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探析
——基于资源经济学视角
2022-05-08陈新军赵奇蕾
成 圆 陈新军,2,3,4 赵奇蕾
(1.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2. 农业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3.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4.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
引 言
中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渔业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1-2]。因此,中国近海海洋渔业将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放在优先地位,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捕捞和水产养殖活动、粗放式发展模式对中国海洋特别是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因此构建海洋绿色发展模式,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3]。本文从资源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国近海传统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近海海洋渔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1 绿色发展的背景
1.1 全球渔业资源出现了“资源空心化”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总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却越来越匮乏,未来水产品将难以满足人民对优质动物蛋白等各方面的需求[4]。近几十年来,全球海洋渔业资源也出现了“资源空心化”现象(图1)。所谓“资源空心化”现象,是指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失去平衡的一种现象。而针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资源空心化”现象,是指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渔业资源开发方式,其捕捞强度长期超过了资源的承受能力,使得传统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甚至枯竭,导致渔业资源的基础难以支撑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由图1可知,在全球生物可持续利用(充分捕捞+未充分捕捞)的海洋鱼类种群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75年的90.0%下降至2015年的66.9%。相比之下,全球生物不可持续(过度捕捞)的海洋鱼类种群比例从1975年的10%增加到2015年的33.1%,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增幅最大。而未充分捕捞比例则从1975年39%下降到2015年的仅7%[5]。由图2可知,世界捕捞产量在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的十几年有所下降。目前世界捕捞产量稳定在9000×104t左右,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8000×104t左右[5](图2)。近几十年来,世界渔业产量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水产养殖业[5](图2)。
图1 1974—2015年世界海洋鱼类种群状况的利用状况[5]
1.2 如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到2050年,如何在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养活超过97亿人口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5]。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14是“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与渔业有着明确关联。这意味着,渔业在保障人类动物蛋白供给方面将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图1可知,2015年过度捕捞的鱼类种群已超过33%,未充分捕捞的鱼类种群比例在短短40 a,下降到7%,这意味着如按现在的渔业发展模式,海洋渔业“资源空心化”现象会进一步加重,要持续为人类提供水产品供给有很大的难度。
由图2可知,海洋捕捞产量正在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16年预测2030年世界水产品供给量需要达到2.01×108t[5],要比2016年增加3000×104t(图3)。为了可持续供给水产品,确保海洋捕捞产量8000×104t不减少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在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基础上,能够小幅度的增加,这将是对人类在食物供给方面的巨大贡献。
图2 1950—2017年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的产量分布[5]
图3 1990—2030年世界捕捞和水产养殖预测产量 [5]
1.3 “蓝色增长倡议”的启动
2013年FAO启动了“蓝色增长”倡议[5],这一倡议与绿色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旨在确保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最大化,同时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图4)。“蓝色增长”的概念源自2012年召开的里约G20峰会,它强调养护和可持续管理,实现的前提是要确保水生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它已成为可持续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5]。
由图4可知,蓝色增长需要法律和政策、私营和公立机构、激励机制(技术和资金)、知识和能力开发,只有这四项条件的扶持才能实现蓝色增长。“蓝色增长”倡议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重视。欧盟委员会提出,全面启动“蓝色增长”战略的工作,旨在促进欧洲明智、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及就业,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海洋环境[6]。非洲联盟委员会制定了引入蓝色增长概念的“2050非洲海洋综合战略”,旨在以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发展蓝色经济[7]。亚太区域提出的“蓝色增长”倡议,旨在维护或恢复海洋的潜力,推行可持续的方法来确保经济增长[8]。加勒比地区格林纳达加强蓝色经济转型以及推动蓝色增长,旨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持续地利用渔业资源[9]。
图4 蓝色增长的框架 [5]
1.4 中国渔业绿色发展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战略目标,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此,全国先后设立了各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海洋保护区。
农业农村部《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月)提出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唐启升院士提出了新时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10],一是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资源管理;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实施养殖容量规划管理;三是加强渔业发展的科学与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2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2.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分析—基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
资源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利用经济学理论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揭示、分析、评价和指导制定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政策。
