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研究

2022-05-09黄德春贺正齐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消耗水资源

黄德春 林 欣 贺正齐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 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3.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意义重大。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说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即以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合理的经济结构,激发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水资源问题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四大关键问题之一,用水矛盾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技术与经济问题(钟锐等,2014)[1]。目前黄河流域产业层次较低,以水为核心的生产与匮乏的水资源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给黄河流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脱钩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反向变动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能够更大程度减少流域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加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国民经济系统从量到质的本质性演变(刘志彪,2020)[2]。国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始于十九大,主要集中在内涵、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产品的服务与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金碚,2018)[3]。从广义与狭义之分来看,前者是社会再生产环节及其互动关系的高质量,后者则是指产品与劳动者的高质量(刘海霞,2019)[4]。除众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五大发展理念外,魏敏(2018)[5]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市场机制等多个维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详细说明。随着研究的深入,衡量高质量发展的单一指标逐渐被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取代,但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尚未形成,对评价体系梳理归纳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王爱民,2019)[6];二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宏观指标关注国民经济增长与分配、宏观调控等,中观指标侧重产业结构、城乡与区域平衡,微观指标着眼于产品质量、企业生产等(张丽伟,2019)[7];三是基于各自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解,从其他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师博(2019)[8]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国外虽没有明确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但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众多,早在1977年Kamaee便率先提出经济增长质量,认为其包含经济和产品两方面,之后学者将环境、福利等更多指标纳入经济增长质量中加以考虑,Mlachila(2017)[9]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增长品质指数”以评价经济增长质量,Qi(2016)[10]从规模、绩效、结构和协调四个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估,Agbola(2014)[11]和Zeira(2009)[12]等学者研究了某一或几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水资源承载力或水资源利用率角度探究水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左其亭,2017)[13],二是建立耦合与脱钩模型研究二者关系。就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而言,在理论分析方面,王喜峰(2019)[14]将脱钩分为产业生产内部的纵向线脱钩与宏观产业间与区域间的横向线脱钩,基于蒸汽机概念模型,开发出区域脱钩效应模型以具体分析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是脱钩的测度,马海良(2018)[15]借助工业用水与城镇化的脱钩模型,分析了“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用水与城镇化的脱钩关系,李昂和吴丹(2021)[16]构建双控行动下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模型,揭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内在机理,潘安娥(2014)[17]、李宁等(2017)[18]学者结合水足迹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行测度。二是脱钩影响因子分析,运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技术、结构、人口等因素对脱钩状态的影响(孙付华,2020)[19]。黄河流域与其他流域具有共性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经济生态地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地区差距显著(任保平,2021)[20]。因此学者着眼于大流域实际区情,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大多从二者的空间匹配度(张晓涛,2012)[21]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孙思奥,2020)[22],以及经济发展中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巩灿娟,2020)[23]等方面展开。

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众多且较为完整,评价体系均服务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测度方面依然缺乏科学统一化的指标体系。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研究方法多样且较为成熟,脱钩也被广泛运用于其中。但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脱钩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对象落在水资源强约束的黄河流域者更少。本文选取特殊大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黄河流域实际区情与政策导向,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为水资源强约束下黄河流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

1.指标体系建立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经济的发展,还包含了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全方位综合提升。黄河流域作为一种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中心的特殊区域单元,与其他区域一般性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黄河流域集“生态走廊、北方经济重要支撑、能源流域、农业畜牧业开发重点区域”于一体,以农、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加重了流域资源性缺水程度,水资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本文借鉴许抄军[33]等学者的研究,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等的特殊性,坚持整体性统筹与因地制宜相统一,从投入高质量、过程高质量与产出高质量三方面入手,构建适用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投入质量方面,为改变高耗水高耗能的发展阻碍,黄河流域的高质量投入主要是技术进步引领、劳动力素质带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创新”中的科技财政投入、R&D经费投入、专利申请考察技术引领作用,“协调”中的三产占比考察产业结构促进作用,“共享”中的教育财政投入考察劳动力素质带动作用;过程质量方面,黄河流域的高质量过程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环境友好程度持续提高、分配公平合理。“共享”中的失业率、消费价格指数用以衡量民生的改善,“绿色”中的废弃物排放及处理与利用用以衡量环境友好程度,该指标是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黄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出质量方面,黄河流域的高质量产出应实现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民生福利提高。“协调”中的GDP增长指数能够反映流域经济竞争力的水平,“开放”中的利用外资强度、外贸依存度能够反映黄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通道与枢纽,与外界的信息、物资、贸易等交流情况,“协调”中的城乡收入差距能够反映流域部分地区亟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现实条件。总体来说,黄河流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为先导,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落脚点。

