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体位及改良体位对超声评估前盆腔相关参数的影响

2022-05-07孔凤贝张蒂荣姚春晓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盆底盆腔体位

孔凤贝 张蒂荣 石 宇 姚春晓

近年来,盆底超声技术发展迅速,已被广泛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筛查[1-2]。筛查的效能与医师检查前的宣教、检查手法及患者的配合息息相关,能否让患者高质量完成最大Valsalva 动作是评估盆底功能的关键。盆底超声检查的传统体位为平卧膀胱截石位,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该体位下无法配合医师顺利完成Valsalva 动作,导致评估效果不满意,此时检查医师会尝试采用改良体位,即模拟分娩体位,患者向后屈肘撑床,倾斜一定角度再行检查。但目前尚无研究分析这种改良体位与传统体位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的成功率及相关参数有无差异,其对临床评估病情有无影响等尚未可知。本研究拟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法进行分析,控制个体差异等因素后探讨体位对盆底超声所测前盆腔参数的影响,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就诊拟行盆底超声检查的女性患者100 例,年龄20~40 岁,平均(29.0±6.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检查前进行宣教,充分了解Valsalva动作要领。

二、仪器与方法

1.仪器:使用迈瑞Resona 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D 腔内容积探头,频率3~10 MHz;配备盆底半自动智能测量软件。

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进行交叉试验。A组患者先行传统体位盆底超声检查,要求进行3 次Valsalva 动作,每次动作至少持续6 s;休息60 min后,再行改良体位盆底超声检查,要求进行3次Valsalva动作,每次动作至少持续6 s。B组患者先行改良体位盆底超声检查,休息60 min后再行传统体位盆底超声检查,其余与A组相同。

3.检查方法:患者在排空膀胱后15 min,分别于传统体位和改良体位下行盆底超声检查。传统体位即平卧膀胱截石位,患者仰卧平躺于检查床上,双腿屈膝分开,脚跟尽量贴近臀部,充分暴露外阴。改良体位即上半身抬高一定角度的膀胱截石位,患者平躺屈肘向后撑床稳定身体,两腿屈膝分开,脚跟尽量贴近臀部,充分暴露外阴。将探头置于会阴部进行规范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和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观察尿道漏斗形成与否。

4.评价指标:①3 次Valsalva 动作至少有1 次顺利完成视为检查成功,3 次均未完成视为失败;②两种体位静息状态下的参数比较选取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3 个指标;③两种体位最大Valsalva 动作时的参数比较选取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尿道漏斗形成率4个指标。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交叉试验结束后剔除Valsalva 动作失败的数据,应用二阶段交叉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体位、试验顺序及受试者个体因素对前盆腔超声参数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种体位检查成功率比较

传统体位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的成功率为90%,改良体位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的成功率为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37)。

二、两种体位静息状态下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

改良体位与传统体位在静息状态下获得的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种体位静息状态下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s)

表1 两种体位静息状态下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s)

体位传统体位(100)改良体位(100)t值P值膀胱颈到参考线距离(mm)17.56±5.32 17.40±4.95 0.144 0.886膀胱后角(°)94.87±28.59 95.76±28.71 0.147 0.883尿道倾斜角(°)9.22±5.00 9.40±4.85-0.171 0.865

三、两种体位最大Valsalva 动作时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

改良体位最大Valsalva 动作时获得的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大于传统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和图1,2。改良体位在最大Valsalva 动作的尿道漏斗形成率大于传统体位(22.9%vs.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0,P=0.029)。

图1 传统体位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得膀胱颈移动度0.88 cm,膀胱后角133°,尿道旋转角18°

表2 两种体位最大Valsalva动作时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s)

表2 两种体位最大Valsalva动作时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s)

体位传统体位(90)改良体位(96)F值P值膀胱后角(°)121.54±24.30 128.56±30.28 22.056<0.001膀胱颈移动度(mm)25.35±7.75 28.31±7.91 68.465<0.001尿道旋转角(°)48.83±31.92 57.01±29.54 65.348<0.001

