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转变,让童话剧排演走向儿童本位
2022-05-07周瑜
周瑜
童话剧是指以适宜于儿童发展需要的童话故事为内容,以图画书为蓝本,以戏剧的情境化创设为呈现方式,融文学、科学、音乐、美术、表演、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活动。学前儿童的童话剧排演可以根据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等要素,以创造表演的游戏方式进行,通过关注儿童感受、倾听儿童声音、满足儿童需求、体现儿童情感的游戏化排演过程,让儿童成为童话剧排演的主体。
可在一台童话剧落幕后,我们听到了以下声音。
儿童甲:我再也不要演大树了,我好想演兔子,可老师说兔子要瘦瘦小小的。
儿童乙:我一直站在那里,脚都酸了,要是能像小老鼠那样跳舞就好了。
儿童丙:老师说我总是学不好这个动作,不让我演这个(角色)。
……
事实上,教育者不是听不到儿童的声音,而是难以对儿童的声音进行反思或做出反馈。传统排演方式下,教师往往为追求成人的视觉效果和排演的速度,习惯于从选择素材、分配角色、教给台词,再到传授动作,思考好每一细节,为儿童全程排演。然而,童话剧是儿童的童话剧,需要儿童欣赏,儿童更需要成人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感受。童话剧应该体现儿童的理解、趣味、情感与希望,让儿童从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学习,让儿童演儿童,让儿童自己演,真正展现童话剧的意义。教师应基于现阶段儿童的实际需求,转变观念和方式,把儿童放在童话剧排演的核心地位,从而打造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童话剧。
一、转变剧情内容的既定模式,接纳儿童的故事逻辑
剧情是童话剧的主要命脉,儿童对童话剧剧情有一种源自天性的亲善性与融合力。剧情要和儿童的天性与年龄特征相吻合,充分融合儿童对故事的理解,体现儿童内心世界特有的情感,让剧情展现儿童情趣。在童话剧排演过程中,教育者应转变完全按照既定剧情进行排演的模式,有效运用儿童的创意和思路,将儿童对故事的独特理解融入剧情,为儿童在童话剧演绎中找到共鸣。
如在童话剧《十二生肖传说》的编剧阶段,儿童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故事背景渊源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形成了三种故事剧情:其一,“传说型”劇情。跑步比赛中,小老鼠在牛背上给牛哥哥唱歌,到了终点,小老鼠从牛背上跳下来,先冲过终点线,成了第一名。其他动物争先恐后地跑到终点,前十二名的动物被选为十二生肖;其二,“以勤补拙型”剧情。十二种动物报名参加跑步比赛。小老鼠天天早起练习跑步,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小猪虽然爱睡懒觉、体型笨重,但也通过坚持入选十二生肖;其三,“善恶分明型”剧情。狮子是森林里的坏家伙,它自己不干活,总是抢小动物们辛苦劳动的果实,其他动物天天劳动,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狮子也报名参加了跑步比赛,而它好吃懒做,越长越胖,最终在跑步比赛中跑了最后一名,没能入选十二生肖。
可见,儿童对剧情有自己的设想。这些设想体现出儿童的天性和他们对故事的独特理解,这些富有童趣的想法正是让童话剧鲜活起来的重要元素。且真正来自儿童设想的剧情有别于成人模拟儿童特性的剧情,避免了故作幼稚和矫揉造作。当儿童眉飞色舞地沉浸在自编的故事里,听起来滑稽,但这每一个故事只要稍加润色,就足以构成一个优秀的童话剧题材。若将儿童在此方面的兴趣不断延续,拓宽他们学习和表现的思路,童话剧将在儿童的创意中形成一派新气象。
二、转变教师安排角色的做法,尊重儿童的选角意愿
角色选择和演绎是童话剧排演过程中最能吸引儿童的环节。尊重儿童,让儿童基于兴趣自愿选择角色,体验多种角色,使自己的真实意愿得到尽情释放和满足,这是童话剧排演过程中吸引和成全儿童的重要举措。传统排练方式中所谓“谁更适合演什么角色”说法的客观性有待考证,在儿童的童话世界里,没有谁更适合演哪一个角色,只有自己是否想演。
如在童话剧《十二生肖传说》排演的选角色阶段,出现了这样一个插曲:当班里的女孩们争相出演天庭跳舞的仙女时,温柔秀气的青青却来到老师身边,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不想演仙女,我想演一只猫。”老师表示疑问:“猫?选猫的可全是男孩。仙女多美,可以翩翩起舞。”“当仙女多没意思,我就是想演一只猫。”“你是想做猫老大吗?可猫老大已经由宸宸演了。”“做只小猫,我也愿意。”“你确定吗?”“确定。”青青的眼神没有一丝犹豫。
