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与期待:创新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未来

2022-05-09《粤海风》编辑部

粤海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评论家粤港澳大湾

《粤海风》编辑部

2021年11月6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湾区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举办。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北京、中山两个会场。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联港澳台办、香港中联办宣文部、澳门中联办宣文部共同指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市文联共同承办。

论坛以“创新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未来——想象与期待”为主题,开设“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新时代文艺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理念下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实践与理论建构”“传承与重塑:区域文化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基于新媒体融合矩阵的文艺新传播探索”四个分论坛。邀请了高建平、林帝浣、陈少波、胡恩威、戴定澄、宋达等内地与港澳知名专家作主旨演讲,以及林岗、梁江、陈桥生、滕威、肖向荣、范周、谢柏梁、西沐、赵卫防、何威、冯应谦、朱寿桐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文联负责人、曾小敏等艺术家作分论坛研讨发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中共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联港澳台办主任董占顺,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杨晓雪在北京会场出席;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锐熙,中共中山市委常委、秘书长李长春在中山会场出席。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来自内地和港澳的著名专家、学者,湾区内节点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市的文联主席、评协主席,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的学员等近100人参加。

论坛开幕式发布了优秀文艺创新案例和重点文艺研究课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建立了可资借鉴的标杆;成立了论坛执行委员会,并设轮值主席、委员;组建了论坛专家库,聚合文艺评论专家和学术力量。

以下是论坛的专家观点摘编: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论坛的举办是积极响应和服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主动以文艺评论方式和力量,努力促进和推动大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项有力举措。就如何办好本次论坛,提出四条明确意见:一是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二是推动文艺创新应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三是深刻理解文艺守正创新的内涵要义;四是打造文艺创新高水平人才高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论坛的举办是文艺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协力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论坛呈现高站位、高起点、高融合、高质量的特点,其中产生的思想观点,具有丰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使得湾区文艺创新的理论架构和图景想象逐渐清晰起来,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行业管理者,还是文艺创造者、文艺从艺者,都有很大的启发。

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港澳台办)主任董占顺宣读了《关于聘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专家库专家的决定》,他指出组建论坛专家库,旨在围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目标,聚力文艺创新,通过深入调研、形成课题、专家把脉,力促出精品、出人才,努力筑就新时代人文湾区新高地。

中共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本次论坛以“创新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未来——想象与期待”为主题,打造文化思想的胜地,必将激發创作的活力,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一个重要论坛选在中山召开,为中山提供了开阔视野、交流经验、增进友谊的宝贵机会。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文艺家携手同行,共同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为人民立传、为中山赋能,努力引导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本次论坛围绕人文湾区建设重大目标,聚焦文艺创新,组建文艺创新专家库,汇聚众多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文艺家和文艺评论家,为湾区文艺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撑。这些年广东文艺界联手港澳,在助力湾区青少年艺术成长发展、文艺创新方面,秉持多元、学习、共生的理念,作了不少新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大湾区文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探索以文艺评论助力区域文化建设的经验,针对文艺发展的理论焦点、实践热点、国际前沿作出更多的探索。

分论坛一: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新时代文艺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文学艺术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线性发展的。中心与边缘会互动,边缘有边缘的活力,边缘会形成新的中心。历史上,文学艺术的中心在不断移动,这种移动会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巨大动力。一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对文学艺术历史的描述,才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正思香港顾问有限公司总裁陈少波:香港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变化,正迎来一个“三重奏”:一是政治重构,二是经济重建,三是人心重塑。在人心重塑中,文艺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规划,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人心的规划。大湾区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在东西方文化的交锋、交融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更伟大的产品。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朱寿桐:从历史的维度看,近现代粤港澳已形成中国文学中非常富有优势与特色的涉外题材写作与相应的流浪文学,并且贡献了时代性的杰作。虽然这样的文学不一定成为大湾区文学的传统,但毫无疑问构成了大湾区文学的可靠资源。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年来积极推动澳门文学、澳门文化、大湾区文学和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与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紧密合作。体现大湾区文化历史特性与传统风貌的文学创作,从来就没有局限于大湾区文化消费和艺术欣赏的场域。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湾区都向广袤的汉语文化和文学世界推出了影响一时的杰出作品,由此可见大湾区文学文化历史性的艺术厚度和发展可能性。F713CF8A-578A-4063-8BE3-7450EC1769A2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近些年来对文化艺术创作的研究,可能有一个误区——我们经常把京、沪、粤划分研究。其实这不是地域概念,而是时间概念,因为地域划分没有时间先后。粤港澳三地开放程度高,经济文化科技成绩骄人,我们现在要把大湾区的地域概念定义为艺术概念,这是创新的空间、审美的空间、艺术的空间。在大湾区新的历史语境下,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当好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探索者和引领者,成为文化上航母舰队的主力舰,成为新时代文化艺术和教育新业态的引领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我将从智库层面来讲大湾区电影的生态问题,以及如何在新时代做好电影及产业的创新。第一,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大湾区各个区域有不同的重点,需要调配、协调和发展。第二,一定要打通湾区电影。大湾区的香港和澳门与内地9个城市之间一定要打通、融合,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区域,优势是文艺类型片。第三,打造文艺类型基地作为主体,拓展当下新主流大片创作,将类型美学和内地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接。第四,大湾区电影要想创新,尤其是电影产业的创新,打造旗舰型的企业非常重要。

