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逻辑结构“通式”,时评“变形重整”案例
2022-05-09黄旭午周荃
黄旭午 周荃
借用时评材料,通过思维导图勾画,进行论述文逻辑思维结构的建构,是笔者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检验是有效的。时评文本的不同,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也有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比较差异”是我们具体施教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对学生而言,通过具体可感的文本材料习得抽象的文本逻辑结构,这种情境式的训练方式,显得真切,避免了抽象施教的空泛、枯燥。下面以一则时评材料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开展论述文逻辑思维结构训练的。
一、梳理文脉,勾画思维导图
通常,层进式的逻辑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它是论述文逻辑结构的“通式”。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一篇文章,要精准理清文本逻辑结构,除了把握基本观点之外,梳理脉络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梳理文脉,理清思路,可以始于对每个段落基本内容的总结。
①9月1日,北大迎来3300多名前来报到的2020级本科新生。在新生人群中,有一个戴着黑帽子、留着齐耳短发,身穿淡蓝色衬衣、牛仔裤的女孩,就是此前备受关注的“考古界团宠”钟芳蓉。接受媒体采访时,钟芳蓉表示,希望大学期间能够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不被外界过多打扰。她还说,接下來最大的心愿是去故宫逛逛。
②在2020年高考中,湖南耒阳留守女生钟芳蓉考出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她最后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因为这是心之所至。因为这次选择,钟芳蓉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考古女孩”钟芳蓉,考古专业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首先来看前两段——提出问题。所谓提出问题,不仅仅指的是具体的某一个问题,还涵盖某种现象事实。时事评论,具有时效性的相关要求,段落①提出“考古界团宠”开学报道,希望不被外界过多打扰。段落②回顾了“考古女孩”如何赢得了广泛关注,即作为一个留守女孩高考成绩优秀,最后选择了北大考古这个被认为冷门的专业。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看,那么应该先高考,再开学,即②段在前,①段在后,二者为因果关系。但是按照时评的要求,要先抛出热点问题,再回头溯源,即文章的写作顺序。无论是哪一种写作方式,在“提出问题”部分,都要注意量的问题,不要在此部分花太多篇幅。从时评到作文转化写作过程中,可以按照需要对内容进行调整与压缩,一切内容为“观点”所用。
③从被集体团宠到现在不喜欢被过多打扰,并不能理解成钟芳蓉对媒体不满,而更应该视作钟芳蓉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更好地学习知识。社会对钟芳蓉的关注,也更多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气质,看到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气质。这次钟芳蓉表达出来的心声,与她当初的选择有着一脉相承的气质。也正是这样的气质,更加让人喜欢这个女孩。
④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钟芳蓉正是这样的人。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付出的,大众应该尊重她的选择,尽量不要去打扰她。其实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钟芳蓉身上,因为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
文章的③④段继续对“考古女孩”进行分析,探讨“考古女孩”被关注的原因。第③段阐述了女孩不想被过多打扰,希望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第④段鲜明地提出了“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而这样的人并非个例,值得团宠的也不只是“考古女孩”,自然而然地承接下文。这两段对问题的分析侧重的是“考古女孩”个人,她在外部热闹喧哗的采访声中追求客观上的安静,在专业选择上也坚持梦想,追求心之所爱,选择主观上的安静,这就是她身上的独特气质。归根结底,是因为“考古女孩”始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不为潮流所裹挟。
⑤据了解,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将迎来50多位新生。而他们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因为分数不够从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很多人都是因为兴趣所在。譬如北京女孩董思奇,她就说自己的性格和考古学是“绝配”,就想安安静静做点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历史,也喜欢逛博物馆”。除了考古,有志于其他一些冷门学科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北京学生吕喆也是一门心思奔着物理专业来的,“没有考虑过其他专业”。
⑥曾经有人讲过,这是一个除却成功再无信仰的时代。而成功,也不过是金钱、权力和名望。其实这话有些绝对,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成功观,尤其很多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思考,有着自己的判断。人们常常根据毕业后的收入,来对专业进行划分,现在所谓的热门专业,都是想当然的未来高收入行业。但在事实上,专业并无所谓高低贵贱,也没有“冷门”和“热门”之分。正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所讲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可以帮助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它不意味着“穷”,也不等同于“挖土”。
⑦不必讳言,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也要看到,有不少学生,他们的梦想得到了尊重。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变得世俗功利,甚至也不是家长们都那么急功近利,而是舆论造成的一种气氛,形成了一种倾向,左右和绑架了年轻人的选择。正如这次,如果不是钟芳蓉的留守和高分的双重身份,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那么多“宝藏学生”?
