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编辑“师徒制”中传承的策略研究
2022-05-09王亚青
摘要:“师徒制”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编辑行业发展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制”,并发展为新型师徒关系,师傅培养徒弟作风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编辑素养,同时徒弟也能为编辑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编辑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以“传、帮、带”为手段的“师徒制”是编辑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编辑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手段。文章简要阐述工匠精神和“师徒制”的概念,探讨工匠精神对编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分析编辑行业“师徒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编辑行业“师徒制”发展的一些问题,最后就如何让工匠精神在编辑行业“师徒制”中传承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构建新型师徒关系,传承编辑文化,培养高质量的编辑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师徒制;编辑;新型师徒关系;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212-03
一、工匠精神和“师徒制”概述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匠人们在创作、制作作品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被引申、升华,泛指对待工作的一种精神态度[1]。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一直传承至今,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是追求技艺水平达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二)“师徒制”
“师徒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教育制度,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师徒制”一直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實践教育中,经验丰富、技艺过硬的老师傅“传、帮、带”,能够使新人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其职业素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师徒制”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很多具有高学历的职场新人不愿屈尊为徒,使得“师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弱化,一些单位也急功近利,不重视产品质量、技艺水平,导致师徒制失去了开展应用的基本条件和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创新发展的驱动下,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突显,“师徒制”这种教育制度的价值重新得到审视,关于现代“师徒制”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如何让工匠精神在“师徒制”中得到传承成为重点方向。
二、工匠精神对编辑行业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编辑行业,工匠精神所代表的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等品质同样至关重要,对提升编辑质量、打造传世精品意义重大[2]。
工匠精神是编辑重要的职业素质。编辑工作对于出版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其工作特征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要素息息相关。严谨专注、一丝不苟、关注细节几乎就是老一辈编辑人的代名词和群体映象。他们以身作则,为编辑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打造了诸多传世精品,揭示了编辑工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编辑工作的社会价值,使工匠精神成了编辑工作重要的核心职业素质[3]。
工匠精神是编辑工作的价值体现。编辑工作是知识、文化的再造者、传播者、组织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化职责,其工作成果——所编辑的每部书、每篇稿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可能对文化、知识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正是工匠精神在编辑领域的一种反映,体现了编辑工作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辞海》这样的传世精品,同时也体现了工匠精神对于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了工匠精神,编辑工作势必缺失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也势必难以打造更多的精品。
三、编辑行业“师徒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行业“师徒制”的发展现状
“师徒制”在我国各个行业中都有较好的传承,在编辑行业中亦是如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师徒制”都是编辑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老一辈的编辑工作者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学术基础,构建了编辑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行为要求,并在编辑人才培养中以师带徒的形式将之推广开来,形成了良好的传承。在这一时期,“师徒制”在编辑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效弥补了学校教育力量的不足,为编辑行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提高了编辑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编辑人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并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其作风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获得了良好的代际传承效果。
到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编辑行业快速发展,编辑行业的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师徒制”在满足编辑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老带新”不但让大批编辑新人快速适应了岗位工作,同时很好地传承了师傅的编辑思想、理念、方法。这一时期,精品力作涌现,突显了“师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编辑行业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但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师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编辑行业业中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编辑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以师带徒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在人才数量上的要求,师傅数量严重不足,而徒弟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编辑质量大幅下降,不少人因此质疑“师徒制”的有效性和作用。再加上市场需求的急速增长,不少单位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师徒制”的功能和作用被不断弱化。
就目前来说,基于组织性质的“师徒制”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非主流,“师傅带徒弟”在很多编辑新人眼里也已成为落后的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缺少了师傅的帮带,编辑领域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最突出的莫过于工匠精神的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行业的整体人才质量[4]。
(二)编辑行业“师徒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编辑行业“师徒制”的发展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师徒制”的发展基础变得薄弱。
