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戏文化数字化艺术创作路径探究

2022-05-09蒋述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艺术创作

蒋述

摘要:南戏起源于北宋时期,产生于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戏曲奠定了莫大的基础。南戏文化也孕育着温州本土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绵延流长、辐射四方,经不同时代的洗礼,以各式形态流传至今。虽然原生态南戏不复存在,但梨园戏、莆仙戏至今保存着南戏的遗响,在昆曲、高腔等剧种中也有多处源出南戏的折子戏,永嘉昆曲、瓯剧,甚至泰顺木偶戏、布袋戏也受之影响;而南戏文本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焦点,其相关研究在发源地更是得到强化,“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温州南戏博物馆”“温州中国南戏艺术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的开展,助推南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关理论成果覆盖南戏的剧目价值、衍变、遗存、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证、诠释、评价和疏证文本的阶段相继完成。也因此,由南戏延伸而出的案头文学与舞台演出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化发展,这也成为南戏文化目前所遗留的问题。纵观南戏发展,南戏文化由民间而来,从本源上来说,无法离开大众这个受众群体去探讨南戏的艺术创作,在南戏创作与接受过程中,本就加入了民间受众的喜好、倾向及时代的烙印,故而探究南戏的艺术创作,首先必须解决大众所无法接触的“南戏”隔阂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  南戏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158-03

2021年,南戏四大名剧之一《荆钗记》经由温州文艺创作者陈钢改编,以含有戏曲元素特色的原创歌曲面世,用现代手法诠释温州南戏故事;2019年,《杀狗记》登上戏曲北京周的舞台,舞美、声腔融于瓯剧特色,而富有南戏特色的“副末开场”(即副末在剧中担任报幕人和画外音)在表演形制上大放异彩;同年,第十四届浙江戏剧节在温州落地,“看南戏、游温州”文旅项目将南戏推上当代文化舞台的中央;2012年,南戏博物馆在温州老城区落成,以文献与展品的方式为受众系统地展示南戏的发展脉络……作为南戏发源地温州,不断地对在地资源进行文化重组,以期再现南戏文化图景。经业界联合学界的不断探索,南戏文化获得一定的影响力,以南戏基因打造温州城市IP,为南戏扎根温州、走出温州奠定基础。但终究,文化动态也在随着飞速发展的5G流量、海量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中日益革新,更何况自2020年起,全球遭遇疫情突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倘若艺术创作无法结合前沿,那么南戏文化的活化终究是一场无力的追逐。因此,解决大众与南戏的隔阂问题,以期活化南戏文化的关键在于可视化的、直接的艺术创意表达。在充分考量新媒体技术、“互联网+”背景下,本文将从云端南戏的构建、开设虚拟南戏博物馆、加强南戏数字数据分享等三个分支来论述南戏文化数字化艺术创作路径的命题。

一、云端南戏的构建

2020年的疫情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演出市场的格局,线下演出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各种形式的线上演出,包括“戏剧上线”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关注。4月17日,英国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韦伯在Youtube频道“The Shows Must Go On!”中,第一次免费放映他个人的经典音乐剧作品《歌剧魅影》;7月3日,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在迪士尼的流媒体平台上线;此后,海外众多剧院选择线上开放戏剧影像——The Alley Theatre剧院关闭后便将取消的演出转化为线上的共享资源,复排戏剧《1984》在14天时间里完成官摄录制,已经购票的观众可以通过制作方发来的邀请码进行观看;同年,孟京辉团队助力抖音开设戏剧月活动,以“沉浸式戏剧”的模式,传统艺术与新兴表演形式的摸索与碰撞重燃大众对戏剧艺术的热情……在线剧场成为疫情时代戏剧行业的主题,剧场的线上、线下占比由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较其他戏剧,南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由于其自身缓慢的发展步调而并未受挫严重,相反可以说,此时恰好是赛道归一的有利契机。效仿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近年来的戏剧传播项目,能够为南戏艺术创作的长足发展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疫情发生前,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戏剧传播项目已经形成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该项目由专业拍摄团队对现场话剧演出进行录制,通过特写镜头,引领主视角拍摄,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观感。原本只能通过身体感受到的“现场性”,经由媒介技术实现转移,甚至放大,强化观众对剧情的认知。南戏从民间而来的题材、近乎生活实录的剧情、感动的结局、娱人大于教化的初衷、评点人的设计均自带流量,故事性、音乐性和戏剧性浓郁,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借由媒介技术凸显南戏的表演亮点——如《张协状元》中扮演小二的角色,不仅扮作门,也扮作桌子等道具,滑稽可笑的氛围有利于突破观众眼中对于传统戏曲认知的刻板印象,这些恰好与戏剧上线的内在需求互为匹配。