本文除了“考古女孩”不被潮流裹挟,坚持梦想之外,在第⑤段列举了一系列坚持选择以兴趣作为专业的例子,以印证“值得被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的观点。接下来,论述视角就不局限在单个“考古女孩”身上,而是过渡到坚持梦想的“宝藏学生”。第⑥段观照当下,提出不少年轻人不将金钱与权力视为唯一的成功,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心中的热情与热爱在哪里,哪里才是热门专业。更何况,专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职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第⑦段则从反面分析,为什么有些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反思当下的舆论环境,世俗功利的社会,左右和绑架着年轻人的选择。
⑧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不要因为只关注“考古女孩”,而遮挡了对其他“宝藏学生”的关注。其实,在每座城市每所大学,都有这样听从内心选择的学生,而且为数不少,只是他们被选择性忽视了。在后真相时代,很多人都被竞争性真相蒙住了眼睛。
第⑧段作为结尾,重申了本文观点“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但文末“在后真相时代,很多人都被竞争性真相蒙住了眼睛”显得突兀,若是紧扣主题,选择相应语句点明“不被潮流裹挟,遵循内心,追求理想”,更为妥帖。本文逻辑思维导图如下:
二、举一反三,变形重整
文章论点不同,构架方式自然不尽相同。本文所倡导的通过勾画思维导图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准确呈现文本的逻辑结构是基础,是逻辑框架结构习得的重要环节,文本先行的弊端在于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很难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结构”的问题。我们尝试了一种想法:留材料,变主题。其思路就是通过主题的变动,改变材料的组合方式,前后对照,强化逻辑结构意识。比如本文,我们将“点赞”的范围缩小,实现主题的变动,从而带动材料的重新组合。我们将题目改为《为考古女孩点赞》,要求学生确定文章思路,材料不增减,重构思维导图和文章。下面根据学生重新写作后的材料,进行具体的阐释分析。
首先,简要阐述考古女孩事件,即留守女孩高考成绩优秀,坚持选择了热爱的考古专业,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不希望被过多打扰。无论是对文章进行思维导图的梳理,还是对文本进行重整,概括总结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会提炼关键词句!选择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将其勾连成一个故事即可,不必加入太多细节性的描写。
例1:在2020年高考中,湖南留守女生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录取,由此受到广泛关注。戴着黑帽子、留着齐耳短发、身着淡蓝色衬衣牛仔裤的她,在新生人群中显得更加夺目。不是因为她打扮妆容,而是她那独特的气质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例2:在2020年高考中,留守女孩钟芳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然而,出乎意料,她最后选择了考古专业,因为这是心之所向。在众多所谓“热门”“赚钱快”的专业里,考古女孩坚守初心的精神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黄金般闪耀,使人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
例1将事件概述为“在2020年高考中,湖南留守女生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录取,由此受到广泛关注。”用一句话即将本件事的关键词点明,且与本文主旨——为不被潮流裹挟,坚持梦想的考古女孩点赞相契合。接下来,例1对考古女孩的穿着容貌进行了描写。一般来讲,事件的叙述要简洁明了,为后文议论留有空间,描写性的文字不应该出现在时评类的文章之中,但是在这里,作者的处理也颇为巧妙:考古女孩衣着平平,何以引发关注呢?原来是她的独特气质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例2对材料的概述非常精要,并结合时代社会直接点明值得被点赞的理由——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初心,值得学习。而不少同学在文本重整的过程中,对现象部分进行了近乎于照搬照抄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考场作文中应尽可能避免。
总之,现象的叙述一要服务中心主旨,不说无关的话;二要注意概括,不说无用的话。
既然题目是“为考古女孩点赞”,那么文章的中心理所应当是提出点赞理由,即分析该女孩身上有怎样的闪光点值得被关注。一方面,可以对考古女孩本人进行分析,她身上有不为世俗的喧哗热闹所裹挟,繁华中坚守宁静与本心的独特气质。另一方面,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分析考古女孩背后的社会价值。她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向一味追究名与利的成功观低头。这是本文叙述的中心,也是重整文本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例3:社会对钟芳蓉的关注,也更多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气质,看到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气质。这次钟芳蓉表达出来的心声,与她当初的选择有着一脉相承的气质,也正是这样的气质,更加让人喜欢这个女孩,让人忍不住为她“点赞”。
为她“点赞”也因为她追梦的勇敢。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钟芳蓉正是这样的人。
而钟芳蓉此举,也给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榜样。
曾有人说,这是一个除却成功再无信仰的时代,而以金钱、权力和名望定义成功,导致人们根据未来收入,来对专业进行划分,形成“热门”和“冷门”专业。但事实上,专业并无高低贵贱,也没有“冷门”和“热门”之分。正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所讲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可以帮助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它不意味着“穷”,也不等同于“挖土”。
不必讳言,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变得世俗功利,而是舆论造成一种气氛,形成了—种倾向,左右和绑架了年轻人的选择。而钟芳蓉的坚持梦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显得尤为珍贵。
其实“考古女孩”并不是个例。据了解,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将迎来50多位新生。而他们并不是因为分数不够从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很多人都是因为兴趣所在。譬如北京女孩董思奇,她就说自己的性格和考古学是“绝配”。除了考古,有志于其他冷门学科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北京学生吕喆也是一门心思奔着物理专业来的,“没有考虑过其他專业”。
然而,如果不是钟芳蓉的留守和高分的双重身份,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那么多“宝藏学生”?为“考古女孩”点赞,为她的不忘初心、为她的沉心静气、为她的勇敢追梦、为她的带头作用点赞!
