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以小见大在中国画中的诗意性体现

2022-05-09张颖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以小见大水墨中国画

张颖

摘要:中国画向来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传递绘画者的诉求和观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赞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绘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绘画的韵味与以往相比逐渐减少,这就让更多的人对于中国画的诗意表达展开了研究和分析,本文也将目光集中于中国画,分析了以小见大在中国画中的诗意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  诗意  以小见大  体现方法  绘画  水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052-03

中国对于书画给予的关注和重视是相对较高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倡导书画异名同体的理念,很多文人才子将古诗与绘画相联系,称古诗和绘画为姊妹艺术,从宋代开始我国的绘画就已经从写形逐渐地向写意转变。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研究深化和发展,我国传统中国画的深度和感染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随着西方学院派教学模式的逐渐推广,现阶段中国画的讲授与诗意性、民族性越来越远,这也给当代人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画的特色是不容抹杀,也不应消亡的,因此对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也逐渐地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以小见大是中国画绘画过程当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对于典型事物的绘画以及手法和技巧的应用,使观看者在观看绘画作品的过程当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进而达成绘画者和观赏者两者之间的共情,传递自身独有的情感,一般情况下,在中国画当中,小景传大景之情的诗意性体现如下。

一、小景传大景之情的诗意性体现

针对于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诗意性体现,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王夫之到宋朝的沈括,再到唐朝的杜甫,以及后续的文人墨客对于以小见大这种诗意性体现的绘画方法都给予了极高的赞扬,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画的诗意性体现上,绘画者往往能够用有限的篇幅和平面绘画出一个无限的引人遐想的景象,通过笔墨浓淡的调适塑造独有的意境,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例如北宋的画家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通过山川的局部描绘,给观赏者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在画中,山川居中鼎立,震天撼地,而在山川的一侧则通过简单的线条画出飞流直下的瀑布,与山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看者在观看这幅图画时犹如身处幽谷,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山川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受到四周的空旷和幽静,通过局部描写的手段,完成了一个大的景色的诗意性联想。

再例如元代画家吴镇在《渔夫图》中只是通过选取一段小景色的方式,让观赏者在观看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画家吴镇在绘画过程当中通过笔墨浓淡的运用,让画面的层次感更丰富,一个简单的留白方法又让观赏者看到了天空和湖面,进而在脑海中自然的联想到了渔夫在水上悠闲的划船景色,给人一种幽僻清寂的意境。

中国画在选材上十分考究,通过简单的片段选取,可以凸显出一个大范围景色的特点,让观赏者在观看作品时可以感受到绘画者的意境和诗意,如同身臨其境,具着强烈的共情能力。

二、小生活传大社会的诗意体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往往可以很好的反馈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性,这也为现代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借鉴,而不同时代绘画者在绘画作品的过程当中所凸显的生活习性是不同的,因此从小生活来传递大社会的诗意性体现也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魅力和特色。人们在对历史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当中,绘画作品往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情景再现可以让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或者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甚至于宫廷生活、政治风云、精神风貌、生活状况等都可以有效地凸显出来,这也是以小见大中国画诗意性体现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一)以小景象写生活之貌

说起以生活片段凸显社会背景,北宋末年的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清明上河图》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画家张择端在有限的画纸上利用散点透视的方法绘制出极具变化性的图卷,该作品主要描述的是在北宋年间汴京清明时节人们的生活,画中以一座虹形大桥为中心,桥上汇聚不同职位和不同工作性质的人们,同时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不一样,所做的事情也有明显的差异,整幅画凸显出艺术性和历史性,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幅《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时期人们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建筑物以及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进而对于北宋时期各个层级人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揣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画卷,但是却可以让人们通过画卷,以画卷为视角和跳板,联想到北宋汴京整个城市,甚至北宋整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其诗意性的表达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诗意性体现也是较为典型的。

(二)以小片段看宫廷之态

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考究的过程当中,人们不仅仅会关注各个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生活习性、民风民俗、交通工具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于各个时期的宫廷状态给予的关注重视以及研究的兴趣也是相对较高的,宫廷在中国历史当中向来充满着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特色,而通过绘画作品的端详可以以小见大地了解到当时社会时期宫廷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其以春夏交替为重要的时间背景,绘制出六位贵族妇女的生活片段,画面中所绘制的妇女珠圆玉润,服饰艳丽,有趣的是画面中绘制的六个贵族妇女虽然穿着各异,体态不同,但是却都有着相同的精神风貌,充斥着落寞疲懒、百无聊赖的感觉。结合相应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鼎盛的时期之一,在该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准相对较高,因此在画面中也不难看出当时的宫女穿着华丽,同样也可以猜测到当时的宫廷妇女生活是较为富足的,甚至是较为奢侈的,但是精神方面往往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不免会呈现出精神空虚、心境苦闷的特点,同样的表达手法在绘画历史中可供参照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都为现代学者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较多的参考价值,通过一个较为简短的生活片段绘制,让人们通过画家所绘制的作品了解到当时一个大的朝代所呈现出的宫廷状态,为历史研究提供较多的借鉴和参考。

(三)以小事件绘政治之变

中国历史朝代是相对较多的,当朝代更迭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历史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和宫廷生活相去甚远,当政治发生变动或者出现政治风云时,人们的生活往往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种感觉往往很难用言语有效的传输和表达,但是通过绘画作品就可以更好地传递,可以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气氛。