2.熵权TOPSIS法测度

熵权TOPSIS法即熵权法与TOPSIS法的结合,根据变异程度客观确定权重,对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量化排序。本文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理想化目标,根据上述五个维度的指标,比较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最优点距离,从而确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水平,主要步骤如下。

(1)规范化:原始数据构成n*m阶矩阵,正、负向指标做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矩阵R。

(1)

(2)

(3)

各指标的权重wij,规范化的加权矩阵K=wij*R。

(4)

(5)

(6)

(二)Tapio弹性脱钩模型

1.脱钩理论

脱钩就本质而言,即通过衡量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变化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二者变动的内在联系,该数量关系同时包含了绝对大小与方向。脱钩考察驱动力与压力的抗衡,本研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驱动力,水资源消耗为压力。一定时期内,经济保持稳定上升的态势,随着生产结构调整、节水技术等的应用,水资源消耗增长率逐渐减小,经济高质量发展能以消耗更少的水资源获得,驱动力与压力之间距离扩大,二者便实现了脱钩发展。

从横向来看,同一时期各地区产业结构不同且调整升级进度不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的水资源禀赋导致用水矛盾也不尽相同,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脱钩状态;从纵向来看,短期内,用水矛盾难以有效解决,水资源消耗压力大,但长期发展过程中,全新生产技术的投入、节水设备的推广、高耗水产业的改造与退出,均会抑制水资源利用压力的无限增长,终会实现二者的脱钩发展。

图1 脱钩关系示意图

2.Tapio弹性脱钩模型构造

Tapio弹性脱钩模型以弹性来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二者的变化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GDI来表示,水资源消耗以一、二、三产业的水资源消耗总量TW表示。因此,构建的脱钩模型为:

(7)

不同发展阶段弹性系数大小不同,水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也各异,以0、0.8、1.2为界将脱钩状态划分为八种类型,各类型参照不同的弹性标准值如下表所示:

表2 脱钩类型标准参照表

(三)基于LMDI法的脱钩驱动效应分解

除了对脱钩进行测度以外,评估其潜在的驱动因素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相当重要。指数分解法、结构分解法是最常见的两种分解方法,本文采用指数分解法中的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该方法拥有分解后没有无法解释的残差、可以使用加法分解和乘法分解相对简单的转换表达式等优势。对上述弹性脱钩模型进一步推导得到:

(8)

进一步处理得(9)式。其中TWt为生产技术对总耗水量的影响效应,TWf为产业结构对总耗水量的影响效应,TWlnC为经济规模对总耗水量的影响效应,TWs为人口数量对总耗水量的影响效应。

(9)

(10)

Kt、Kf、KlnC、Ks分别表示生产技术脱钩驱动因子、产业结构脱钩驱动因子、经济规模脱钩驱动因子以及人口数量脱钩驱动因子。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黄河流域9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12年的数据(2008-2019年),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对于某一年份数据有缺失的,采取插值法补齐。考虑到常住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及水资源消耗的最主要的承担者,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人口数量用常住人口数表示。脱钩状态的改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因此本文将每三年归为一个时期,共划分了4个时期。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指标,测得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见图2。

整体来看4个时期内,9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地区在波动中缓慢上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山东、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山东省均值超过0.6。山东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培育壮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了集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平台,依靠区域优势谋划海洋经济蓝图,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深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川则继续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同时县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带动了整个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河南、宁夏自T2时期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向好,T3时期达到0.5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河南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攻坚转型,调整能源结构以及外贸的迅速发展,而宁夏则以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为先导,转型升级助推工业蝶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青海、甘肃、内蒙古排名靠后,得分大部分落于0.2-0.3分数段,远低于平均水平,3省区部分区域自然环境的改善没有明显进步,且市场发育滞后、城镇发展不足、外向经济意识薄弱,迫切需要工业转型等,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图2 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

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之间的脱钩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结果

1.时间维度较为平稳,脱钩有变强趋势

整体上看,4个时期内均有7至8个省区达到脱钩状态,保持相对稳定水平,除T1时期没有强脱钩外,后3个时期均有4个省区达到强脱钩状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耗水量的增长率得以降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成为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制度上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相适应,使二者的脱钩更加彻底。但负脱钩状态也贯穿了T1至T4四个时期,甚至T2、T3时期出现了强负脱钩,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变,创新驱动不足、低碳环保不达标现象仍然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难以有效协调,导致了较快的水资源消耗增长无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的现象。