分论坛二:创新理念下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实践与理论建构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文艺和科技一样是人类实践活动里最讲究创新的两个领域。科技被人类的好奇心和市场活动驱动着进行创新,而文艺为作者的激情和读者观众驱动着不得不进行各式各样的创新。要使得创新实践富有成效,就需要摸索和寻找创新的途径。创新不能仅凭着创新者的空洞畅想,不能凭着创新者海阔天空的造作。这样仅从自我臆想出发的创新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只是泡沫式的创新。真正的创新需要迈开双腿,走向大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香港专业艺术团“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胡恩威:未来大湾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艺术科技教育研发的平台和生态环境,不同城市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和发展模式。我们所说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以整体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创造一个真实的复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透过科技创新和组织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湾区的科技优势,提升文化艺术的水平,带领它进入一个更具创新性的中华文化复兴时期。

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小林漫画”作者林帝浣:文艺的创新包括了手段创新和内容创新,此外,在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也需要创新。比如年初我受文明办委托用漫画做了一组宣传海报,用漫画的方式吸引更多人驻足留意画面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就是漫画与宣传融合的一种创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二级教授、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谢柏梁:21世纪以来大湾区新学校之多、之好、布局之广,分成两种情况:一是香港、澳门、广州等大湾区固有的学校;二是合办学校,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学校在大湾区办分校,还包括北大、清华、交大等中国名校在大湾区办新的研究院。这样的发展态势的优点是:一是学校多;二是中学西学贯彻得好,尤其是香港学校更多秉承了欧美大学的传统。但是我个人觉得香港、澳门的大学在课程的设置上和学生的把握上,尤其是在岭南本土文化、大湾区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东亚文化当中的中华文明方面,还有所不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主席、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何威:纪录片在争取世界话语权方面的作用值得思考,话语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播范围;二是接受程度。传播范围固然是范围越大,能力则越强,但还是有一个接受度的影响,除了语言差异的问题,还涉及中西方文化表达的差异。西方文化的表述主要从微观到宏观,中国文化的表述基本都是从宏观到微观。因为大湾区在海外辐射范围较广,大湾区应该推动民间纪录片的制作与推广,另外纪录片也可以推动大湾区粤语文化,使得中西文化交融更加融洽。

分论坛三:传承与重塑:区域文化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音乐学博士戴定澄:大湾区有着相近的文化特征,大湾区的城市之间有着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之情。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僅需要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共性研究,同时也应该把大湾区的文化带到国际舞台上,尤其是作为中葡交流的文化平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羊城晚报社编委、文化副刊部主任陈桥生:合义者从,愈病者良,是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杀出一条血路的文化密码。岭南文化的兼容多元、交融圆通、简易务实等等本质特征,在岭南学术的第一次高潮到来时,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仝妍:以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全局视角,我们不难看到在“区域——中心”的文化格局中,一方面岭南舞蹈是凝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大湾区舞蹈的主体性及其与岭南舞蹈以及其他区域舞蹈之间的主体间性,是构成中华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佛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凡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于传统艺术的品质坚守和品味提升如何兼具。传统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习借鉴其他艺术,尤其是主流艺术的一些优点。同时,传统的民间艺术不能失去本质特征,如粤剧是目前全国所有的地方剧种中个性特征最强的,与其他剧种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是语言,二是声腔,三是曲牌。提升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的价值,关键在于文人艺术家的介入,提升其思想内涵、艺术表达的深刻性。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罗丽:在传播学视野下,中国戏曲发展史其实就是戏曲艺术使用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所以在舞台表演艺术本体之外,借由着观演空间、传播媒介的变化,传播路径在不断演变,也由此生成了粤剧的“存在空间”,参与到大湾区的文化构建中来。

分论坛四:基于新媒体融合矩阵的文艺新传播探索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品牌总监宋达:粤港澳大湾区本来就是文化交流和荟萃的地方,这里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洋文化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华艺电影、香港电影,还是作为非遗的粤剧,都带有很强的文化标签,粤港澳三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系统,有共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滕威:媒介融合似乎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如何能在21世纪的全球信息化、数字化、媒介化竞争中占得先机,率先发展,是每个有实力的国家必须要思考和布局的任务。文艺批评家在这一潮流中,积极面对,与时俱进,将为新的技术与社会变革提供有效的人文反思。

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胡子英:《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以文艺精品、历史文献、报纸期刊等1000余件展品,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历程。此次大展有以下四个亮点:一是突出红色文艺主线,树立红色文化激励城市发展的范例;二是突出思想统揽,以新时代精神激活广州文艺百年历史宝库;三是突出时代先声主题,以创新创造催生岭南文化新绽放;四是突出大文化观,展现广州作为大湾区文化中心地的底蕴和号召力。其意义已超越了地域范畴,是对广东、大湾区,甚至对中国百年文艺的梳理呈现,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更加辉煌的广州文艺的未来。

结语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顺利举办。其中,优秀文艺创新案例和重点文艺研究课题,为湾区文艺创新设立可资借鉴的标杆;专家库的成立汇聚了众多艺术家和评论家,为湾区文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的顺利举办也为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领军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总结经验、精准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会同广东省文联一道,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打造成为中国评协品牌论坛谱系中的一颗新星,更好地体现出湾区的活力,展示出文艺的魅力,释放出创新的潜力,激发出评论的引力,引发出发展的实力。F713CF8A-578A-4063-8BE3-7450EC1769A2

猜你喜欢

评论家粤港澳大湾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梁晓声“报恩”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