以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为例,该绘画作品是以唐朝的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路过蜀道的情景,在这个绘画作品当中,用大量的篇幅去绘画高耸入云的山脉、遮天蔽日的树木以及崎岖的山路和栈道,观赏者在第一眼看到这一绘画作品时,往往更多的是感叹画中所绘制的风景,崇山峻岭、艰险挺拔,以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陡峭斜角直嵩云间,这样的山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太过陡峭而略显惊悚,带来一种紧张的氛围感,而在这样一个大的风景图下,画家又将人物分成了三个队伍,一个队伍居于最左方,正在向上攀爬,与崎岖的山路遥相呼应,更显避难时旅途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而趋于中间的一队人马正坐在地上,给人感觉像是旅途过于艰辛而正在修整,画家运用细腻的表达手法凸显出旅途的艰辛,甚至马儿都仰面而躺,更能彰显出旅途的疲累,而位于最右边的一对人马似乎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事情知之甚少,甚至对于旅程的艰难都欠缺了解。

整幅画卷从左到右形成了一种间接式的递进,加上画家对于景色的描绘,让整幅画的压迫感和紧张感油然而生,跃然于纸面,观赏者在观看这幅作品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同时在这幅作品当中也可以有效地体现不同社会分工在面对同一政治动荡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古代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诗歌作品,对于政治变化的描绘都是相对较多的,因此在这方面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资料也不在少数。而这些绘画作品在意境上登峰造极,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片段以明喻或暗喻的方式来彰显当时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怀和情感,诚然,在中国画中,以小见大的表达手法所能体现出的社会风貌甚至历史事件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却给观看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和思考,为后续人们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较多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无论是从艺术性上还是从诗意性,亦或者是研究性上讲,中国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三、小物件传大主题

事实上,中国绘画意象特征较为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多元性特征,在中国绘画当中糅杂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等多方面思想,绘画者通过绘画技巧,甚至通过一个简单的物品或动物赋予他们人格特征,以此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怀和自己的感情,这种以具象化事物表达抽象化概念和思想的手段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方式和特色,也是中国画绘画作品中诗意性凸显最为明显的一个方向,以小物件来传递诗意性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种手法。

(一)以动物传递情感

八大山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泰山北斗,其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八大山人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条绘画很好的糅杂意境和诗意,让人感受到八大山人所传递的情感和观念,例如在《透网何如此只鱼》中,抛开八大山人的题词不讲,其绘画作品也具有八大山人鲜明的特色,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让人感觉到悠然自得的状态,有趣的是在八大山人的这部作品当中,观赏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容易会被鱼儿上翻的白眼所吸引,再加上八大山人大篇幅的留白以及独特的构图,除了表现绘画本身的意图和意境以外,还可以有效反映出八大山人本人的生活态度,让鱼儿的人格特征更加明显。八大山人十分擅长利用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将动物拟人化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内心,画中闲适淡然不屑一顾,但是往往又夹杂着一些无奈和压抑。通过拟人化方法,实现绘画者与观赏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

(二)以植物寓思想

植物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绘画题材,历代文人墨客都比较喜欢植物,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文人墨客总能在植物身上发现一些独特的气节和品行,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较为出名的有北宋的画家文同。

文同对于竹子的喜爱远超于其他画家,在文同之前也有画家画竹子,但竹子多以背景出现,而在文同笔下,竹子就成为了画卷的主体,通过墨色的浓淡转变,让观赏者甚至可以有效地区分竹叶的正面和背面,文同对于竹子的喜爱体现在各方各面,甚至于文同将自己的住所都命名为墨君堂,并且在他居住的区域四周种满竹子,让他可以更好地观察竹子特性,了解竹子。而在竹子绘画的过程当中,文同更是直接表达自身的观念和价值,通过竹子的荣、枯、丰、瘠来表现自身的悲、欢、穷、达,可以说文同笔下的竹子不再仅仅只是竹子,更寓意着文同的生活和文同的思想情感。当然除了文同以外,还有很多知名画家都将情感寓意于植物上,例如任伯年的《红竹仙芝》,这篇作品就是通过红竹和灵芝的绘画表述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观念,将自身的思想融于植物当中,并通过植物的绘画表述自身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是中国画中常见的艺术手段。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中国画中具象化的事物同样可以表达绘画者抽象化的思想和理念,通过客观事物与主观态度的对撞和冲击,融合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在以植物融情感这一表现上,中国画家更多的是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画家的笔下,千回百转下成万千情感,叹人生经历,表观念价值。

四、结语

中国画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建立在浓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上的,画中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色彩的浓淡转变都能有效地凸显画家在绘画作品时的思想情感和画家本人的意志观念,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将抽象化思想融入到具象化事物当中,让观赏者在观看作品时有更丰富的联想,架構绘画者和观赏者两者之间的共情桥梁,是中国绘画中独有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付杰.宋元“诗意画”诗画意蕴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

[2]寒江雪.中国画中的诗意美[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

[3]李雯静.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D].咸阳:西藏民族大学,2020年.

[4]徐昕昕.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5]蔡敏,唐玲玲,佟达.探析以小见大在中国画中的诗意性体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82-85.

[6]王煜.浅谈中国画作品中的诗意化[J].中国文艺家,2017(05):9.

[7]高晗.中国工笔画审美特征之诗意性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年.

猜你喜欢

以小见大水墨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水墨
水墨人物
书画名人汇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论中国尚简的文化艺术传统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