2.地区空间差异明显,青、陇脱钩状态较差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由来已久,不同省区表现出的脱钩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四川、宁夏、陕西、河南四个时期均保持脱钩状态,且宁夏超一半的时期达到强脱钩,山西与内蒙古两省区次之,有3个时期达到了脱钩,另一个时期则表现不理想为强负脱钩状态。以山西为例,T2时期的强负脱钩可能与大量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与破坏有关,之后颁布的《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缓和了用水矛盾,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逐渐回归协调,从负脱钩状态转变为脱钩状态。青海、甘肃仅有两个时期达到脱钩,当地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配置性缺水等问题突出,造成水资源开发强度大,水资源消耗压力居高不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利用难以有效协调。

(四)脱钩驱动因子分解

上述脱钩分析反映了水资源消耗变动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动的情况,要了解内部因素对脱钩状态形成的具体作用,还需对脱钩变化的驱动因素做进一步分析。生产技术效应引发的脱钩因子变化Kt、产业结构效应引发的脱钩因子变化Kf、经济规模效应引发的脱钩因子变化KlnC以及人口数量效应引发的脱钩因子变化Ks,在不同时期的作用状况结果见图3。

图3 脱钩驱动因子分析

1.生产技术脱钩驱动因子Kt

除T2时期的山西省外,Kt总体上为负值,且四个时期绝对值均较大,绝大部分省区达到了0.5及以上,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影响下,水资源消耗增长率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率,生产技术脱钩驱动因子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中发挥了主要的驱动作用,但各地区生产技术改进进程不一,导致不同时期生产技术在不同地区发挥的效应大小存在差异。国家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负值正解释了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在保证经济社会产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水资源消耗增长速度得以放缓。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内生后劲之所在,这与“我国经济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的论断相符。黄河流域大中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之一,也是耗水大户之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节水和高效用水的潜力较大。推广以节水为核心的先进技术,实现灌溉现代化是实现水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脱钩的关键。

2.产业结构脱钩驱动因子Kf

Kf除在个别省区的少数时期出现正值外,总体上也均为负值,表明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各地区在向“二三一”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部分传统高耗水产业实现改造升级或被淘汰,经济发展所消耗的水资源有所减少,水资源与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发展。此外T2、T3时期Kf绝对值最大,该时间段正值“十三五”开年之际,“培育新兴产业,尽可能缩短产业结构调整时间”的政策导向作用显著,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因此该时期的产业结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在T4时期,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产业结构驱动效应又有所减弱。对以水为最大刚性约束的黄河流域而言,只有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协调适应,资源才能有效配置和利用,适时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保障经济不断迈向更高层级的重要支撑。然而,黄河流域内大多数省区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层次整体偏低,重工业化特征明显,是基于资源禀赋形成的产业结构,属于高强度开采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对脱钩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人口数量脱钩驱动因子Ks

Ks在不同省份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正负波动不定,这与不同时期人口一直处于变动中的情况相一致,但因子绝对值较小,不超过0.25,人口数量脱钩驱动因子对整体脱钩关系的影响较为微弱,人口数量的变动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T4时期,除陕西省Ks数值为正数之外,其余省份均为负数,负值地区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大于对水资源的消耗,加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而该时期陕西省人口数量脱钩驱动因子出现正值的原因,可能与2017年西安市推行的“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相关,人口净流入逐年激增,带来了更大规模的水资源消耗。

4.经济规模脱钩驱动因子KlnC

KlnC在四个阶段均为正值,仅在T2时期的山西出现短暂的负值,反映了产业规模扩大,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时,没有技术等要素的优化,要维持经济规模的增长,需耗费更多的水资源,此时经济发展质量低下。每个时期KlnC绝对值均较大,说明经济规模驱动因子对脱钩有较强的影响。黄河流域省区产业层次偏低且重工业化明显,内部发展仍旧不均衡,创新驱动力不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生产规模扩大仍以巨大水资源消耗为代价实现的,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经济规模脱钩驱动因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黄河流域十几年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初战告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饱和,唯经济规模论无法适应经新常态、突破新瓶颈,这正是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张到适应人们更高标准的、更加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印证。

