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方案思考
2022-05-09刘娟
摘要: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类型的企业不仅将各种文化成果收集与整理,还通过具有创造力的转化形式,使其得到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高校音乐教学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由于当前闭塞的教学氛围和保守封闭的理念,造成了产学之间的代沟。为改变这一现状,应在高校音乐教学领域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促使教学成果与时俱进,也使后备人才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需求方向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120-04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当代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传统音乐文化正通过产业建设和创新的方式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时代审美号召力的新兴艺术形式也需要通过产业化的打造形成独特的艺术产品,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的门类赫然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凭借着在中国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和规模。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生产力来自于具有奇思妙想和强大应用能力的青年一代,只有源源不断地涌入专业领域的精英人才,才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高校音乐教学及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产业对引进人才标准之间的衔接显得势在必行。
一、文化创意产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名词和类型化企业的出现,要追溯到新世纪伊始。欧美国家率先发现了文化创意所提供的企业发展动能,并力求将其形成全新的产业门类,以文化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理念的号召下,包括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以及欧洲各国的品牌文化产业均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意性发展高潮,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经济价值。中国开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理念,并鼓励兴办相关产业是从北京奥运会前后开始的。虽然起步略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速度和规模均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并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点状分布。当前,国内每个省均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涉及企业少则几百家,多则数千家。作为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给予了招商引资和税收政策方面的多重优惠奖励政策,促使企业站稳脚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身所具备的制造能力、传播能力和产品输出能力,最为重要的是独立的研发设计能力,通过独有的文化审美,形成在基本文化产品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并形成对于文化市场的刺激,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创意”无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提供新鲜创意,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基础,便在于敢想敢做并有能力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的精英人才。就音乐领域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属性:
其一,具有在专业领域丰富的创想力,并通过自主动手或团队协作,将想象转变为现实,形成为企业发展带来动能的优秀成果。这样的要求标准看似苛刻,实则却是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需求的首要标准。众所周知,在现今的职业环境中,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过剩的问题,普通的劳动者很难得到文化创意产业这类新兴企业的垂青。但是对于那些有理想、有创新能力,并有能力将其付诸于实践的人才而言,正是这些企业所渴求的。创想力能够为企业带来产品和业态的创新,而通常一个看似不经意之间的奇思妙想,就可能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到快速通道,并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所以,在人才吸纳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并将实践成果和未来设想一同带入企业,这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也是专业人才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体现。
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所看重的品质和能力还在于具有宽阔的视野,涉猎整个文化行业的各种知识点和信息资源,能够具有多面性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在视域和能力方面的开放性、综合化特征,是企业对于人才所看重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家具有庞大规模的企业,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涉猎不同的文化领域,并形成不同的产品制作和生产链条。即便是音乐专业人才,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自身所固有的专业领域,需要通过学习阶段的博览群书,收集多样化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信息,促使自身经验更为丰富。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人才本身能够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应用型人才能够将各种文化知识关联起来,形成在思维和创意方面的合力,并掌握當前文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有能力发现新的开发点和增长点。这些储备和能力都是需要在学习阶段就掌握并能够活学活用的,作为一家企业,不可能将这些本领在工作环境中传授给员工,需要他们带着这些储备然后再进入到工作岗位中。
其三,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在人才的择选和聘用过程中,还特别注重求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舞台实践能力。作为音乐专业的人才而言,在高校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相关专业方向的表演训练和技术技巧训练为依托的。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效率、领会能力、实践能力有所不同,自然会在专业技术水平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作为用人单位而言,要求的必然是具有优秀技术水平,且能够在应用环境中自如表现的人才。比如:一些文化创意企业着眼于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开发,需要具有专业演唱、演奏或舞蹈表演的人才加盟。人才良好的临场表现直接会带来社会关注度的提升,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产品宣传能力。显然,只有具备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够驾驭这样的工作要求,孰高孰低,立竿见影。