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与80kV双源CT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效果
2022-05-08夏子坪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300
夏子坪(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300)
从小儿冠状动脉疾病的构成来看,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且临床相关研究显示,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先天性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在0.17%-1.20%之间。近段时间以来,随着临床领域CT技术的愈发成熟,CT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小儿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效果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CT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高放射辐射,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且相比于成年人而言,儿童对放射辐射更加敏感。英国临床领域通过对18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证实在22岁之前接受CT检查的患者,在完成检查后的10年内,发生脑肿瘤和白血病疾病的风险更高,且该种情况在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中更为显著。基于此,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CT技术的辐射剂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A扫描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更被医务工作者关注,其较低的辐射剂量,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工作中。一般而言,通过降低管电压,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碘对比剂的使用量,无形中也会保障患者安全[1]。通常来说,临床应用的管电压范围在80kV-120kV,80kV较为常见,而临床关于70kV管电压的应用研究甚少[2]。因此,本研究对80kV和70kV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应用于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加以研究,以期为后续阶段临床相关工作提供经验,研究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计算机档案系统内键入检索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检索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疑诊或确诊为小儿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资料,共120份,按照患者接受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差异,均分为三组,各40例。A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平均年龄(14.5±1.8)个月,平均体重(8.8±0.5)kg,平均心率(120.5±2.4)bpm;B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14例,平均年龄(14.6±1.7)个月,平均体重(8.7±0.5)kg,平均心率(120.4±2.3)bpm;C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16例,平均年龄(14.4±1.8)个月,平均体重(8.8±0.6)kg,平均心率(120.5±2.5)bpm;三组资料可对比,P>0.05。120例研究对象中,疑似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变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和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依次为30例、45例、25例和20例,全部患者最终皆经由手术或DSA证实。纳入标准:全部患儿皆经由手术或造影确诊为小儿冠状动脉疾病;全部患儿家属皆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标准:排除肾功能不全患儿;排除对碘对比剂过敏患儿。
1.2 研究方法 三组患儿皆接受128层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若患儿可以配合屏气,则相关人员要对患儿进行屏气训练,若患儿无法配合屏气,则需让患儿口服水合氯醛,待患儿熟睡后,对其进行扫描。A组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80kV和1.5ml/kg,B组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70kV和1.5ml/kg,C组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70kV和1.0ml/kg,三组皆根据患儿实际体重情况,灵活调节管电流,详细管电流设置标准见表1。同时,三组在扫描参数方面相同,具体来说,即:预设曝光时间窗、X线管旋转时间、准直、采集时间和采集时间周期依次为40%R-R间期、0.28s/圈、2×64×0.6mm、0.38s和1.25s,此外,三组皆应用迭代重建算法,迭代系数为3,从患者胸廓入口到心脏膈面按照顺序进行扫描。
表1 不同管电压对应的管电流设置标准
在对比剂方面,操作人员应选择高压注射器于患儿手背或头皮静脉等区域,合理确定位置,为其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完成后,按照与对比剂注射同样的速度,再次为患儿注射生理盐水,剂量约在10-27ml之间。此外,应用相关技术,科学定位触发ROI,并将触发阈值设置为180HU,科学设定触发延迟时间,启动CTA扫描程度。
最后,在检查后的一周,对三组患儿进行DSA检查[3]。详细来说,先给予患儿氯碘酮对其进行静脉麻醉,科学穿刺患儿股动脉,对其进行跟踪造影,在此环节,需将对比剂用量控制在20-40ml之间[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诊断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诊断效能。在诊断图像质量方面,选择2名工作经验在8-10年、不知道造影检查结果的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评分区间在1-5分,分数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不能显示、严重伪影、中度伪影、轻度伪影和无运动伪影。在辐射剂量方面,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在诊断效能方面,参照造影结果,计算三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系统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诊断图像质量评分对比 结果显示,A、B、C三组诊断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5±0.6)分、(3.4±0.7)分和(3.7±0.5)分,三组诊断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三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 结果显示,相比于管电压为80kV的A组而言,管电压为70kV的B组和C组有效辐射剂量更低,前者有效辐射剂量为(0.49±0.04)mSv,后者有效辐射剂量为(0.30±0.03)mSv,有效辐射明显降低,P<0.05。
2.3 三组诊断效能对比 结果显示,120例患儿经由造影检查后,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变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和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依次为30例、45例、25例和20例,三组诊断准确率皆为100%,P>0.05。
3 讨论
一般来说,小儿冠状动脉CTA成像较为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小儿冠状动脉细小;二是小儿心率快,控制困难;三是小儿难以配合屏气;四是小儿对放射辐射敏感性强[5]。基于小儿冠状动脉病变带有的特殊性特点,在实际诊断阶段,诊断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小儿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情况,基于此,临床有必要探索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对小儿患者予以准确的检查[6]。近段时间以来,CT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小儿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工作中,但在CT技术具体应用期间,仍存在多重因素,影响最终的CTA成像质量,其中,扫描模式的选择为最为关键的因素[7]。一般来说,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CT成像主要包括三种扫描模式,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和大螺距扫描模式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8]。但临床相关文献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图像质量更优,故在本项研究中,选择为全体患儿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辐射剂量和管电压平方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和管电流也同样存在正比关系,在降低管电压的情况下,图像噪声会有所增加[9]。因此,本研究对体重相同的患儿,应用70kV的管电压时,提高了20mAs的管电流。但结果显示,相比于80kV的A组而言,70kV的B组和C组辐射剂量更低。
本项研究最终结果显示,A、B、C三组诊断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5±0.6)分、(3.4±0.7)分和(3.7±0.5)分,三组诊断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于管电压为80kV的A组而言,管电压为70kV的B组和C组有效辐射剂量更低,前者有效辐射剂量为(0.49±0.04)mSv,后者有效辐射剂量为(0.30±0.03)mSv,有效辐射明显降低,P<0.05;120例患儿经由造影检查后,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变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和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依次为30例、45例、25例和20例,三组诊断准确率皆为100%,P>0.05,结果直接证明了C组患者所应用诊断方式的价值。原因可能在于,不同低管电压的光子能量存在差异,而C组的光子能量更趋近于碘离子特性吸收峰值,故其可以在减少辐射剂量同时,提升含碘对比剂CT值,在后续阶段,临床工作者应当注意,在进行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A成像时,需尽可能地降低对比剂用量,确保接受诊断患者的生命安全[10]。
综上所述,临床可应用70kV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双源CT对疑似或确诊为小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病情检查,效果理想,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