脱钩四大驱动因子中,生产技术因子、经济规模因子和人口数量因子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生产技术进步或退步、经济规模增长或减少,而产业结构的变动难以通过简单的方向性进行描述。为进一步探究一、二、三产业与水资源消耗的具体关系,同时也作为对上述脱钩驱动因子按产业分解的科学性检验,本文将三产与用水做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存在关联的生产结构与用水可以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估值水准y为参考数列,其他各指标为比较数列xi,由公式(11)计算估值水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ξi(k)即xi对y(k)在k点的关联系数,ρ为灰色分辨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取0.5,xi与y(k)的关联度ri根据下式可得。

(11)

(12)

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与相对应的耗水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11=0.756、r22=0.661、r33=0.559,r11>r22>r33,表明第一产业与水资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度最大,该结果与黄河流域用水结构相符,即农业生产耗水量最大,用水效率低下。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与水资源消耗的关联度次之,相较于第一产业,能以较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较高的产值。矩阵横向加总Rm为各产业产值以及总产值与耗水量之间的关联,数值越大表示经济生产与水资源消耗影响越明显,r1>r2>r4>r3,说明第一产业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次之。矩阵纵向加总Rn为各产业的耗水情况,数值越小表示该产业能以相对较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一定或较高的产出,r4>r1>r2>r3,相较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水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更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更加协同,更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五)脱钩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黄河流域地跨东中西三大板块,脱钩水平的形成除四大驱动因子外,还需考虑空间影响。本文使用Stata软件测算四个时期黄河流域9省区脱钩水平的Moran’s I如表4所示。样本期内,脱钩水平的Moran’s I均为正值且通过了不同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整体数值在波动中有所上升,反映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的空间正相关性特征显著。为进一步探究脱钩的空间集聚和关联度,引入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T4时期LISA指数显著,陕西、河南、四川、山东属于“高-高”区,自身脱钩水平较高且相邻地区也呈现出较高的脱钩水平,山东处于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四川成渝经济圈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较大,河南与陕西是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建设地区,与周边省市有效联通。宁夏、山西属于“低-高”区,自身脱钩水平较低,而周围省份脱钩水平高,该两省创新意识薄弱、产业结构落后导致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但可以吸收邻省脱钩的溢出效应以提升脱钩水平。青海、甘肃、内蒙古属于“低-低”区,自身与周围省份的脱钩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生态环境相对恶劣阻碍了社会发展。

表4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全局自相关性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水平,并对脱钩进行驱动效应分解,探究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脱钩水平差异。研究结论如下。

1.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较慢,水平仍旧偏低,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山东、四川表现良好,河南、宁夏发展水平近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内蒙古、青海、甘肃地区水平仍需提升。

2.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从时间维度看,脱钩状态变化较为平稳,脱钩整体上有变强趋势;从空间维度看,脱钩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会受到临近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同时由于自身禀赋以及发展水平参差,导致脱钩存在显著差异,四川、山东、陕西、河南在样本期内表现优秀,位于“高-高”区,位置相对闭塞的青海、甘肃、内蒙古位于“低-低”区,脱钩水平较低,而宁夏、山西依靠临近区域的带动,处于“低-高”区,脱钩状态有转好趋势。

3.生产技术、产业结构、人口数量与经济规模是脱钩四大驱动因子,其中,生产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了主要作用,加速脱钩,经济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脱钩,人口数量由于保持相对稳定的流动状态,对脱钩状态影响较小。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黄河流域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差异大,各区需明确承载与发展约束、精准定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区域,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生态放在所有要素之首;二是调整各功能区的生产力布局,对各功能区做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判断,尤其是水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界定人口和产业的最优规模;三是明确各功能区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推进各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修复,城镇建设区培育新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农业发展区开展农田整治、推广新技术,避免粗放式大开发。

2.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地区合作、产业互补,缩小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空间差异。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下,黄河流域要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对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内核的发展格局,达成产业间或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提升山东半岛的带动作用,推进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市场要素的一体化对接,缩小脱钩差距。

3.聚焦生产技术与产业结构两大主要驱动因子,提升脱钩水平。对作为我国重要粮仓的黄河流域而言,一方面,聚焦耗水最大的农业,研发绿色高效节水灌溉新装备、新材料、新制剂等,续建配套现代化设施,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等高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率;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各地基础,利用资源优势和现有技术积累,参照《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重点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黄河流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引导已初具规模的农牧业朝集约型高品质的农牧产品生产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实现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消耗水资源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