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中思维的变通性及其训练
2022-05-09李太中
李太中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特点的试题,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新一轮选课走班改革,坚持与时俱进,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决定了教师必须采取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品质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而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外之外”、“情理之中”,从而对现有的资料发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认为,变通性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教学思路上表现为“新”,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多”,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活”。这种思维方式即是今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给当前的高三总复习阶段带来很多启示。
一、“新”是对同一问题交换角度,引出新思路、新疑问、新内容。
其思维形式有扩展思考、集中思考、逆向思考、交叉思考。新高考改革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也应借鉴这一指导思想,对试题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上,而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创设出新问题,对现有的试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达到既有效地利用复习资料,又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选择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变通题干、题肢的思维方法。在解单选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C、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权力机关;D、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时,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集中思维方法确定答案C后,再引出新的题干和题肢,由原来只考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权力机关,变为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管理形式;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这种变通试题的形式是以新的思维角度、新的表达方法对基本原理进行再认识,使认识达到新的飞跃的有效方法。它减少了学生的做题量,有效地利用了复习资料,达到了少题多知、举一反三、活跃思维的目的,变题海战术为精题战术。
要培养思路的“新”,教师就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发现什么”,其目的是点燃思考的火花。用自我提问的方式启发思考,善于围绕复习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去“发现什么”,以思维中的疑点引起思考中的警觉,利用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连贯性,学会在复习时提出新问题来督促思考刻意求新。二是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其目的是使思考的火花愈燃愈烈。学生对各种复习要多问“为什么”,不是发问于人,而是扪心自问。要鼓励学生多设疑问,不要迷信现成答案,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独立向前闯的思维特点。也只有这种独立性,才能使思考的火花愈燃愈烈,从而使思维不断深化。总之,教师要注意用辨证的观点处理“新”,即不能引导学生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能“墨守成规”,因为没有求异的求同是僵化的,而没有求同的求异也是不可靠的。
二、“多”是指在教学中复习方法灵活多样。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早已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课堂上的知识主要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参考资料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要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多元化课堂气氛,这种改革方向在高三复习阶段就体现为“多”。
贝斯特说过:“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此,“多”既是提高学生复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也是搞好复习的关键。在复习中,不能陷入一味做题的机械运动中,因为这种单一的方法不能适应复杂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千姿百态的教学对象,重要的问题是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俗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复习兴趣引入科学方法的轨道中,使激发出来的兴趣推动复习内容的展开,教师的启发思维才不是一句空话。
比如,在复习的不同阶段教给学生不同复习方法:单元复习勾勒知识点的方法;综合复习梳理纵横线索的方法;每课内容如何绘知识结构图的方法;对易混难记的内容采用字头紧缩意义记忆法;列表复习法;解题中答題思路解决的方法;材料题触类旁通法等。
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便会大大加强思维的科学性,能更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活”是培养学生灵敏地产生思维层面的积极效应。
其思维特点为少阻滞、灵敏、快捷、流畅。目前,高考材料表现为命题活(取材活),要求活(答案活)。面对两“活”,如何解决情景材料、引文材料与基本原理相联系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了解试题的时代感,如何在答材料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如何使学生解决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复习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比如。材料分析题不仅取材活、设问活,而且要点要求也活,克服了以往“踩点给分”的弊端,也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常犯的毛病是:要么答非所问、层次不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无从下笔。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复习中应采取“三快”、“三步”的原则(“三快”即快读、快思、快结;“三步”即答、引、答,而“引”较之两“答”更为关键)。面对材料题,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思考、快速总结。前“答”是使学生纵览试题的结构内容,灵活产生思维层面的积极效应,答出要点;“引”是对学生产生的许多要点分析引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答”是经过教师引导后,再要学生归纳回答。后“答”的要点较之前“答”要准确、全面。经过“三快”、“三步”的思维训练,学生答分析题思路敏捷、灵活、准确。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答题应注意:第一,思维的多元性。这是关键,实践证明这种迅速反映的训练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明确材料题的意向;第三,把透射的信息与试题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思维的变通性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思维的变通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变通的意识和习惯,在于寻找发散点。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景”。第一,启发式的问题教学,是教师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准确地选择问题,有利于在思维的最难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问题性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创设“情景”的政治复习课生机盎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人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不是让学生“怀疑一切”,而是使他们形成一种善于探索、勤于质疑、迅速判断问題的好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做主动探索的思维主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在复习中,要让学生切实成为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主动权,提供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机会,使单一的复习课转化成争做课堂上主人的情景,把师讲生听变为生问师答和互问互答,创造民主气氛。第三,训练学生做优美的“智慧体操”运动。课堂变通性的思维运动,是有效地训练学生“智慧体操”的重要内容,也只有“智慧体操”的训练,才有“六月”智慧的果实。同时,“智慧体操”运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它也是创造性人才发展的前提,是智慧绽开绚丽之花的直接动力。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环境。这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表达的机会和时间,促使思维节奏加快,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好的心态环境是变通思维品质发展的前提。总之,只有为学生创设课堂的“理想情境”,才会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驾辕思维的航船在“大海”中航行,展开思维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试想,把复习课变成军事训练,一言一行听指挥,一个命令一个动作,这种拘束的教学情境,如何展开“新、多、活”的思维运动?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对复习内容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
从辨证的观点看,变通性的特点“新、多、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在不同的复习内容、方法、实践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反映,教师要注意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贝斯特说得好:“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