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要激发出学生的诗心
2022-05-09胡争飞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也是阐述心灵的一种载体,诗人需要具备熟练的艺术技巧,根据韵律、音节等要求,以丰富的情感将社会生活以及精神世界表现出来。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美丽的意境令人感到愉悦,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诗意的种子,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诗心是当前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视的一大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还原诗歌真相,抓住诗歌本质,带领学生直视生命意义,从而充分发挥诗歌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诗意人生。
诗歌中具有充沛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还应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的诗心,使其领悟生命的真谛。诗歌中传承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还肩负着人格塑造的重任,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诗歌教育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整体感知比较多,对于细节的感悟非常少,还布置大量的鉴赏训练题对诗歌进行肢解,这严重扼杀了诗歌的生命,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害了学生,还毁了诗歌。诗心主要指的是诗人之心,能够以诗的思维、情感善待万物,并且以诗的审美培养良好的品格。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诗心能够提升其思维的敏捷性,在所感所思方面更加体察入微。同时,只有具备诗心、内心丰盈的人,才能够在诗歌阅读中,触发其内心情绪波动,自然地进入到作者的特定情境当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还能够使其心生向美。
诗心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一,丰富的情感。人是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的,当心理产生变化的时候,就需要抒发情感,于是,便产生了诗。诗的情感包含许多种,而在当前,由于网络的发达,以往的亲情、爱情、家国情等各种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淡漠,但是这种美好的情感是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诗歌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感受其中的不同情感,提升其审美力和鉴赏力。二,新颖的思维。诗歌鉴赏的关键便是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借助形象思维进行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其想象力。三,高尚的人格。通过诗歌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并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培养其形成高尚的人格[1]。四,乐观的心态。拥有诗心的学生一定的阳光、积极的,而诗歌中蕴含着非常多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通过诗歌的熏陶,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增强其心理素质。
一、诗歌教学要挖掘“诗教”资源,激发学生诗心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指的是通过学习优秀的诗歌,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与其它文学载体相比,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语言更加优美,这些比较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通过挖掘“诗教”资源,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在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寻找真善美。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其中的情感美、自然美。
在高中语文《归园田居》一文中,首先,挖掘情感美,诗歌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美,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的自身特点,滋润学生的心灵、丰富其精神领域,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出了美好的田园风光,抒发作者归隐之后的愉悦之情,并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一种厌恶。在诗歌开头先是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出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以及对于黑暗官场的不满,这两句交代了作者不得已做官,以及之后归隐田园的原因,这也从侧面表达出了作者的正直以及出淤泥而不染。其次,挖掘自然美,古代诗人喜欢亲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其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写的是作者归隐之后的生活,描绘出了一幅安详的画面,恰当地描写出了农村的生活气息,使美好的田园画卷变得更加灵活,画面也十分和谐统一,这里面的草屋、远村、近烟、狗吠等一些平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点化之下,增添了许多情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美、自然美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教师应充分挖掘诗教资源,为激发学生的诗心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诗歌教学要创设情境,做到以诗教诗
诗歌中比较鲜明的特征便是意境,想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他人的帮助,借助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在情境创设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情境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情境对学生的意义建构有积极作用,所以,对于在《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走进诗歌、产生共鸣[3]。比如,“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进行齐读、个读,并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之后,在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之后,教师进行朗读,并让学生从中体会自己想要表达怎样的情味。在朗读完之后,教师提问:“我朗读的版本和大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分析与思考回答道:“老师的朗读比较突出‘三十’这一词。”教师:“为什么我会对这个词反复强调呢?”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该词语的注释,关于该词有两个解释,一个为:“三十”应为“十三”;另一个为:虚指多年。之后出示有关研究,表明陶渊明只做了几年的官,教师:“大家觉得反常吗?为什么将几年做官说成三十年呢,为什么在这里使用‘漫长’的词语表达?”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三十”一词表达了作者做官时漫长难捱的心情。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比较普通且反常的词语进行细细品味,最终发现其中的复杂情思。情境创设对于学生诗心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在朗读品味中,由学生归纳出寻找诗味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4]。
三、诗歌教学要反复品读,丰富诗境
诗歌中的情感、意象等最终都会回归到语言上面,由于诗歌的旋律比较优美,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且语言十分简练,朗读起来十分上口,所以,只有通过反复品读和吟诵,才能够感诗入心,享受古诗词的学习。同时,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是通过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诗句的重点部分,反复进行品味,从而使其心灵得到诗意的升华。在本篇诗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比较反常的词句进行品读,并从中体味作者的真正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比如,从局部来看,在品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一句时,其中有比较反常的一个地方,即农家不可能没有尘杂,而在这里,作者這样的表达则显得有一些反常,通过仔细品味,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清静以及闲暇舒适。在品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一句时,通过结合后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一句,则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这里的反常之处也表明了作者在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心态产生一定的变化[5]。从整篇诗歌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反常之处,此时,教师可以展示几首有关隐逸的其它诗歌,例如王维的《竹里馆》、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等,通过对比,能够深入了解陶渊明隐逸诗歌的风格,并发现一些不同的地方,这些比较常见的隐逸诗歌通常表现的是冷僻的环境、孤寂的情调,而本诗歌中却处处透漏出一种生活气息,并且给人一种亲切感,即使隐逸,也非常有烟火气息,通过这里的对比可以发现,陶渊明的归隐不是单纯地逃避,更是一种温暖的回归。在局部和整体的品读中,学生能够对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实现将诗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品质与修养。
激发学生诗心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和鉴赏力,还能够培养其形成高尚的人格,通过充分挖掘“诗教”资源,创设情境,以诗教诗,反复品读,丰富诗境,以诗歌滋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许莉娜.中国“诗教”传统与中学生“诗心”培育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2]朱永红,陈红.《归园田居(其一)》的情境化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49-50.
[3]牛园园.怎一个“拙”字了得——《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J].学语文,2021(04):30-32.
[4]李奇.诗味从哪里来——《归园田居(其一)》创新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论坛,2021(19):37-39.
[5]张业维.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归园田居 其一》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20(36):41-43.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语感教学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诗词内容为例”(编号GS[2021]GHB0079)研究成果]
胡争飞,研究生学历,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