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2022-05-09王琳
王琳
摘要:现阶段,高等书法教育已形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教育体系,各类院校的书法专业均已设置完备,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当前,在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技轻道”,过于追求结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书法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理论与技法的平衡。本文主要通过个案研究和分类归纳的方法对高等书法教育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探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并提出改进途径。
关键词:书法教育 高校 理论与实践 问题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46-03
一、书法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概况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产生于殷商时期,在出土的甲骨中发现了已经书写但尚未雕刻的骨片,这足以证明早在商朝就已有习字、学字的教育模式。在盛行礼乐制度的周朝,官学教育体系中便要求学生掌握“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就是书写、识字和作文。因此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便产生了汉字教育。
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纷争,诸侯林立,各区域的文字都存在着一些差异。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下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统一。“书同文”②的变革不仅统一了文字,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法教学的发展。汉灵帝刘宏十分重视辞赋、书法教育,提倡文教,在“太学”的基础上,又设立了鸿都门学。鸿都门学作为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当时那个“独尊儒术”的时代,培养出了一大批书法人才,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将书法作为考核的一项,创立了书学专科。及至唐代,以书取仕已成为科举制所公认的评选条件。当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重视,书法教育逐渐规范。不仅有“六学两馆”的官学教育,民间的众多书法教育机构也逐渐创立,唐代的书法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宋太宗赵光义诏刻的《淳化阁帖》作为我国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对当时的书法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书法教育尽管受当时统治者的影响而起伏不定,但却并未消失,一直存在于民间私学的课堂中。
(二)近现代书法教育概况
清朝末期至民国,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书法工具逐渐被钢笔等新型书写工具所代替,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实用,并开始朝着书法艺术的方向发展。
民国时期,书法作为艺术门类第一次走进课堂,现代学制的运用,使得书法作为一门学科而独立出来,成为了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高等学堂书写教育,当时的许多政坛将领、文坛领袖都非常喜爱书法艺术。20世纪初,以蔡元培先生最先倡导的美育思想为开端,开启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美育革命,为书法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书法逐渐从习字教育转捩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教育,从习字教育变成了艺术学科。书法艺术也广受美学研究者的重视,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在“书法是艺术”美学理论方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进行了新型的具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美学解读。
建国之后,经过数次汉字改革,书法艺术逐渐被人们淡忘,书法教育更是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各项文体教育的复兴,书法教育也重新被人们记起,开始在各类艺术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开设书法专业及方向的高等院校共有一百余所,其中专科12所,本科100所,硕士研究生80所,博士研究生16所。
(三)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国外的教育理念开始渗入我国课堂,撼动着传续千年的古老艺术文化。文化教育的迅速普及,带动了书法事业的发展。书法专业开始在各类院校中建设,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2011年,书法学获批成为二级学科。自此,高等书法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伴随着专业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书法从培养写字训练、书写技能的书写型人才逐渐转变为培养具有艺术审美造诣的书法创作型人才,形成了书法书写技能实践教学与学术理论研究并行的教学态势。
二、高等书法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
(一)高校本科书法专业课程设置
1.综合类院校的书法课程设置——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1990年开始,中央财经大学开始重视学生书写方面的素质培养。2011年,正式开设书法专业,2013年学校开始将书法方向转为书法学专业。如今,中央财经大学书法专业本科至硕士的培养体系已建设完备。
中央财经大学的主要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国学概论、书法史、篆、隶、楷、行、草、篆刻理论与技法、碑帖学、文字学、古代书论选读、碑帖学、书画鉴定与收藏、日本书法、艺术品投资与经营、博物馆经营管理、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论、图像傳播、实践考察等。
中央财经大学的书法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延续,并且将经营管理模式与书法专业相结合,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还使得学生将艺术经营方面的知识运用到书法领域,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2.师范类院校的书法课程设置——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作为较早成立的师范类院校,山西师范大学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书写素质,“三笔字”被规定为必修课。2004年,山西师范大学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2014年10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此前一直归属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管理。如今,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已形成由专科、本科、硕士等三种教育层次的教育体系。
山西师范大学主要课程有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古诗文欣赏与写作、篆、隶、楷、行、草、篆刻临摹与创作、古代汉语、美学、中西历史文化概要、中国通史、碑帖学、中国画技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学书法教学技能模拟训练、中学课堂教学论、书法技法理论、文字学、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书论选读、硬笔书法、现代汉语、书法专业考察等。
山西师范大学的教学宗旨主要在于培养书法教育类的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侧重于书法教育理论的穿插,这为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教育行业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艺术类院校的书法课程设置——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创办书法专业并优先开始培养书法研究生的院校,并且该校的书法教育体制非常完善,教学范围包括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留学生等各方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书法院校。