图5是一个利用资源经济学来解析经典的开放式渔业,分析其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经济学原因[11]。从图5可知,当边际收入(MR)等于边际成本(MC)时,捕捞努力量(f)等于最大经济产量的捕捞努力量(fMEY),此时实现利润最大化,达到最大经济产量(MEY);如果f大于fMEY,则出现了经济学上的过度捕捞。如果继续增加捕捞努力量,MC大于MR,即最后一单位的捕捞产量的成本比收入大,利润将出现下降。继续再增加捕捞努力量,当MR为零时,f等于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捕捞努力量(fMSY),此时达到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则出现了生物学上的过度捕捞。当MR小于零时,总捕捞产量会开始下降,总收入(TR)开始递减,但平均收入(AR)仍大于平均成本(AC),此时的渔业仍有利可图。直到f继续增加到fQ(图5),AR等于AC,TR等于总成本(TC)时(即在点Q时),此时收支相抵,利润等于0,这时渔业就业为最多。而当此时才停止捕捞,渔业资源已出现衰退。但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传统鱼类,由于供给量的下降、需求量的上升,反而又会导致鱼价的上升,使生产者重新获得利润而选择继续捕捞,这样将进一步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直至资源的枯竭,这时就会出现“资源空心化”现象。
图5 渔业资源衰退的经济分析示意图[11]
正如上述的分析,一个传统的海洋捕捞业,难以在经济效益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进行平衡。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初期,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通常会选择就业最多的社会目标,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代价。长期采取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在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一直处于高投入而低产出的状态,在海洋渔业中“资源空心化”现象必然就会出现。
2.2 世界各洲渔业人均产量比较
根据FAO的有关研究结果[12],2010年亚洲捕捞和水产养殖的人均产量为2.0 t,而欧洲人均产量为24.8 t,仅为欧洲的1/12,同时也低于世界平均数(表1)。2010年亚洲人均捕捞产量1.5 t,而欧洲为24.8 t,仅为欧洲的1/15,低于世界平均数2.3 t(表2)。其他年份也是如此。根据表1和表2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亚洲多数国家是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代价,以获得最高就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使得有关国家的近海渔业资源出现严重衰退,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近海海洋渔业。
表1 2000—2012世界各洲渔业(捕捞+水产养殖)人均产量 [12]
表2 2000—2012世界各洲渔业(捕捞)人均产量 [12]
2.3 基于绿色发展模式的效益分析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已有研究表明[13](表3),以2005年全球海洋渔业捕捞为例,如果实行绿色发展,则每年可获得渔业租金(返还给渔业资源所有者的资金)450×108USD,全球渔业的捕捞量预计为每年9000×104t,浮动范围为8400~10000×104t,相应的产值每年将达1010×108USD(浮动范围为910~1210×108USD)。绿色经济的总捕捞成本预计为460×108USD,而目前的捕捞成本为900×108USD。假设资本投入(正常利润)、劳务成本(工资)与总成本的比例保持不变,正常利润与工资收入将分别达到40×108USD和178×108USD。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渔业的总增加值,或渔业对人类的经济贡献值预计为每年670×108USD(资源租金、劳务薪酬、正常利润之和)。这表明,与目前渔业对人类福利的贡献相比,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每年将増加500×108USD的收益[13]。因此,实行绿色发展不仅能为海洋渔业生产降低成本,而且可使渔业增加更多的产值和收益,且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表3 2005年绿色经济渔业与当前渔业的比较 [13] 单位:10亿美元
3 我国近海渔业实行绿色发展的建议
3.1 开展渔业资源账户核算,实现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渔业资源是渔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若只重视渔获产量,而忽视了资源基础,就会出现渔获产量虚幻增加、渔业资源基础持续削弱的“资源空心化”现象。而渔业资源的核算[9]就是对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资源资产的财富价值进行科学地计算,通常包括实物账户核算、价值账户核算[14]。由图6可知,资源环境价值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部分构成,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遗传价值和存在价值,其中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形式,包括人类发展中有可能利用的那部分资源环境的价值,比如濒危物种。渔业资源的价值也同样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传统的资源开发观念,导致了对于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疏忽,并未重视其在渔业资源资源化管理中的地位。因此在新时代中国近海海洋渔业绿色发展中,需要建立和完善渔业资源的价值核算体系和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体系,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例如,全国对虾资产性价值132.5×108元,非资产性价值为10.2×108元,合计142.7×108元[15];1980—2000年间渤海捕捞业年固碳量283~1008×104t,黄海捕捞业年固碳量361~2613×104t[16]。
图6 资源环境价值的构成[14]
3.2 制定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和政策,实现共享资源的产权转化
渔业资源具有共享性[17-18],共享资源必然存在囚徒困境或公地悲剧的现象,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和政策实现共享资源的转化。首先,可以采取类似征收庇古税和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先规定每一个生产者可以捕捞的最大限额,对过度捕捞的生产者进行收费,必须对超出限额的每单位的捕捞活动支付税收,税额等于负的外部性活动对其他生产者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19-20]。另外,政府向生产者出售捕捞许可证,捕捞许可证规定了允许的捕捞额度,在捕捞额度范围内,如果某个生产者捕捞产量减少,就可以将许可证允许范围内的剩下额度出售给其他生产者,这样可以激励生产者在达到政府规定的捕捞标准的同时,将生产者的捕捞产量降到最低,而通过交易许可证来获得经济利益。其次,把国家财产转化为国民、个体和集体[21-22],在可能情况下,确立所有权或使用权,这实际上是国家所有权的合理扩展过程,如日本实行的社团渔业权制度,激发其保护资源的积极性。最后,推动产权流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23]。在捕捞资源配额权利确定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允许和鼓励产权流转。
3.3 扩大资源的社会再生产, 建立渔业资源产业
资源的再生产包括了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渔业资源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是通过鱼类的自身繁殖和生长来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实现可持续利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指人类的养殖、增殖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养护、渔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活动,在人口不断增长、对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进行资源扩大再生产是重要的任务,是建立渔业资源产业的重要步骤。
3.4 其它方面的建议
对渔业资源来说,要控制近海水域捕捞,减少过度捕捞的同时还要加强栖息地与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海洋渔业产业来说,传统产业要升级改造,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节能减排的产业。只要实行综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实现我国近海渔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