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比较阅读的“横纵阅读魅力”
2022-05-09张秀荣
张秀荣
在当今“广泛倡导阅读,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某一篇具体的课文,课堂上孩子们的阅读量、阅读视野都是有限的,这就要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而比较阅读法,则可以以教材中一篇课文为圆心,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半径延伸开去,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且也是一种能够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1.比较阅读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孩子很好地锻炼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开发孩子心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课文之外的内容去,让学生的学习趋向由被动接收变成主动探索,这样学生在掌握文章内容的时候就能从单一变为系统,由浅显直达深刻。只有对比性地提出几个实实在在的文章实例,让学生眼见为实,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体验写作风格,由此及彼地去直观对比同一事物或者同一事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写作手法,学生才能纵向和横向地感悟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方式或者情感叙述有什么特色,让学生真正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伴随着比较阅读的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变得浓厚起来。
2.比较阅读是促使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
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阅读法在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水平方面都是有很大益处的。对比阅读的过程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中求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和发掘相似文章中写作手法的差异、写作角度的不同以及写作层次差别,多元化地掌握描述手法。另外一种是“异中求同”。教师先将一篇文章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手法等提出来,然后再引入另外一篇具有相同点或者相似之处的文章来让学生自读。学生在对比阅读完成之后,找出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并总结归纳出不同之处来。这个自读之后找相似之处以及归纳总结不同之处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身思维挖掘和完善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比较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以“作者”为圆心,探丰厚历程
1.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
以教材为依托,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使学生捕捉不同资源,提取相关信息,既能丰满人物形象,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又能回归教材,冲破障碍,填补空缺,呈现多元化的语文课堂学习。因此,比较阅读就可以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中感受作者的丰厚历程。
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补充柳宗元同一时期的《渔翁》,通过比较和补充,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主旨较易把握,《江雪》里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当时压抑心境的真實写照,这样,不但轻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柳宗元有了一个立体化的认识。其实,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课文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不同时期或者不同角度的作品,在比较阅读中丰厚认识。
以“作者”为圆心,探寻丰厚历程更适合名家名篇的阅读。名家名作因其规范、精彩而特别值得小学生阅读,借助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该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乃至个人的思想性格,从而帮助我们在对教材理解上更加准确、深入,达到更高的层次。如在老舍先生的《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他对猫的百般怜爱;在他的《养花》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与收获。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老舍的生活中充满平凡而又高雅的情趣,他既爱猫,又爱养花;他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敬畏与珍惜,而这种高尚的情感正是这两篇作品的灵魂。这样的阅读,在多篇作品的比较品味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学文,更是在走近“名人”,领悟它们的人格魅力,同时我们的语文课堂自然也就变得更加丰厚。
2.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比较延伸
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不同作者的视角、感悟不同,自然会展示出不同的内涵。
《观潮》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开头,以总分的表达顺序,描写了作者来到钱塘江畔一次震撼的观潮经历。那么,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又是怎样的描述呢?教学中,适时引入《钱塘潮》一文,以如下的表格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主阅读:
给出表格,自主阅读,探寻异同。(自主补充后面的表格)
孩子们兴致勃勃,课堂教学变成了真正地自主探究,一个一个惊喜地发现让他们感悟到作者独具匠心的魅力以及文章不同表现手法的妙处。最终,他们由衷地感受到同样的景观,不同的写法,但无论是古人笔下的观潮听潮兴味,还是今天我们亲临海塘大堤感受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场面,都那么样让我们惊叹。
在教学《墨梅》一课时,教师可以补充教学《白梅》《雪梅》《早梅》三首古诗和毛泽东、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虽然同是“咏梅”题材,但描写的特点不同,赞美的内容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寄托的志向也不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欣赏水平,把触角延伸到不同的方面,同时提炼出相同的主题内涵,学生逐渐在共性中体会个性所长,又在个性中回归共性所在。
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是比较阅读,让语文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彰显。
(二)以“教材”为圆心,品不同魅力
教材中的课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抓手,借助这一篇篇经典的语文课文,通过与原文、整本原著等的比较阅读,探寻删改原因,丰富认知体验,体会作者以及编者的匠心独运。
1.在不同版本之比中体会编者的匠心独运
很多文章在进入我们的课本前编者都作过改动,这中间有很多修改成功的例子。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来是这样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改动后的“红彤彤”“金灿灿”读起来较为响亮顺口,适合学生理解。“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样出现,能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色彩词语的合成规律。
2.在单篇课文与整本原著之比中延伸阅读
教材中常见选自名著章节的经典故事,仅通过一个选段,学生与名著的接触面毕竟是狭窄的,若与文学原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对人物个性、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等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教学《景阳冈》一文时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绎》;教学《刷子李》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俗世奇人》一书;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推荐阅读《呼兰河传》……一篇篇课文,一本本名著,比较阅读架起了他们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原著作品,对人物、内容、语言的感知逐渐饱满。
(三)以“写法”为圆心,析表达艺术
1.不同特色之比中领略作者的创作个性
作品中,展现不同的写作手法,往往会使文本表达的主题和方向更加多元化。同样的事物,手法不同,表现出来的情感与观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虽然写的是同一个人物,但描写手法、表现形式却存在很多区别,适合进行比较阅读。再比如,在古诗教学中,《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同样是描写花的茂盛,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前一首诗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作者通过千朵万朵的花来表现花的多与密,而后者写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是以点带面,让读者去想象花的繁盛。这两首完全相反的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时候,对于学生理解表现手法十分有意义。
可见,比较阅读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触摸文字内涵,最终打通阅读和写作间的通道富有特殊意义。
2.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之比中博采众长
围绕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重点在于,需要总结和鉴赏不同阅读材料的选材、立意以及相对应的情感。虽然是相同的题材,但是不同的作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观点。比如,小学五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两篇文章都着力表现了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主要有三处可以进行比较的点:开头,结尾以及相应的事例。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这三个比较的点里,结尾上的比较对学生了解“豹尾”的优点,以及写作指导是有益的。再比如《将相和》和《晏子使楚》两篇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都塑造了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历史人物。在两篇课文上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和晏子二人的人物特点有无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如果有的话在哪里?请学生指出来。一般而言,学生可以指出两位人物都是维护国家利益,很有智慧的人。此时可以继续提问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差异在哪里?学生可能需要去翻书,重新去书本中找寻答案。并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蔺相如的智慧是建立在勇的基础之上的,智勇相关。而晏子使楚则是话语不露锋芒,但是绵里藏针,言外之意让楚王无比尴尬。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兩个历史人物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思考,深入探究深层原因。
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体裁来展示,学生在不同体裁中博采众长,潜移默化地感受不同语言文字的特点和不同的写作技巧。
总之,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耕种”,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探究式阅读的形式,它使小学阅读教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比较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土壤、阳光、空气和雨露,必将耕种出一片广袤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