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2022-05-09殷红青

艺术评鉴 2022年4期
关键词:母语方言音乐教育

殷红青

摘要: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针对母语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其重要性进行理论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母语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发展  杜亚雄  方言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127-03

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外来音乐教育文化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否能够实际有效的应用于中国音乐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发展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这些问题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路径中需要重视的内容。国家提倡文化自信,从音乐层面而论,倡导的民族音乐自信需要从基础音乐教育做起,需要基于本地音乐文化进行教育和发展,继而才能更好的推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大方面发展。

一、语言与音乐的共性与联系性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标志功能、记录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和音乐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任何民族的音乐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歌唱的音调”。其中交际功能和认知功能,可粗浅的归为声乐作品的旋律结合歌词,通过歌词更为直接的传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各地区的语言具有标志功能,即通过讲话的语调能够大致区分出来自哪个地区,就如同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就知道是我们国家,这就是歌曲所具有的国家标志性;地方音乐作品从调式特点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也能大概得知该作品属于何地区的音乐,这即是语言学中所提到的标志功能(民族标志、国家标志);而语言学中所提到的韵律节奏与音乐艺术同样具有密切关联性,语言学中的停延、说话时的停顿和延续,即音乐中的休止符和气口;说话时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不完全相等,即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升调包括了高调和低调,前者是全句各音节高度呈上升趋势(疑问、反问、惊讶),后者是全句各音节高度呈降低趋势的音调(陈述、祈使、感叹),这部分可归为音乐中的旋律起伏、情绪起伏以及音高特点。

民间歌曲的正确掌握一定程度上依仗于对本地语语义的正确理解,以及语调的正确发音,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掌握和正确理解民族音乐作品,从而体现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本地语音乐文化代表了各地区不同的音乐特色,语言与音乐具有一定的共性与联系性,歌唱是另一种方式的讲话,语言标志功能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尤为突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各地区的音乐独具地域特色。

二、母语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容

“母语”在汉语中是一个由外文引入的词汇,其英语是“mother language”,其含义为:“人在幼儿时期通过和相同语言集团的其他成员的接触而正常掌握的第一种语言”,即“第一语言”,一般是源于本民族的本地语言,或称为方言。方言中的語调有别于普通话的音调,同时方言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地区民族声乐作品的腔调,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话是一种必要的趋势和潮流,其目的在于方便各地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后来随着各地区语言交流越来越频繁,本地语教育逐渐淡去,大多以普通话为基本准则。从音乐教育层面而论,本地语的弱势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民族音乐的发展。母语音乐教育强调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母语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和重要载体,民族声乐作品腔调的历史演变同语言发展的演变具有共性,都是通过不断发展、融合,最后找到最适合时代的语言。国内著名学者杜亚雄认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是从母语的音乐入手,以母语的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通过母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从基础层面推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突出音乐中蕴含的民族风格。

我国音乐教育倡导多元化、多样化以及综合化的音乐文化发展路径,我国学者对于国外音乐教育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在柯达依时期或更早已经开始致力于母语音乐教育的研究,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否能够应用于国内音乐教育,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国外音乐教育“中国化”的论点,著名学者管建华结合当代音乐教育状况,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是以排斥西方为目的”,既不是全盘中化,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找到母语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特点进行有效的划分,“因地施教”,从而更好的进行母语音乐教育,通过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提升民族认同感,防止本地音乐文化流失,同时促进本地音乐文化发展,争取将中国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三、母语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

民族音乐难以得到大方面的普及和发展,其中部分原因可归为语言障碍,国内学者对民族音乐不断进行田野调查,试图找到一条能够充分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的道路,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以社会性质分类,可大致分为:1.民间艺人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对“绝活儿”进行家族式系统传承;2.以生存为目的,没有血缘关系的拜师学艺,从而获得技能传承的音乐“教育”,或者在当时并不能以教育一词来形容,用传承一词形容更为贴切。乡村音乐教育发展处于滞后状态,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学习,但就早期的民族音乐发展而论,基本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技艺,因此民族音乐作品难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民间音乐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母语(方言)与声乐作品的紧密联系,母语的差异性突出了各地域之间声乐作品腔调的不同,从一方面体现出语言的标识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民族声乐作品的腔调。根据地域的不同,本地语语法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有着明显的区别,民歌通过方言语调、语义的修饰和雕琢显得更具地方特色,云南民歌《阿老表!你要来尼噶!高山顶上茶花开!三月会》,歌词中的原文原词“你要来尼噶!”其中的“尼”字在歌曲中的语义为“呢”,但本地语的发音稍靠前,与普通话中的“呢”字有明显区别,而“嘎”字以衬词的形态存在,在本地语中没有实际语义,可以归为语气词的范畴,以云南本地语为演唱基础的民族音乐独具云南本地特色。

