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文化的味道与风气

2022-05-07仲富兰

东方企业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虹口菜馆西餐

仲富兰

据说,上海拥有7000多家咖啡店,超越东京、伦敦、纽约等城市,已成为“咖啡馆最多的都市”。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近代上海接受西式餐饮文化的速度很快,咖啡馆、西餐馆逐渐遍布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

沪上有论者翻检史料发现,有三家与咖啡、西餐搭界的标志性餐厅——“老德记”“一品香”与“虹口咖啡馆”是不能被忽略的。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上海故事”呢?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我国沿海大中城市和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因外交和商务需要,同欧美人打交道的中国官员和商人,成为第一批品尝西餐的华人。紧跟着,西餐进入北京宫廷,甚至清政府举行国宴时也会用一些西式菜肴招待外国使节。

1874年,有位署名为“云间逸士”的文人,在《申报》上发表竹枝词:“酪酱膻肉也加餐,器皿精工皆用盘。对客无须夸下箸,刀叉拈手主宾欢。”可以推断,上海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基本接受了西餐。

如今学人说到上海咖啡馆,可能更多地会提到“一品香”。它开设于1883年,应该是由上海人较早开设的西餐馆。

沪上老报人陈无我,曾任《太平洋报》和《民国日报》编辑。他在《老上海三十年見闻录》中说:“一品香,刀叉件件如霜亮;楼房透亮,杯盘透光,洋花洋果都新样。”吃完场,“咖啡一盏,灌入九回肠”。

不过,在“一品香”之前,还应注意地处虹口老大桥的生昌番菜馆。网络上,有人将生昌番菜馆称作“虹口咖啡馆”。

生昌番菜馆系由来沪的广东人创建发展起来。1873年12月17日,《申报》上刊登生昌番菜馆的广告:“请至虹口老大桥头便是,生昌番菜馆启。”要问“虹口老大桥头”具体在哪,应该是在今天四川北路与北苏州路交界的桥堍处。

之后,生昌番菜馆店主见喝咖啡的人渐多,便于1876年将小店改名“生昌架啡馆”,“架啡”即“咖啡”早期异名。1883年,这家番菜馆迁至人烟更为稠密的福州路,后改名“杏花楼”。

应当看到,无论是“虹口咖啡馆”,还是“一品香”,它们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在经由本土化积极调适后,一步步融入上海城市生活,悄然引领市民文化发展蜕变,不断丰富海派气质与文化。伴随中西交融与社会发展,沪上西餐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比如,凡楼房建造、器用陈设等皆为新式,分室设座、地毯铺垫、华灯高悬,一如异国情调。

从一系列演变可以清晰看出,海派文化内生着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包容性的宝贵特质。海派之“海”,是海纳百川,是融汇中西、为我所用,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是为开放;海派之“吸纳”,不是照搬照抄和重复模仿,而是创风气之先,洋溢求变活力,是为创造。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十里洋场”的被动开放时期,需要有选择、有区别地扬弃。

海派文化诞生于上海,但上海本土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共同体,单一就不成其海派。

总之,从咖啡馆、西餐馆落户上海,再由上海商人开设经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直至发展出海派西餐“老三样”,形成上海餐饮品牌特色,“上海味道”持久飘香,海派文化更加多样。

猜你喜欢

虹口菜馆西餐
酒后垂钓不幸溺亡 索赔无据驳回诉请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透视:脆甜胡萝卜
最萌感谢信
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推出明悦礼盒专柜
吃西餐
有些菜,换了名字你就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