同样的,也有一些企业聚焦于开发旅游景区的大型室外实体表演,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表演人才能够在工作进程中展现出过人的表演技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二、当前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高等院校音乐人才培养从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积累。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在学习欧美国家的教学体制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内容,形成了具有现代形态的教学体制。新世纪伊始,扩招风潮客观上促进了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在各级高等院校中形成快速普及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了包括音乐学院、综合类高校、师范院校等在内的教学系统自上而下地形成教学体系,培养打造出许许多多具有音乐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但是,快速的教育发展态势背后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隐忧。虽然在教育产出数量方面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但在教育内部的生源素质、教学质量保障与社会供求关系的对接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这不仅仅造成了大量音乐人才过剩的现状,还直接影响到教育系统的更新换代,这种负重前行的态势无形中带来了负面的社会效果。
首先,教学体制的保守和封闭客观上造成了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前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才,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且具有适用性的人才。音乐教育存在着特殊性,它的知识梳理与转化过程,最终是要使人才本身具有丰富的临场表达能力,并形成内外兼修的综合素养。音乐在社会层面的发展存在着历时性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音乐作品和审美风格。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音乐的创作和社会传播更是日新月异,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而回归到基本的教育体制中时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的音乐教育大多数在模式、资源、内容、方法领域存在着与20世纪80年代相似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还仍然在主题层面停留于落后的体制和教学资源供给上,所走的是一条以不变应万变,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的道路。如此封闭保守的理念显然对于学生而言所接收到的知识体系是陈旧的。比如:声乐领域的教材设置中,所学唱的歌曲仍然是几十年前的旧歌,教材的更新速度极其缓慢。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器乐演奏和舞蹈教学体制中。许多教师所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路线,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往往是在几十年前自身求学过程中所接受到的,通过直接转化的方式应用到了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代差,与社会发展的脱节也不可避免。
其次,本科阶段的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教师主动性比较强,造成了学生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不足,也使其与社会需求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引进标准不相符。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明显单向性的问题,教师的主导性使很多学生丧失了思考能力,只能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音乐表演的技术技巧和舞台驾驭能力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实际技术优势对学习进行调整。显然在这一方面,当前的本科阶段教育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创造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及对文化领域的广泛涉猎能力,当前的教学体系在课程配套、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无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观察视野,知识面较为狭窄。音乐从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往往需要整个文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作为支撑和依托。学者们曾经多次强调,音乐表演者在高层次的竞争中比拼的永远是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宏观布局与引导。而当前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轻艺现象,对于文化综合知识的提供更是少之又少,这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只局限在自身的专业范畴中。虽然专业能力的“精”也十分重要,但是面对大面积社会企业对于学生一专多能的要求倾向,显然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要求,也会造成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落后。
三、造成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原因
根据上述所梳理和分析的情况来看,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体制中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但影响深远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多个层面,也显现出历史与现实因素的交织纠葛。我们应当尝试透过表面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以使高校的音乐教育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形成良好的契合。
首先,当前高校生源构成的参差不齐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便设置了无形的门槛和障碍。高校专业教学领域所需要的生源特征是在入校之前学生便具有良好的基本素养和专業技术水平,能够驾驭和展现出良好的音乐表演能力,并通过未来的教育阶段实现在个人技术水平和综合音乐素质方面的提升,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职业适应能力。但是显然,在当前的高校招生逻辑方面,以省级为代表的统考模式,往往需要适应全省各个音乐门类和专业方向的考生,促使其能够获得各级学校的标准,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泛的入校门槛。在此过程中,除了在一些专业领域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果,也有一些专业方向存在着“速成”的问题,入校门槛相对较低,考核的方法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这无形中造成了对高校录取方面的反向压力。相对于大部分学生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形成的艺考热潮,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高考压力而选择了相对入学要求较低的艺考方式。而从高校方面来看,由于自新世纪伊始开始的艺考热,使得很多学校原本没有音乐院系的建制,但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新增热点,并仓促上马开始谋求发展,所以在教学组织和设施配备方面也存在着匆忙的问题,在不同生源的接纳过程中,教学的开展显然经验不足,出现了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
