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师培育:学校现代化发展中的首要探索
2022-05-09俞培锋
俞培锋
当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现代化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也必需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任何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现代化教育,首要解决的应该是适合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教师成长问题。
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掀起了现代化学校的建设热潮,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作为一所新兴的乡镇学校,经过五六年的实践探索,在浙江省的现代化创建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标杆。究其原因,学校在发展之初就定位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培育时代公民的现代化学校,并始终将培育适合现代化学校发展和现代教育提升的理想教师作为首要的问题。
一、现代化学校“理想教师”内涵理解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现代化学校的理想教师?
弘毅小学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有过漫长的思考和探索。
要成为一名现代化的理想教师,在我们看来,教育的初心和对生命的关照比什么都重要,这远胜过一位教师的出身、能力、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的道德情操,它的核心要素应该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照。
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讲求个性化。相信每一个儿童具有无限可能,儿童即未来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如何激发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挖掘儿童的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课程能力与课程意识。需要依赖教师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同时积极构建多种形式的个性化课程,以课程滋养学生。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常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技术的革新以及人们发展需求的改变都会促使教育的改进,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各种问题,始终面临革新与变化,因此,教师的问题解决、信息与技术更新的能力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弘毅小学在现代化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将适应教育发展的理想教师标识为:有生命关照、具课程视野、能问题解决、会技术更新。
二、现代化发展中理想教师的培育实践
(一)弘毅故事汇——促进生命关照构建新式生态
每一个学生千差万别,有强有弱,有好有差,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期待,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蹲下身段,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如何将这种认识发展成为老师们的意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有一个体验和内化的过程。
弘毅小学自2015学年开始便推出了基于“发现课堂”和“弘毅微讲堂”的弘毅故事汇。
1.“发现课堂”
“发现课堂”是对学科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旨在发现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一点时间,多一些信任、多一点等待、多一份尊重”,让孩子在学习中“多一丝微笑、多一点期待、多一份温暖”,课堂的重要形式是在班级中组建学生学习团体,不明确分工,同时有一主一辅两位教师协同教学,辅教老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的同时,也直接参与每一个学习小組的交流和学习,可以引导团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形式地学习。
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青蛙卖鱼塘》一课时,主教老师请每一个学习团队用3分钟时间先通读全文,然后找出团队认为最有意思的一段来展示或者解说。辅教老师在巡回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学习团队在嘟囔——能否边读边表演。“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不妨你们试试看。”获得了辅教老师的认可后,团队马上安排人员,有人读,有人演,有人还借了老师的手机拍摄记录,每一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分工,主动研讨,自我改进,很是尽兴。
2.弘毅微讲堂
弘毅微讲堂是属于弘毅学生的展示平台,是每一个孩子自我发挥的小天地,说、学、演、唱自己选,琴、棋、书、画任意挑。每周三中午十二点,以班级为单位,或个人,或团队,自我展示,个性表演。
3.弘毅故事汇
“弘毅故事”以弘毅教小学学生为对象,以教师为观察视角,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心路历程、思维触点、关键事件、美丽瞬间、成长所获等通过研讨、微剧、表演、图片、海报等显性形式进行公开交流。
“发现课堂”和“弘毅微讲堂”是“弘毅故事”的重要信息获取平台。
弘毅故事汇是分享“弘毅故事”的主要平台,以座谈交流会的形式,每月末最后一周举行一次,讲述的便是弘毅教师团队在工作和教学中有关学生的故事。通过展评汇报和回顾每一个学生、班级和社团一个月的发展路径、成长与所获、发展与期望。
弘毅小学积极引导每一位教师通过“弘毅故事汇”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全方位感受每一位孩子生活、学习与成长的艰辛与不易,努力让每一个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感悟学生,体验生命,促进生命关照,并积极形成“有生活温度、有成长故事、有学习活力”的教育教学新样态。
(二)校本化行动——提升课程能力提供无限可能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应该是常态。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课程支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所学校打造一批人,一群个性迥异的学生也需要一批系列化的课程来培育。因此,如何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构建校本化的拓展性课程,成为学校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命题。此时,教师的课程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课程能力包含了课程理解、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课程研究等等要素。学校围绕这些能力要素,大力进行了校本化行动。
从2015学年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学校通过内研修、外走访、专家指导、教师研讨和自身实践与改善,已经逐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引导教师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此过程中,学校开展了一年级每周一节的协同课,两位老师一起进入同一节课的课堂,不同分工,更加关注个体的成长;我们也组织教师尝试在中高年级实行合作式学习。为了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我们引导教师在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健美操、象棋、击剑等校本拓展课,在信息技术课构建了“毅创空间”拓展课,在语文课基础上挖掘了人文与美食拓展课,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了“走进白塔湖”校外实践性课程,在科学课的基础上引进并优化了“STEAM”教育课程……
学校用这样的课程校本化行动,助推教师提高课程认识,逐渐从学科走向课程,并由学科教學慢慢走向课程建设,不断满足学校现代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辩答会——提高问题解决优化同伴互助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不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与优化教学也是教师教学的常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也就是问题解决的能力。
弘毅小学从2014年开始便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度、深度的教研方式,经过一年多的打磨和优化,2015年开始逐步推行了以“教学辩答会”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
教学辩答会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每月举行一次,每次分两轮进行,初教会一次,改进会一次,分学科分组进行课堂观察,同时录制课堂教学便于研讨回播。课前所有同科研讨教师均需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设计阐述,课后研讨环节要求人人参与、人人研讨,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针对关注的话题进行辩问;
(2)说说教和学的优化和优点,讲一讲你的理由;
(3)说一说教和学的不足和问题,讲一讲你的理由,提一提你的解决途径;
(4)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和缘由,阐述观点和主张。
同时,学校要求各个学科教师在每一个学期根据教学辩答会中获得问题和其实,能提出一到两个研究和实践的学科小问题进行实践和梳理,每一年能形成学科小课题进行申报、交流。
学校试图通过教学辩答会这样的活动形式,实现校本“教、研、训”的一体化,充分挖掘学科同伴的教学与研讨优势,形成研究优势,进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移动课堂——强化技术更新改进教学样式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变迁都需要合适的设备和技术的介入与辅助,它是优化教育、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因此,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也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教师的现代技术更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2016年,弘毅小学引进了150套移动学习终端,大力尝试和推行“移动教学”,倒逼教师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手段来实践教学。
“什么是移动学习终端、怎样利用移动学习终端进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使用移动终端去关心和发展每一个学生”成了摆在教师们眼前的问题。
从2016年10月开始,学校首先在四年级四个班级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进行了“移动终端进课堂”的试点教学。在试点教学中,教师们慢慢跟随技术人员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资源整合、课堂使用、教学反馈与评价。不到一年的时间,教师们已经能用移动终端实现自主教学,课堂上师生点对点互动、线上作业检测、当场问题解答、小组研讨组织都能游刃有余。
而后,学校升级应用,对基于移动终端下的个别化教育和精准性教学进行了重点和尝试,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极大帮助,引导教师通过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来关注和发展每一个孩子,积极改进学校教学的新样式。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改变人、发展人。因此,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孩子“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成了弘毅小学的教育理念,它更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理想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校现代化发展需要,适合学校理想教育需求的理想教师尤为重要,应该成为学校和教育发展中的首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