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性共生理念下学生研究素养的养成

2022-05-09顾薇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适性共生理念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之下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寻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认真思考。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适性共生”的教学思路,其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更能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所谓适性共生,即指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个性的差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以求得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适性共生教学理念下学生研究素养可以有效养成。具体来说则有这样的两点作用:

作用一: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一堂课下来,有的孩子成为课堂发言的精彩表现者,有的孩子什么收获都没有。正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也不高。如果采用“适性共生”的理念,则可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共生”学习过程中,同伴互学,研读探讨,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解决和纠错中。这样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用二:发展学生学习思维。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习惯了听,也便习惯了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便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没了活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讲多了,学生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看法了,只会“死读书”和“读死书”,这不利于对学生语文学科研究素养的培养。相反,如果采取“适性共生”的理念,那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的思维拓展环境。相应的,在“适性共生”的学习状态下,让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

明确以上两点作用,就会认同适性共生教学理念,这也就为进一步的实践开拓了新的路径。实际上,一个教学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素养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差异,激发研究兴趣

研究兴趣是研究素养生成的前提。研究表明,适性共生是符合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师在具体运用的时候,除了要在上课前要做到深入研习教材之外,同时还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可通过学前测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有了对学情的把握,就可以激发兴趣,从而面向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比如利用学校的主动发展日活动,可以开设“阅读空间”阅读写作指导课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的设定,基于前期学情的调查。在广泛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认知能力,并在关注热点的基础上,集中选择定制合理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的选择有利于最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讨、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课堂上组织阅读推荐、读书沙龙活动,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具体表现在: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孩子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读国内外名著的孩子读书有深度;读悬疑探险小说的孩子有很强的理性推理思维,读青春文学的孩子有主见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兴趣点不一样,教师给足孩子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同时课堂形式由单一的问答式、讲授式转变为更为丰富的讨论式、启发式、实践式、发现式、探究式……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或是通过阅读探讨人生;或是启发学生通过写作抒写真情;或是走入自然,触摸生命的不同状态;或是探討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有了兴趣作为支点,就能撬动学生研究探索的激情。在这里,教师鼓励学生发言、质疑、探索,鼓励个性表达,让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在个性充分被尊重的前提下,在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中,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升,研究兴趣则发挥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二、分成异质小组,提升研究能力

分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其一般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类。相对于同质小组而言,异质小组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提升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能力的高低、审美情趣的不同,表达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利用组员的异质性特点,给与不同分工与要求。同时还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不直接给予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有组织有计划性的研究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彼此协作互相监督的氛围中提升自我的研究素养。

比如,在推进《昆虫记》的阅读时,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明确研究的专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目标明确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围绕昆虫界的母亲形象,设置“好妈妈,坏妈妈”的专题研究;围绕昆虫间的夫妻关系,设置“爱你,我就吃掉你”的专题研究;围绕昆虫的外形设置“昆虫的奇装异服”研究专题,除此之外学生还有研究“昆虫对待敌人态度”的,研究“昆虫界的趣事”的。所有的专题设置都是学生的自我选择,这种选择立足于孩子的兴趣,基于对未知领域探索的自我需求,且组内的每个人根据能力的强弱、情趣的偏差、个性的差异,分工明确,有负责组织策划的,有偏向于搜集工作的,有承担文字表达工作的,有偏向于文面美画工作的,这样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我发挥的平台和自我成长的空间,同时在确定的专题下研究思索,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名著阅读的教学得到有效推进。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研读空间

网络教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网络平台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为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也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认知差异、情感偏向,通过微信群来组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如读名著、看电影、评片子、搜传说、写序言、读历史、做采访、听音乐、群讨论等等,在形式各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提升研究素养。

例如,围绕“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可以借助网络微信的空间,开展师生共读活动。阅读是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作品、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在共读中,老师可以不断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根据孩子们个性理解,进一步引导深入;或另辟蹊径,倡导个性发言。在微信这个自由的言论空间里,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倾听者。

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畅所欲言。老师耐心地倾听,给予方向性的点评和指导,这样的交流营造了一种轻松平等的研读氛围。学生愿意说,也乐于说,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尊重与理解,他们在获得独特阅读感受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研读能力,欣赏到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在教学中,运用“适性共生”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科的内涵,师生可以在更为和谐的关系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建构。适性共生所强调的,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只有这种适应性的存在,才能让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智慧共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其内涵,更要立足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来实现教学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荣.共生理念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研[J].成才之路,2018(9):75-75.

[2]尤文君.小组合作“共生”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7(4):94-94.

[3]黎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开发适性的课程体系[J].语文课内外,2018(1):237.

[4]张静波,蔡国英.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36):45-47.

顾薇薇,江苏省无锡市广丰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适性共生理念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