习俗、民族交流等内容。以“清水江文书”“石仓契约”“土地关系”“多样性分析”为关键词的研究发文总量增加,聚焦于“清水江流域”“土地交易”的相关研究增多。在这一阶段,关键词的结点增多,但大部分结点都比较小,说明该时期契约文书研究的主题多样化更明显,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
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的整体视角来看,契约文书研究的主题探讨有了更为多元的延伸。对契约文书的研究从宏观经济贸易到民族地区个案的关注,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关注从无到有的变化,从具体的契约文书法律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到深层次的民族地区历史发展问题,再到地区文化的关注,无不体现了契约文书研究的多维切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契约,这种特殊的文本形式,不仅能够保存少数民族社会的自我管理、有序运行的生活场景,而且对于研究民族关系与交流交往交融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其保存的宗族文化痕迹以及经济交易等方面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分析少数民族宗族化,[2]而且对研究民族地区的村落史以及少数民族“内地化进程”、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制度和中国经济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3]同时,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少数民族契约文书研究,还有助于发掘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强大的源头活水。[4]
三、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一)近三十年我国契约文书研究的前沿
我国契约文书研究大体经历了从汉族契约文书到少数民族契约文书的历程。[5]近年清水江流域契约文书相关研究的涌现即是这一演变的突出表现。明清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时期。通过词频较高的10个关键词的突现图(图6),可探测到明清契约文书研究的前沿。
根据关键词突现图(图6)显示,1995年“回鹘文”“徽州文书”,2019年后“清水江文书”开始成为突变度较高的主题词,而“土地买卖”或是“土地交易”(1997-2006、2015-2021)已经演化为较成熟的主题,但仍具有研究热度。“徽州千年契约文书(1996-1997)”“林业契约(2006-2007)”研究关注为下降型突变,相关研究热度开始减少。特别是2019年至今,“土地交易”“清水江文书”演变为上升型突变,成为热度较高的前沿问题。不过,从上述文献计量与综述的结果来看,现有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研究范围较窄,视角较单一
在中国史研究中,以傅衣凌先生为代表的史学前辈们,率先将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作为研究经济史的依据,民间文书研究的热潮由此开始。[6]不过,多数的契约文书研究,是以某一范围的集中讨论为主,或是局限于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关系研究,少见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探讨契约文书整理、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场,分析探讨各类契约文书所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变历程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7]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契约文书中,有不少契约文书是由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对于了解中古时期边疆与民族地区的民事活动而言,民族文字编写的契约文书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目前国内关于地方契约文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清水江文书、徽州文书、石仓文书、敦煌文书等几类得到较好地挖掘、整理的文书上,其他地区契约文书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民间存量大且得到较好保存的少数民族契约文书,因搜集、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学界的研究较少。
图6 1992-2021年中国契约文书研究前10位突现关键词
2.整体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20世纪中期,我国契约文书的学术研究工作得以展开,主要运用于土地制度、租赁关系、商业贸易等经济史学研究领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是当时学术研究的准则,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的土地关系问题的讨论自然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契约文书研究的重点。到了20世纪末,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经济史研究逐渐降温,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文化史、法制史等逐渐兴起,并得到拓展。[8]目前,我国契约文书研究的总体态势是“遍地开花”,但繁荣之下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没有从民间文献学的角度构建新的研究范式或者系统化分析契约文书的路径,以研究契约文书所呈现的经济、社会、法制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9]与此同时,因学者间协同合作较少,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契约文书又存在研究欠深入的问题,少见在全面搜集整理契约文书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挥契约文书独特的史料价值,“努力把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真正有机结合起来”[10]的成果。
3.研究方法较传统,急需推进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既有的契约文书研究,除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史领域的研究吸收了田野与文献的方法,多数的研究仍是沿袭传统,引证契约文书分析探讨特定区域或人群的社会经济、贸易交往、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专题问题,少见从跨学科的角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立足契约文书、田野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考察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产生与流传以及背后所潜藏的产权、物权观念、文化图式和历史实践逻辑。对此,长期从事民间文献研究的厦门大学历史系陈支平教授认为:契约文书研究跟不上搜集整理步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方法单一化,就契约文书论契约文书,“我们以往研究契约文书,往往是就契约文书论契约文书,比如研究土地买卖关系,就把同一地区的土地买卖契书搜集在一起,从中寻求带有一些普遍规律性的线索,形成自己的论点”[8]。如此研究,不仅忽视了契约文书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而且无法真正有效发挥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扩展学术内涵,提升研究层次。
(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契约文书作为记录历史时期民间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载体,其相似的格式及丰富多彩的内容,一定程度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9]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传统的土地生产关系已不再是契约文书研究的重点,突破契约文书研究存在的不足,需从视角、材料、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1.注重新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不断拓宽研究视角
充足的材料是展开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契约文书研究文献资料较为丰富。20世纪中期,徽州文书的大量涌现,开启了徽学研究的热潮。同样地,每一次足量的、系统的契约文书的发现都伴随着一次文书研究的热潮。因此,未来的契约文书研究,既需要拓展研究空间,大力搜集、整理和利用不同区域的契约文书,也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契约文书中不同人群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方面,可借助官方力量,联合学界相关机构和学者,按照统一的科学、规范的要求,组织全国性的契约文书调查和征集,在就地保存与原系统整理的条件下,建立数据与检索系统,为全面、深入研究契约文书提供充足的资料库,[11]为契约文书研究实现从“文书研究文书”到“结合田野调查现场、整体审视文书”[10]的转变提供可能。契约文书利用方面,须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促进契约文书资源的共享以及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加强契约文书的研究、阐释,充分挖掘契约文书中有关族群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内涵,让契约文书为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出好力”。
2.加强整体性研究,深化个案研究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和实践历史中,民间文书扮演着重要的见证角色。在现今发现的契约文书中,多涉及到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其利用汉字记载的文书,既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历史文化,也反映了与汉族以及多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既是所在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绚烂成就。创新整体性的研究范式,将目前碎片式研究推向系统化,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面对当前契约文书研究局限于分散化地关注局部地区,缺乏整体性的全局观念,加强以全国性的契约文书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将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将契约文书与其揭示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探析区域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法律,又是深化微观个案研究的必然途径。