其次,教学进程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平台的搭建始终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一个短板,这也造成了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代沟凸显。常规情况下,高校作为教育的至高阵地,往往为社会提供着精英人才,也因为教育的力量,促进着社会实用领域的发展壮大。但是音乐艺术的社会发展显然有着不同寻常之处。近年来音乐艺术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尝试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体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相对而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无论是教学素材内容的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均存在着陈旧和保守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水平与高校的教学水平之间已然形成了某种倒置的情况,这无形中造成了教育理念和形态的闭塞、保守、滞后问题。而高校教育体制并没有感受到自身的落后,更无法与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只能通过校内平台进行学习实践的问题。即便在较为封闭的实践环境中,实践资源的获得仍然无法为每一位学生进行匹配。往往技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文艺表演的机会,得到相对较多的锻炼。而那些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只能在例行考核中拥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实践能力捉襟见肘,也无法从容应对求职过程和未来职业环境中的各种实践机会。
此外,大多数教学主体对于音乐教育重视力度的不足和态度的偏执,造成了音乐教学体系本身没有充分的改革热情,无法适应音乐艺术社会发展的脚步。除了少数在音乐学科建设方面作为学校发展主体的院校,许多综合类高校和师范院校并没有将音乐学科视为主要方向,因此无论在软硬件的投入力度还是对教育体制的要求方面,均显现出态度上的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这种约束方面松弛势必会导致师资力量的构成以及岗内培训方面显现出疲态,也会造成教师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观念更新和教学技能提升能力不强的问题。而这一切来自于教学端的问题,但最终均作用于学生群体中,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和未来发展的不尽如人意。
四、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根据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特点以及企业实际的创新驱动力,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方面促使教育系统的运转过程中能够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主动观察社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也促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教育体系的严谨,培养出具有出众能力的专业音乐人才。根据当前高校的普遍发展情况,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谋求改革。
其一,促进产学结合在各级高校的全面开展,除了在育人环节中加强投入力度,还应当在教师的岗内培训方面深入贯彻,使教育主体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环节中体现出与时俱进、开放自由的新貌。长久以来,产学结合的方式往往只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有所推广。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教育主体通常会以校内教育为主,兼有一定时间段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从学校的介入程度、实践时间、教学引导力等方面来看均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也形成了闭门造车的尴尬问题。为此,应引导高校与社会职业需求领域,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进行良好的衔接,通过“引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促使企业融入学校教育,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岗位进行实践尝试。通过这样的往来过程,可以深化教师和学生对于社会音乐产业发展的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转变。
其二,将主导式教学转变为研究型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将专业创意作为教学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本科阶段的学生技术水平并不完善,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大部分时间还处于基础性学习阶段。但是依据当前的教学开展情况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应当尝试在本科教学的后半程阶段融入更多的研究型学习。研究内容多以当前社会音乐发展的热点以及学生相关专业领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以教师辅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我查阅资料、专项任务制定、小组化竞争、互联网信息等方式,将对学术问题和专业问题的思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培养了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其三,对于整个文化领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近况,应当通过多层次的课程包裹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与强化,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文化综合知识,提升自我素养,能够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当前的教学体系主要以专业方向与音乐学科的基础内容为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并没有涵盖更大的艺术学或文化学范畴,这显然是不尽完善和科学的。在未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更加侧重于学生对于文化史学、文化美学、文化应用学方面的知识涉猎,形成专业课程——音乐课程——文化课程在内的三重课程体系包裹,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实践与文化修养的综合性提高方面。
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潮中,对于人才的渴求显现出新的特征。基于此,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主体,应当审时度势,通过自身的转变与升级,形成更好的产学结合效果,为社会提供全能型和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学习者和从业者需要通过具有价值的劳动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更应当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这一切来自于教育主体的自省和快速改革调整,只有真正为学生负责,为文化振兴负责,才有可能改变现状,迎来高校音乐教学的质变。
参考文献:
[1]王操.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研究:内涵、范围界定、发展现状和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19(10).
[2]高伟.“专创融合”教学改革实践的价值、要点与路径——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21(01).
[3]刘颂章.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当代音乐,2018(11).
[4]张静.应用型高校音乐课程的职教作用与课程设置[J].文化產业,2021(29).
[5]卿丹.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对策——以邵阳学院师范类音乐专业为例[J].艺术评鉴,2019(23).
作者简介:刘娟(1982.02—),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琴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跨界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L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