除尿道漏斗形成率因其为率的比较未行试验顺序检验,两种体位获得的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不受试验顺序影响;不同受试者、不同体位之间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试验两阶段体位最大Valsalva动作时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试验两阶段体位最大Valsalva动作时各前盆腔超声参数比较(±s)

组别A组(45)B组(48)膀胱后角(°)阶段Ⅰ115.31±26.50 133.19±28.28阶段Ⅱ121.31±31.62 124.13±25.91膀胱颈移动度(mm)阶段Ⅰ25.66±9.12 28.45±5.49阶段Ⅱ28.09±8.95 24.90±6.40尿道旋转角(°)阶段Ⅰ50.00±30.99 57.42±21.38阶段Ⅱ56.78±30.49 47.56±19.29

图2 同图1 患者,改良体位最大Valsalva 动作时测得膀胱颈移动度2.42 cm,膀胱后角141°,尿道旋转角43°

表4 二阶段交叉设计试验顺序及不同受试者间的差异

讨论

盆底超声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实时的检查手段,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筛查、诊断、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盆底超声不仅可清晰显示盆腔脏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还可在Valsalva 动作下实时观察前、中、后盆腔脏器的位置及角度变化,评估器官功能[3]。尤其在前盆腔脱垂及尿失禁患者中可直观、动态地观察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尿道漏斗形成等变化,能较直接地反映膀胱、尿道支持结构的功能状况[4-5]。但在临床实践中,有部分受检者在传统的平卧膀胱截石位下不能配合完成最大Valsalva 动作,导致盆腔功能评估失败或假阴性。临床实践中发现改良膀胱截石位能辅助患者更好地完成Valsalva 动作,但该体位与传统体位下获得的盆腔参数是否有差异,目前并无相关报道。改良膀胱截石位借鉴了分娩体位,便于患者用力,通过增大腹压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从而观察盆腔脏器的下移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体位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的成功率高于传统体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建国等[6]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半坐位较平卧位更符合排尿习惯,评估压力性尿失禁的准确性更高,同时该体位更接近患者排尿排便的姿势,理论上能更放松盆底肌,便于隐匿性尿失禁的检出。

本研究采用交叉试验的方法比较两种体位所测相关参数,不但减少了个体差异的影响,还可以检验结果有无受试验顺序的影响[7]。本研究预实验中发现30 min 的洗脱期不足以让受试者盆底肌力恢复。因此本研究在同一患者两次检查间设置了60 min 的洗脱期,交叉试验顺序检验显示A、B两组独立性强,说明受试验顺序影响小,60 min基本可排除前一次检查的剩余效应,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体位静息状态时获得的前盆腔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体位对盆腔脏器的初始位置影响不大;但在最大Valsalva动作时,改良体位获得的膀胱颈移程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尿道漏斗形成率均较传统体位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可能与改良体位便于患者出力,完成更大的Valsalva动作有关。由于目前大多学者认为盆底超声对于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的评估为定性评估,且无公认的临床金标准,其参数差异的临床意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体位对超声获得的前盆腔相关参数有一定影响,提示在临床应用中应关注体位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在报告中注明体位,以便临床做出合理的解释,也便于随访比较。

本研究的局限性:仅评估了体位对前盆腔相关超声参数的影响,对其他参数有无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良体位本质上仍为膀胱截石位,医师在操作难度上并无区别,但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到其虽然可以提高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的成功率,但由于患者屈肘后撑时间较长,比平卧体位更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是否可作为常规检查体位应用于临床有待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体位可影响超声获得的前盆腔相关参数,应用改良体位能提高获得最大Valsalva 动作的成功率,且获得的相关参数均大于传统体位,在临床中应注意合理应用。

猜你喜欢

盆底盆腔体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盆腔积液是盆腔炎吗?
手术体位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