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撰写纸媒浪漫的人 《法兰西特派》

2022-05-09

中国银幕 2022年5期
关键词:韦斯法兰西安德森

编辑职业源远流长,几乎伴随着文化同时出现。从1800年美国《合众国公报》中首次出现“编者”字样,到20世纪初“编辑”一词的广泛使用,这个职业逐渐成为集文字整合、言论撰写、城市观察等一系列精神输出过程的美妙职业。制订报道计划、约稿组稿、审稿修改、组织设计版面等一系列琐碎工作的背后,是从业者经由独特角度和深入思考之后,汇聚成的光芒闪烁的文字。

职业人:纸媒编辑

“《法兰西特派》里有个场景,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在千钧一发之际紧张地商定着杂志的具体事项。这其实是将许多日常事件凝缩在了一个场景之中,我很确信这样的时刻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我希望编辑是这样工作的,我喜欢这种类比。”——韦斯·安德森

寻访 追忆纸媒黄金时代

《法兰西特派》的创作灵感来源,还要从一个男孩和杂志《纽约客》的情结说起。

许多年前,18岁的韦斯·安德森在得克萨斯大学的图书馆期刊陈列柜前,第一次读到《纽约客》杂志。在印满铅字的杂志中,这本封面画着吸睛图片的册子立刻吸引了他。后来,他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纽约客》上,还曾花了600美元从加州大学图书馆买下一套40年的《纽约客》合订本,这对当时还是学生的安德森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正是这本涵盖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与插画的杂志,为韦斯·安德森打开了通往海明威、卓别林与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的艺术大门。

尽管他早早就决定为《纽约客》拍摄一部电影,但在《法兰西特派》公映前,安德森对于故事的内容高度保密,“这是一封写给传统纸媒与新闻业的情书”,他只留下寥寥一句话。韦斯·安德森为电影构思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法兰西特派》,这也是故事中杂志的名字。按照电影设定,这本来自美国的英语杂志在20世纪的法国“无趣镇”出版,汇聚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侨民记者和编辑。他将这份对《纽约客》杂志的喜爱,以自己的方式绵延到镜头的每一帧,并延伸到对当下纸媒衰落时代的怅然,以及对纸媒黄金时代的追忆。而故事中包容度极高的主编,不失个性和才华的编辑们,正是韦斯·安德森致敬的对象。

再现 文字工作者的奇思妙想与古怪趣味

“这是一份实事求是的杂志,主题涵盖世界政治、艺术、人间百态、时尚、高档美食、美酒,还有各种发生在遥远之地的趣事。”《法兰西特派》的开头,就以旁白配合杂志社日常的画面,介绍了这本杂志的特点。电影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用栩栩如生的图像展示了杂志所撰写的四篇故事。第一篇是当地特色专栏,一位骑着自行车的作家,穿梭在狭窄的街道中记录小镇的兴衰;第二篇探讨了艺术家与疯子、真正的艺术与艺术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三篇是政治板块,借用了历史上一次真实发生的学生游行事件;第四篇是美食版块,却套了一层警匪和亲情故事的外壳。这些编辑们,并不会按照传统套路写严肃的调查新闻故事,而是在文字中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古怪趣味,最后形成影片中那些让观众看了想要飞起來的美妙故事。

这些被主编“宠坏”的作家,是《法兰西特派》得以存在并与众不同的基础。主编小亚瑟尽可能赋予他们更自由、更个性的创作条件——他容许他们有些许语法错误,容许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撰写对象,容许他们超过规定的撰稿篇幅,甚至为他们寻找灵感的消费买单。他从废纸篓里捡拾起作家本人丢掉的闪光片段,将其视为珍宝刊登在杂志里。“试着让它看起来像是你故意那样写的”,主编向这些编辑重复着这条有些怪异的规则,并通过一本销量上佳的杂志,让“无趣镇”的一切,变得有趣起来。

《法兰西特派》并非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般有着奢侈、华美、优雅的陈设,而是将镜头对准为杂志供稿的人物、他们的房间以及故事中由诸多人物和细节填充的城市。拥挤的车厢、屋顶上的猫咪甚至河道里的寄生虫都被巨细无靡地用韦式美学展示出来。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突破,结尾部分的追车戏全程使用动画形式,这不仅规避了韦斯·安德森不擅长的动作片拍摄手法,也巧妙呼应了《法兰西特派》上刊登的漫画内容。

致知 纸媒的优雅与彷徨

2021年,《法兰西特派》在戛纳电影节的火爆程度堪称现象级。无论是首映当晚的媒体场还是次日的重映,都是一票难求。不知电影节官方为了避免聚众隐患,还是短短的主创席坐不下为影片亲赴戛纳的主创阵容(“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蒂尔达·斯文顿、琳娜·库德里、艾德里安·布洛迪等等),于是干脆取消了《法兰西特派》的新闻发布会。但首映礼还是被影迷和粉丝的尖叫声和闪光灯所淹没。同年,《法兰西特派》被法国权威电影媒体《电影手册》评为2021年度十佳电影之一。2022年1月,影片获得金球奖提名。

如今,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早已被挤兑到边缘,这不仅仅是媒体形式的更迭,更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逝去,那些极具趣味性的、经过深度思考的、优雅又不失严肃的思维方式的逝去。当海量信息向大家涌来时,纸媒如何在发出比较个性声音、在更为深度解读社会事件、在字斟句酌的创作当中,找到缓慢且平静的一席之地?身处其中的编辑、记者们又将何从何从?正如《法兰西特派》解散后,那些怪咖作家们还能得到其他主编的青睐吗?他们会不会妥协,为了赚钱写一些机械而麻木的内容呢?那些锱铢必较的语法学家,在讲究“即时性”的自媒体时代里,还会被需要吗?

韦斯·安德森也没有给出答案。但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浪漫的情怀,向纸媒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向纸媒工作者奇思妙想与古怪趣味,献上了《法兰西特派》。(文 斑马木笛)

影片评价:

《纽约时报》:“安德森可能是在世电影人中最热衷于文学的人。他的电影像一本书。《法兰西特派》不是安德森版《聚焦》,它无关乎穿着朴素的记者如何与权力、不公正及腐败作斗争。道德对安德森来说就像卡其裤一样无聊而陌生。《法兰西特派》赞颂的是比日常新闻更宏伟的东西——对20世纪中期辉煌岁月、对印刷的热情与赞美。”

贴士

●《编舟记》

导演:石井裕也

主演:松田龙平 宫崎葵 小田切让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把词语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玄武书店将辞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电影《编舟记》围绕一群花费十五年时间编制一部辞典的编辑们展开,主角便是木讷认真的马缔光也。不同于许多电影拍摄时尚杂志社光鲜亮丽的职场人士,《编舟记》将镜头对准辞典编辑,以不疾不徐的叙事,将编辑们认真研究词语、了解生活与爱的片段逐一展现。以大众不解的守旧执着,完成一件远观始觉意义重大的事情,《编舟记》展现的正是渗透着东方细腻沉静的职业价值观。

猜你喜欢

韦斯法兰西安德森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
好兄弟,别哭,我没事
“捉与放”背后的法与情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
列宁与他的“法兰西”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