义务教育阶段针对音乐课程性质提出了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等三个方面内容,无论是从音乐的角度还是文化的层面而言,音乐作品都注入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一)人文性

人文性的体现具有其独特的标识度,音乐中的母语也是人文性的表现之一,就如上述所提到的语言功能以及历时的演变过程,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更是人们区分不同民族时最先使用的标志,一定程度上语言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民族性,地方民族音乐与母语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联系,民族作品的“味”往往通过地方语调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

(二)审美性

音乐课程性质中所提到的审美性是多方面结合的重点,既包括了音乐鉴赏、音乐美感以及音乐素养等方面内容,同时也涵盖了对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等方面的审美内容,音乐审美是作为音乐艺术中的特殊部分而存在,既要通过理性分析,又要经历感性对待,最终与艺术的本质发生内在联系。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取决于个体对音乐的感悟以及体会,即音乐审美依赖于个体经验的性质,个体经验的发展取决于当前的音乐社会,即母语语义、语调、词法等方面,其发展应该遵循艺术的本质以及内在发展规律,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的选择、评价。想要提升民族音乐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基于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基础进行学习,民族音乐因为地区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也具有其独特性,语调对于语义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针对本地民族音乐教学,要用学生最为熟悉的语言去讲解,酿出本地民族音乐的“味”,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

(三)实践性

对于实践性而言,教师将自身所获得或所掌握的音乐技能、自身的欣赏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讲授就是在给学生提供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则是学生以“音乐家”的角色参与到音乐创作中,更为直接的感受音乐创作过程以及参与音乐活动,获得音乐的直接体验。著名学者杜亚雄在论文中提出,“以文化乐”“填音”“作曲法”的母语音乐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音乐实践教学方式,以母语的音调、音律为基础,编创简单的短曲,根据宫商角徵羽(1 2 3 5 6),进行自由编配,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民族调式的初步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感以及实践性意义。

四、母语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前景

(一)教育局相关文件分析

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统治》,内容包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間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

民族音乐发展不仅是国家层面的热点话题,同样教育部门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音乐艺术隶属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如何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热点问题,这关系到我国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教育部门发布的文件通知,鼓励民族文化建设,其建设目标在于鼓励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的大力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民族音乐文化流失,同时以教育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通过母语音乐教育推进民族音乐发展

早在1995年12月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经提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会议上管建华教授指出,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意义是“它是中华音乐文化内部交流的需要;音乐母语体系的重建将与现今学校教育的西方体系形成双语”,母语音乐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历时25年,学者们仍致力于对母语音乐教育的研究,不容置疑的是,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和曲艺等类别,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显得弥足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是国家极为重视的内容,但其重心并不仅仅致力于此,最为重要的是将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去。音乐教育作为传播与传承民族音乐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从学生层面而论,民族音乐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共性,母语是不同民族在一定社会文化积累下的产物,基础教育阶段的母语音乐教育是学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从基础层面推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突出了本地民族音乐的标志性和辨识性,同时对本地学生而言,母语课程是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课程,用熟悉的本地语去接触民间歌曲,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民族音乐发展的大方向而论,以母语音乐教育为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将推进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发展本地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本文对语言的特征、功能性结合音乐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母语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母语音乐教育就是将民族魂进行传承和发扬,会有效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D].太原:山西大学,2013年.

[2]杜亚雄.世界音乐教学应与母语音乐教育相结合[J].中国音乐,2008(01).

[3]杜亚雄.从母语到音乐[J].中国音乐,2019(05).

[4]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体艺函〔2018〕5号.

[5]管建华.“多元文化”与“返本开新”之辩[J].中国音乐,2020(02).

[6]邢存华.新课程观下母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母语方言音乐教育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