一是编辑经验丰富以及能力和水平较高的老编辑不愿带徒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编辑单位管理机制的影响,也有时代发展促使编辑思想观念转变的影响。随着编辑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为驱动的管理机制革新不断深入,加剧了内部竞争,提升了单位的整体绩效水平。在此情况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再只是一种口头的打趣说辞,而成了能切实影响编辑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是资深编辑还是新入行的编辑,都面临着单位严格的绩效考核,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老编辑带徒弟顾虑较多,积极性自然也不会太高。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帮、带”能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不断被弱化,行业缺失了集体主义的理想环境以及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带徒弟也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带好了对自身并没有多大的益处,而带不好反而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老编辑自然不愿意主动带徒弟。
二是新入行的编辑不愿跟师傅。编辑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年轻编辑逐渐增多,硕士、博士学历的年轻编辑不但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还掌握着互联网、计算机,甚至是更为前沿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能,他们思维更为敏锐、视野也更为开阔,对于老编辑们的沉稳内敛、按部就班等作风并非持完全认同的态度,甚至部分认为老编辑的专业能力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出现不愿跟师傅的现象。
此外,也有一些年轻编辑受时代环境和出身条件优渥的影响,个人德行修养、行事作风、观念意识等与老一辈编辑工作者存在较大差异,新老之间由此产生的相互排斥反应也影响了“师徒制”在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运用。
总体来说,目前编辑行业中存在的师傅不愿带、徒弟不愿跟的问题,对编辑行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从根源上来说,这还是编辑业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观上的问题。上述问题只是由此引发的现象,是“果”不是“因”。而由此产生的另一个“果”,则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师徒制”发展停滞的情况下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四、在编辑行业“师徒制”中传承工匠精神的相关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师徒制”
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制”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也是“师徒制”在编辑行业难以成为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因。所谓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得到年轻人的广泛认同,因此,在编辑行业中实行“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融入时代性,转变思想观念,进行变革与创新[5]。
具体来说,首先,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师徒制”在编辑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要认识到“师徒制”作为一项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要充分意识到“以老带新”以及“传、帮、带”在年轻编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明确这一点,编辑行业的“师徒制”创新才具备基本条件。
其次,编辑单位要认真审视传统“师徒制”存在的不足,要总结“师徒制”在编辑行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细致深入的分析,为“师徒制”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创新“师徒制”。应以单位的实际人才培养需求为出发点,并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相结合,与工匠精神的弘扬、传承目标相结合,确保创新效力与方向的正确性。
同时,要从编辑单位的管理机制变革着手,也就是要通过管理机制的适应性调整来为“师徒制”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制约“师徒制”运行的因素。例如,提高对编辑质量的重视程度、规范编辑的流程、优化绩效评估体系、调整人事管理制度等。
要重点通过管理制度变革消除“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行业境遇;内部竞争要分层次,要做到良性有序;要将师带徒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提升师带徒的积极性;要重视师德、师风,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作为师徒关系的纽带。
(二)培育编辑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单位要通過“师徒制”传承或培养编辑人员的工匠精神,除了要创新“师徒制”、构建新型师徒关系外,还应重视编辑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创造良好的“软基础”。
这里所说的编辑文化与企业文化属于同一范畴,指在编辑的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文化特征的编辑行为规范、标准、制度、思想观念等的总和。良好的编辑文化能够为编辑工作创造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氛围与环境,从某种程度而言,工匠精神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之于编辑领域,也可以是编辑文化的重要内涵、要素。编辑文化是组织内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组织成员的精神面貌、行业氛围和价值取向。良好的编辑文化或者说是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承的编辑文化,应具备几点基本要素: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注重细节、进取心等。这些要素融入编辑文化后,构成了编辑文化的类型,能影响编辑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编辑文化对工匠精神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推动“师徒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以工匠精神的传承建立新型师徒关系
创新“师徒制”应构建新型师徒关系,而这种新型师徒关系的构建,应以工匠精神的传承为基本出发点。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现代教育体系在知识、技能的传授方面已十分成熟,但职业素养并不仅仅指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职业道德、态度等同样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而在此方面,职业教育、实践教育更具优势。很多年轻的编辑具有较高的编辑能力与水平,在知识面、技能的全面性方面甚至比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更具优势,但在职业修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这些并不是高学历可以代表的,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磨炼。因此,文章认为,构建新型现代师徒关系的核心在于师傅与徒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师傅以身作则,通过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向徒弟“传授”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向徒弟展现一个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让徒弟明白高学历在编辑工作中并不代表高水平。而师傅同样也需要不断学习、进步,也可以是徒弟。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样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工匠精神的传承。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只有建立这样的师徒关系,“师徒制”在编辑行业中的应用才能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广大年轻编辑的广泛认同,才能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培养高质量的编辑人才。
五、结语
在编辑人才培养中,学历的提升和高门槛十分重要,编辑文化的传承也同样重要。“师徒制”在编辑行业的发展中,不仅起到了传承工作经验、使资历浅的编辑少走弯路的作用,而且还传承了工匠精神,提高了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编辑在师徒交流、学习中共同进步,编辑人才队伍的质量也而因此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文胜.让“工匠精神”在编辑“师徒制”中传承[J].出版参考,2017(10):40-41.
[2] 肖嘉慧.探究工匠精神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8,10(5):21-22.
[3] 王立翔.工匠精神是编辑的核心职业要求[J].中国编辑,2017(5):23-25.
[4] 邱戊琴.师徒制在编辑培养中的运用与思考[J].记者摇篮,2020(12):97-98.
[5] 坚喜斌,申永刚.“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6(6):78-81.
作者简介 王亚青,本科,编辑,《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编辑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