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2022-05-09吴曦
吴曦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阅读是语言积累的基础。只有通过阅读,掌握全文内容和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掌握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尝试小组阅读的教学活动,即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相结合,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可以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小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选择不同的文本来提高阅读兴趣
小组阅读要尊重孩子的阅读视角。选择孩子感兴趣阅读的文章,要成为小组阅读的结合体。除此之外,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的同一主题的文章,并选择大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选择什么样的文章组成“群”,取决于老师的教育理念、阅读视野和品味。然而,我认为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选择具有各种写作特点和叙事风格的不同文本,以丰富学生文学经历的文学文本,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等。同时,他们应该有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文本,如新闻报道、小册子、广告、公告等。我们教科书里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积极的,意义是明显的。当然,课文长度有限,语言规范,选词有分寸。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科书式”文章,分组阅读文章的自由度大大增加。我们要尽量保持所选文本的原貌,不要随意删除、更改、改动,比如以《寻找食物》为主题,以《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蚂蚁的路径》、《做个蚯蚓饲养箱》三篇不连续的文本进行教学,通过阅读、对比、归纳,可以增强阅读兴趣,感受发现的快乐。
二、小组阅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应该是小组阅读的中心,阅读的自主权应该还给学生。学习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备课”。小组阅读要发展“让位于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边阅读边学习阅读。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语文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和同伴。同时,教师要改变“从字、词的学习出发,通过句型、篇章结构、内容的讨论进行教学”的模式,而不是无限放大“朗读”和“带着感情朗读”,不需要对文章进行更深、更细、更透彻的分析。让学生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性质,学习略读、浏览、跳过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问自己:学生能理解吗?学生如何思考和回答?还有别的可能吗?
三、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记忆往往只存在于学校:看课文,讲故事,背诵。但是,记性不好的孩子,往往可能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小组阅读”的方向是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历一个怀疑、讨论和接受的过程,最终找到一些东西。所以,同学们在小组阅读课上最怕的就是观点一致,“一个声音说话”。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逆向思考。一些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具有思維价值的问题。小组阅读课常用的词汇是“聊天”“说来听听”。轻松的话下面是老师对讨论的指导。所以在小组阅读的课堂上,要训练老师学会用这样的语言来指导课堂讨论,比如“他的意见是这样的,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你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吗?”“能不能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现在还坚持你的观点吗?”。为了深化讨论,教师应该改进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联系小组,独立写作
阅读、吸收大量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示范教学参考资料,拓宽教学思路,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了小组阅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会对一种主题文章、一种写作方法有更深的理解,会有一种吐不出不快的感觉;还有,在很多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因为“多看”,在某些写法的应用上有例子,会更熟练,更准确。这个时候,抓住机会练习写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英雄》的教学结束时,我以潮流启发学生:了解英雄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你一定对英雄有更深的了解吧?快速看完《三个奖字》,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学习文章表达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因为同学们有了之前读书的基础,再加上“英雄不同”的争论,心里已经积累了不少。这时,学生在练习写作时,思维自然如泉涌。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学习课文中表达的方法,这是学生练习写作的绝佳机会。总之,小组阅读是传统阅读的有效补充,也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阅读教学也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我认为,把阅读还给学生,让他们灿烂地绽放,应该是小组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