在一定程度耗损的基础上,“复刻”一场南戏演出,其难度系数非常大,温州在地瓯剧团多年磨一剑才能携作品《杀狗记》《荆钗记》北上,那么这就为大众接触南戏最为本质的演出造成难点。利用“戏剧上线”的概念可以有效打造跨时空、交互性、多视角的戏剧体验,观众不仅能够沉浸式体验南戏本体,还能够借用媒体技术实现与业界、学界的对话,利用南戏云端演出,形成南戏文化在“民间”与“文人”的再次连接,这也是南戏传播趁勝追击的利器。在此基础之上,南戏线上线下剧场互文、异地异时在线剧场互文、虚拟文化与实物文化互文等经由媒介技术,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剧场文化的创新与转型升级。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实现云端南戏的构建,是借鉴了疫情防控期间的“戏剧上线”模式,然而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可以激活传统戏曲生命力,实现传统戏曲的重生、再生,与具有强大文化品牌效力的乌镇戏剧节形成线上线下的有力呼应,为本国传统戏曲的传承提供新思路,为南戏文化的复苏抢占时机。

二、开设虚拟南戏博物馆

同样受到疫情冲击的还有实体博物馆。这两年内,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不仅出现财政停滞,更是达到以周为计量单位的百万美元亏损。而当疫情成为持久战,博物馆从业者不得不在当前的困局中突出重围——一系列“云展览”应运而生。

“云游敦煌”小程序为访者提供足不出户便能探视石窟中珍贵壁画的功能;故宫博物院利用小长假在线直播故宫经典游览路线以及由专人讲解来自路线上的特色建筑、宫廷礼仪等,全网总浏览量超过4.3亿;上海博物馆开启数字博物馆专题,珍藏馆品展出逾500件;腾讯博物馆更成为一个独有的互联网平台,服务400多家国内外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馆、敦煌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将文物、博物馆等信息服务整合于线上。因此,除在线展览,更多的博物馆将现有资源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转换,从而在网络平台进行全新、全方位、立体化地再现。

关于虚拟博物馆的概念,德国学者施魏本兹·韦尔纳给出了具有价值性的定义:由逻辑上关联着的、多种媒体组成的数据项目的集合。由于它提供连通性和多样化访问的能力,有助于超越传统与访客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并灵活地满足它们的需求;它并没有真实的位置和空间,其对象及相关信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①虚拟博物馆对数字资源可进行不受限制地复制、分析和比较;其开放性远远高于实体博物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虚拟博物馆打破了空间的墙体,在世界范围内构筑游览、研讨的空间,为访者呈现一个层次丰富的信息化空间。

南戏博物馆虽在温州建馆多年,基于新媒体技术而开发的新馆也将在温州大学校园内落成,但其辐射范围始终有限,其传播过程由于物理化的空间距离被阻断。而南戏虚拟博物馆的开发,不仅能够弥补温州之于南戏在地理位置上的弱势,而且恰好能够把南戏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活化过程集中性地在虚拟馆内呈现,区别于目前300个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项目,“百戏之祖”南戏的地位得以彰显。