中国美术学院的主要课程有(此处只列举书法理论与教育专业课程)文献学、训诂学、史学史、金石学、文字学、经学入门、书法鉴赏学、中国文学史、音韵学、古代文论、版本目录学、碑帖源流、诗词题跋、印学史、历代书论、中国书学史、官制史、舆地学、篆、隶、楷、行、草、篆刻临摹、中国画、日本书法史、书法介质学等。
中国美术学院相对于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书法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对待艺术,使传统艺术更具现代化。
(二)高等书法教育中的理论培养
通过搜集各类院校中书法专业的本科课程资料,可以发现关于书法理论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书法美学培养、古代汉语、文字学、碑帖学、诗词鉴赏等。根据院校类型的不同,各校又分别设置了符合本校教学情况的校本课程。
中央财经大学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设置了书画鉴定与收藏、艺术品投资与经营、文化产业概论、文化市场营销学、博物馆经营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拓宽了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就业范围。
山西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师范类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偏向于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其特殊课程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学书法教学技能模拟训练、中学课堂教学论、书法技法理论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与教育行业接轨,使素质教育和高等书法教育紧密连接。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有比其他学校更为丰富的篆刻教学资料,其理论上的成就也是高于其他学校的。该校书法理论教学主要偏向国学基础、训诂学、金石学、篆刻史等金石学方面。艺术类院校的书法专业更加注重艺术素养、国家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在这种教育方向下培育出的书法人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深厚底蕴,对于书法专业更深层次的研究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知,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从课程的设置及其比重上看,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已经趋于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只是侧重点不同。
(三)高等书法教育中的技法培养
各类型院校中关于书法创作实践的课程设置总结如下: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的技法课程,以及国画基础、艺术考察等。与书法理论设置中的校本课程不同,不同类型院校中对于书法技法方面的课程设置并无较大差别。对比综合类、师范类和艺术类高校,不难看出对于技法培养最侧重的是艺术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书法专业的教学目的首先是为社会培养出高审美水平和高艺术素养的书法人才,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中的书法专业对于技法课程的设置相对均衡。
三、高等书法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剖析
在综合类院校及师范类院校中,理论方面的书法课程通常占比更多。在艺术类院校中,学校通常会将专业技法、实践类的课程作为主要教学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往往控制不好书法理论与技法创作之间的平衡。长此以往,只会加重学生的两极分化程度,影响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
具体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技能与理论教学连贯性不强
尽管在各类院校的书法专业中都有理论与技法课程的设置,但能做到将技能与理论教学连接贯通的院校屈指可数。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脱节,使得书法理论与书法技法课程无法做到相辅相成。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本科教学中,临摹类技法课程占据了主要部分。虽然这样的设置为学生的临摹创作能力打下了基础,但是缺少书论解读、书法批评等理论课程的补充,学生对于书法艺术本身的认识知之甚少。而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在设置大一年级的书法课程时,其中的实践类课程只有篆书和隶书,这与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课程设置相差许多。尽管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却没有顾及到对学生技法基础的巩固,导致顾此失彼。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迅速发展,课程的设置方面逐渐多样,但是教学形式的发展速度却不能与之相匹配,新媒体技术未能与书法教学融合,也导致现阶段书法课堂中缺少了活力。技法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不能做到相互推进、相辅相成,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无法做到循序渐进。
无论是“重技”还是“重道”,都是不利于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书法人才的,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把握高等书法教育的规律。在强化书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法技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书法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照搬照抄型书法艺术创作
通过考查书法本科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在完成课后作业及参加某些书法展览时,学生经常有照搬照抄现象出现。学生在临摹与创作方面的能力不均,导致在展览中经常发现相似格式甚至相同格式的书法创作作品。
归根到底是把书法艺术当做单纯的技艺教育,重“技”不重“艺”。没有书法理论的支撑和帮衬,没有自觉、独立的学术思考和判断,艺术创作便成了空中楼阁,无水之木。这样的书法创作已经偏离了学校的教学目标,为此,学校应该在临摹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书法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另一方面批评打击照抄照搬行为,杜绝此类现象的产生。
四、结语
近年來,伴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书法艺术与西方艺术思想的不断融合,为当代书法艺术注入了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如今,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研究事业也蒸蒸日上,当下所要做的是找出高等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客观具体的分析,透过现象从本质进行探究,努力找出解决办法,使高等书法教育的道路畅通无阻,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这也是众多院校、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茂阳.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2]张韬.二十世纪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杨吉平.高等书法教育初探[J].中国书法,2016(01):199-202.
[5]季琳琳.“技”与“艺”的转捩—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状态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6]朱员.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年.
[7]李思雨.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