例3紧随考古专业受到广泛关注分析原因,即看到了难得的气质和追梦的勇敢。如果可以具体讲清这样难得的气质是什么,时代需要的气质是什么,论述会更加清晰。事实上,时代所需要的气质,正是下文所说的“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接下来,作者用“而钟芳蓉此举,也给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榜样”一句话作为过渡,将视角转向整个社会。另外,如何处理“宝藏学生”也是重整文本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同学选择将其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如例2所示,这种处理方式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尽可能地在叙述实例之外,辅以论证,做到有例有证。还有部分同学选择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压缩或是删掉,也未尝不可。
例4:闪闪发光的是她与考古学一脉相承的气质、气定神闲,在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成为考古界的团宠后,她仍明确表示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更好地学习知识。成名后的沾沾自喜,学业上的浮躁,如绝缘体般被这个女孩拒之门外。这种在时代诱惑中脱颖而出的镇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气质吗?
闪闪发光的是她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珍贵。首先,在大信息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潮流,我们眼花缭乱且盲目跟随,“我的父母想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又或者“我真的不知道我以后干什么”,这样的人生定位,如一叶扁舟般在人生大海漂泊,而钟芳蓉明确地告诉大家:“我爱考古,我要学考古。”她的人生船舵现在由她掌控。人生目标对她来说就是现在的目的地。其次,在清楚自己的热爱后,奋不顾身地追求亦如大浪淘沙般珍贵。曾经有人说过:这是一个除却成功再无信仰的时代,而成功也被狭隘定义为金钱、权力和欲望。钟芳蓉在面对那么多贴着“热门”“收入高”标签的专业时,依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古专业。她的选择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例5: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系会受到广泛的赞扬,不仅仅是因为她潜心学习、寒窗苦读十余年金榜题名的励志故事,更是因为她展现了一种难得的气质——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曾经有人讲过,这是一个除却成功再无信仰的时代,而成功,也被狭义理解为金钱、权力和名望。其实这话有些绝对,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成功观。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钟芳蓉就是其中的一位。不根据毕业之后的收入对专业进行划分,将原本并无高低贵贱的专业生硬地划分成未来高收入的“热门专业”和未来收入并不突出的“冷门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本心,将考古视作人民的事业,寻找中华文化的源头,在钟芳蓉的心中,考古绝不意味着“穷”,也不等同于“挖土”。
另一个让钟芳蓉受到广泛赞扬的原因,则是她身上专心质朴的特征。尽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她并没有将其作为自己走红的跳板,更没有因此而自视甚高,趁机打造“北大考古系”的网红人设。面对媒体的采访,钟芳蓉表示大学期间希望能够潜心学习,不被外界过多打扰。她还说,接下来最大的心愿是去故宫逛逛。这种专心质朴的品质,在如今浮躁喧哗的时代愈发珍贵,也愈发令人动容。
钟芳蓉受到广泛赞扬还有一个原因:因她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不必讳言,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变得世俗功利,甚至不是家长们那么急功近利,而是舆论造成的一种气氛,形成了一种倾向,左右和绑架了年轻人的选择。而钟芳蓉的故事仿佛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向年轻人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并鼓励着同样不被功利舆论束缚的其他追梦人勇往直前。
例4和例5的处理与上述文章稍有不同。例4紧扣首段追求梦想的勇气让“考古女孩”闪闪发光的中心点,展开论述了考古女孩气定神闲的气质,不被潮流裹挟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由于后半部分内容较多,她分两个层次进行叙述,附加以明显的标志词,思路清晰。例5着重分析了考古女孩为何值得点赞的原因,语言流畅,观点鲜明。一些学生在这部分的文本重整过程中,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段落重组,没有意识到不同主题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行文也应该不一样,因而文章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
考场作文毕竟不同于时事评论,在文章末尾重申主题是非常必要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务必要时时审视题目,回顾主题,保证文章不偏离中心题旨。
例6:然而,如果不是钟芳蓉的留守和高分的双重身份,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那么多“宝藏学生”?为“考古女孩”点赞,为她的不忘初心,为她的沉心静气,为她的勇敢追梦,为她的带头作用点赞!