3.推进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契约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和一种新的史料,折射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在不同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社会经济等诸多条件的影响,模式的多样化也成为我国区域社会发展的特点。[9]比如,当我们在进行充足的社会调查后,契约文书主人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背景得到确认,就可以通过相关的碑刻、族谱、口传史料等分析他们的经济实力及其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状况。[12]对于未来的契约文书研究而言,任何一个视角或方法的研究,都将难以全面呈现,吸收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推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是契约文书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具体来说,可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搜集契约文书,分析契约文书的生成背景、流传历史;可借鉴统计学或大数据的方法,整理契约文书中的物价、利息等数据,进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区域经济指标及社会发展状况;可从法学的角度,通过对各个时间段各地契约文书的书写、签订、执行等现象的分析,探讨官方法律与民间习惯法的相互关系;可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域契约文书的相似性、差异性,进而把握不同区域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统一性。[5]
四、结语
契约文书研究是我国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契约文书是我国民间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社会和学界对民间历史文献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视,肇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契约文书研究在改革开放后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形成了系列的研究成果。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软件绘制的知识图谱,对1992-2021年在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中的契约文书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近三十年中国契约文书研究发文总量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初步发展、繁荣和深化三个阶段。研究机构多集中于高校,研究学科主要以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有清水江文书、土地买卖、徽州文书、契约关系等。纵观近三十年的演变,我国契约文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研究范围较窄,视角较单一;整体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研究方法较传统,急需推进交叉及跨学科研究。结合民间历史文献搜集、整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契约文书研究,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新资料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完善资料与文献系统,不断拓宽研究视角;推进契约文书整体性研究,深化个案研究,服务当下社会实践需要;推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更新,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挥契约文书独特的资料价值,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国家与社会、中心与边缘、城市与乡村、精英与民众、历史与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理解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提供历史佐证及理论支撑。
[1] 叶开建.浅析德化地区清代及民国时期契约文书[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6):48-49.
[2] 董丽娟.近代北方契约文书研究初探——以家藏的两份文书为例[J].文化学刊,2017(11):52-54.
[3] 吴才茂.贵州天柱苗、侗族契约文书的发现、特点及其价值[J].兰台世界.2013(10):142-143.
[4] 史继忠.贵州汉族移民考[J].贵州文史丛刊,1990(1):26-33.
[5] 陈支平,赵庆华.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民间文献使用问题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34-139.
[6] 曹树基.传统中国乡村地权变动的一般理论[J].学术月刊,2012(12):117-125.
[7] 杨培娜,申斌.走向民间历史文献学——20世纪民间文献搜集整理方法的演进历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1-80.
[8]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J].史学月刊,2005(12):6-8.
[9] 仲伟民,王正华.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契约文书看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史学月刊,2018(5):5-15,25.
[10]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J].读书,2006(9):19-28.
[11] 郑振满.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J].东南学术,2004(S1):293-296.
[12] 李思玥.中国古代契约文书与地方史研究[J].兰台世界,2018(2):87-92.
Knowledge Graph of the Research on Contract Documents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CAO Daming, WU Chang
(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
Contract docum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folk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ntegrity, representativeness and academic nature of the data, we searched the core journals in the CNKI journal database with the theme of “contract documents”, and obtained 399 documents after elimination and screening.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bibliometric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knowledge map analysis drawn by CiteSpace software,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contract documents in China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itial development, prosperity and deepening. Focusing on history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objects mainly include land transaction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ontract documents, we should face up to the narrow research horizon, lack of overall research,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 research method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llection, sorting and utilization of new materials, broade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constantly; promote holistic research and deepen case studies; promote the updating of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and focus on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ontract documents,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C812
A
1673-9639 (2022) 02-0060-12
2022-02-1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浙江畲族文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0&ZD213)。
曹大明(1978-),男,湖南永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吴 嫦(1998-),女,苗族,重庆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 车越川)(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