南戏虚拟博物馆可利用当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为访者了解南戏文化信息提供超时空再现,不但有利于现有资料的留存,而且有利于实体博物馆不断更新最新研究,动态化、影像化、场景化、交互性呈现南戏文化,帮助访者沉浸式、全面跟踪学习南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加强南戏数字数据分享

虚拟南戏博物馆实则完成了南戏文本与现存文物的信息梳理、分类、储备的重要工作,这是5G时代、云端数据共享概念下的趋势,也是未来文化发展必将经历的重要阶段。数字化的过程不仅是记录,也是分享与探索的起点。作为南戏文化的发源地,温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能够将实体文献材料、复原的传统演出、国内南戏专家的精辟解说等通过数字化艺术手段,如直播、短视频、H5游戏等对南戏文化进行拆解、重组,以创意新生态的面貌再现于世,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介形式的结合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016年,腾讯深度挖掘故宫IP价值,《穿越故宫来看你》将故宫形象与互联网流行元素深度结合,引发全网热议;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推动全民自发观看;2020年,“专家云讲座”“云春游”进一步完善故宫数字化工作与故宫文化推广工作。基于数字数据的整合,经由数字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共创,戏曲文化内涵更易得到大众接受,与大众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接受数字艺术资源,用户跨时代、跨地域、跨类型、跨学科的进行作品的连接与比对,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再创新与演绎,进而促成全民文化氛围,以取代“全民娱乐”。河南系列出圈作品《洛神水赋》《唐宫夜宴》“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所在,这一出出视觉盛宴引发中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共情,也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难以置信的美”,其成效可谓一举两得。有故宫博物院、河南卫视率先引领传统文化风潮,南戏文化数字化艺术创作之路有迹可循。

数字图像、数字数据、学术研究和教育材料等多种多媒体资料形成数据库,整合于虚拟博物馆之下,将云系展览转变为“南戏发展史”,从局部到整体的呈现南戏文化,强化案头接受所包括的舞台艺术之外,和书面文学的交融与渐离,用户则完成由单一性到总体艺术领域的主动式学习与探究。这一方面丰富馆藏资源、功能和特色,另一方面,与用户形成基于多媒体平台的互动,将博物馆资源有效维系至下一代,是国家文化战略输出的重要一环。

“在浙江,在江南,或者在南方,无班不演《琵琶记》,无脚不做《琵琶》中人。”②《戏曲与浙江》中的记载无不激发南戏从业者为活化传统文化寻找突破口的决心。也许此时,他们更多考虑传统剧场的构建尚且还在徘徊期,更何况需要依靠巨大技术支持的云端剧场、虚拟博物馆与数据分享。然而,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必然会为传统文化衍生出新的创新模式。南戏文化数字化艺术创作是媒介更迭与互联网发展下的大势所趋,只有探寻其融合的艺術手法与合理路径,才能拓展与延伸传统戏曲艺术表达方式,助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活化我国传统文化、热化戏曲文化,为传统戏曲文化筑就“世界戏剧舞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俞为民.南戏通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97.

[2]王良成.南戏接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5-16.

[3]韩方正.新冠肺炎疫情下博物馆建设发展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0).

[4]叶茜.南戏文化基因在城市中的文创应用与传播[J].中国皮革,2021(08).

[5]陈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与戏剧剧场的危机──兼与费春放教授商榷[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8(02).

[6]李茜.“现场性”与“媒介化”:媒介时代的剧场[J].文艺理论研究,2020(03).

[7]中国新闻网.南戏研究亟待深入更多考察南戏表演形式问题[DB/OL].2011-12-28.

[8]中国青年网.绝美出圈的《洛神水赋》[DB/OL].2021-06-14.

[9]温州旅游.寻梦九百年 醉忆是瓯韵——我市两大瓯剧剧目献演京城[DB/OL].2019-07-10.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山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创作员艺术作品展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戏曲在法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之一“虚拟”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