例7:所以“考古女孩”的出现,及其他“宝藏学生”的被挖掘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而他们本身也值得我们称赞。对学生来说,坚守本心、相信梦想、遵从信仰是置于繁华喧哗中而不动摇的致胜法则;对社会而言,给予每个学生应有的选择权,保护其兴趣是必要的当行之道。
例8:值得点赞的不只“考古女孩”,但“考古女孩”是所有追梦人的缩影。在每一座城市每一所大学,都有这样听从内心选择的学生。为“考古女孩”点赞,就是对所有听从内心选择学生的鼓励,鼓励他们不被世俗左右,勇于挣脱束缚,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触碰梦想的面孔。
例9:我们应为她点赞。
例6作者在文末对“考古女孩”值得点赞的缘由进行了总结,“为她的不忘初心,为她的沉心静气,为她的勇敢追梦,为她的带头作用点赞”;例7则偏重于“考古女孩”精神的启示,或者说是措施,对学生而言要坚守本心,社会也要保护学生的兴趣;例8对主题进行了适度升华,提出“考古女孩”是所有追梦人的缩影,点明点赞的社会意义,这种结尾方式值得提倡;例9这种“简单粗暴”的结尾方式虽然紧扣主题,但是作文考察的毕竟是综合素养,文笔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即使时间紧张,也要挤出时间思考结尾到底应该怎么写,切不可草草了事。
总而言之,在重整文本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注意的是,与主题无关的一切叙述都是无效的,务必紧扣主题!
三、差异比较,融会贯通
《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和《为“考古女孩”点赞》两篇文章都以“考古女孩”為中心,造成行文思路区别的原因究竟在何处?
首先,用词的不同带来观点的细微差别。为了更好地比对,我们可以先将“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换一种说法,即“值得被点赞的不只是‘考古女孩”,通读原文后,还可以转化为“‘考古女孩和‘宝藏学生都值得被点赞”。而后者侧重的仅仅为“考古女孩”一个人。因此,在文本重整的过程中,如果重心放在“考古女孩”和“宝藏学生”,甚至是仅仅放在“宝藏学生”上,显然有所偏离。“宝藏学生”可以谈,但是要注意谈的方式,放在文章偏后的位置稍作升华是一种可行路径。
其次,正如上文所说,观点的不同带来文章走向的差别。比较例10和例11两个思维导图,我们会发现:例10的思维导图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考古女孩”和“宝藏学生”被关注、被盛赞的原因。二者之间需要一个过渡,即说明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不少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仍然坚定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人都值得被团宠。但是《为“考古女孩”点赞》中心只有一个“考古女孩”,即例11的思维导图,显然不再需要这样的过渡,直接分析其应该被点赞的原因即可。因此,重整文本的过程中,需要让材料“为我所用”,围绕中心挑选出最适合的论述,将其进行系统化整理。概括来讲,就是先选材,再剪裁,二者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紧扣主题。就本篇文章而言,选材就是找出值得被点赞的理由,剪裁就是按照个人与社会两大维度,分析其个人身上的魅力,以及这样的精神魅力对社会有着怎样的价值。
可能有人会想,如果文字的细微转变会带来文本走向千差万别,在分析问题的部分是否有基本范式可供遵循?原文启发我们: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大的方面。单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当它作用于社会,产生的社会价值就大,也更符合考场作文所需要的立德树人的导向。具体个人层面的分析,除了表象之外,要关注深层精神内核,譬如“考古女孩”何以被关注?是留守吗?是高分吗?是考古吗?都是的,但这些都是最表层的,核心内容是她不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的精神态度。社会层面的分析,正向分析和反向分析都很重要。某种价值之所以有意义,除了本身是正确之外,还在于为当下社会所欠缺,所需要。譬如2020年武汉市高三9月起点考试作文“强盛与节俭”,立足于当代谈节俭更具有现实意义,空谈古代帝王,谈建国之初稍显老套,因此,写作要有这种立足当下的思维方式。当然,人的思维千差万别,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千千万万种思考方式,只要分析是合理的,表达是有逻辑的,都是正确的。缜密精彩的思维值得喝彩,如果暂时没有,那么,多总结,多套用,多反思,就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电子书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批准号:FCB180666)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旭午,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周荃,湖北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