儿童天生是导演、演员、剧作家的集合体,童话剧承载着儿童真善美的内心世界。在选角色方面,成人的一贯做法是按照既定剧情,谁适合谁演。可在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既定的主角,谁都可以是主角,谁都可以是英雄和坏蛋,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当一个所谓的配角也无所谓……案例中的青青就这样兴致盎然地出演了一只穿黑白花纹衣的猫咪。其他儿童也兴致勃勃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有些角色是原剧所有,有些角色是全新设想,排演过程中,他们激动愉悦的神情深深触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儿童,单纯的天性里有成人不可触及的宽广境界,而这正是形成童话剧精彩看点所需的关键创造源泉。
三、转变一味排练的枯燥过程,让儿童发现与探索问题
(一)区域游戏中的自主排演和问题推进
一般在打造一台优秀的童话剧过程中免不了反复排练。在儿童心中,随处都是展现自己的舞台,日常接地气的舞台并不比光鲜的剧院舞台逊色。若将反复排练的枯燥过程巧妙融入区域,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基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趣味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能使演员的动作变得丰富而充满活力,而且保护了儿童本色出演的天性。
童话剧《十二生肖传说》排演过程中,在表演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十二个儿童在木偶表演区手戴生肖手指玩偶齐齐上阵,从一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混乱场面,到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台词,再到经过讨论确定角色的出场顺序,后期又要求老师帮助他们配了一些轻音乐,达到更生动的效果。合作排演过程中,儿童自发就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展开讨论,并通过自己的方式作出决定(表1,见下页)。
游戏过程中,儿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冲突、有协商、有合作。区域中相应的道具制作、色系搭配游戏和辅助木偶,都使儿童感受到童话剧所需的诸多因素。儿童深切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小组行动的力量,真切体会到童话剧生动趣味的过程,也感同身受地了解一台成熟的童话剧所需的诸多人力和物力资源。如此亲力亲为、融入情感、付出心血的过程,为儿童日后在舞台上的倾情演绎和积极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从区域游戏到舞台童话剧的自主探讨
舞台点亮了儿童的艺术梦想,当儿童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不满足于小区域的表演时,他们就会自然往舞台童话剧的范畴进行探索,这是一种从游戏到表演作品的自然进阶过程,也是儿童基于兴趣而萌生的表演意愿,是儿童内在艺术素养培养的良好契机。
欣赏完童话剧表演的经典作品后,儿童纷纷讨论:要到大舞台上表演童话剧,需要将演员说的话事先进行录音,将整个故事配上各种音效,演员要穿上适合的表演服,配上适合的道具,舞台上还要有各种灯光和LED背景(见表2)。
深入童话剧排演过程中,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参与录制,准备服饰道具,讨论灯光及音效。如此,舞台童话剧的形成过程与幼儿的体验紧密结合,使幼儿在参与童话剧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自己的小主人地位。在童心洋溢的童话剧自然打造过程中,总能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气势和美感。
四、转变舞台演出的名利观,关注儿童深层体验
每一個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舞台表演梦。现阶段,有些儿童的舞台表演已成为成人借以追名逐利的途径,这容易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让童话剧在舞台上绽放色彩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单纯以获奖或宣传为目的的功利行为。
童话剧《十二生肖传说》在当地影剧院舞台上演时,每位儿童热情洋溢,观众能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满满的愉悦和自信。每一个儿童在舞台上只参演一个角色,但他们对每一个喜欢的角色都有过体验和感悟。演出结束后,儿童余兴未尽,在活动室里、走廊上,甚至在家里,他们一遍遍演着,这次演小老鼠的角色,下次又选了小兔子的角色,今天演的是天神,下次又去演大水牛,甚至一下子演好几个角色,乐此不疲。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经常将整个剧目从头到尾独自演绎,连旁白和音效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十二生肖传说》是一个儿童自选角色,自编台词,甚至自主参与剧情设计的、真正属于儿童的童话剧。儿童日常游戏中的表演作品都是舞台表演作品的前期积淀和经验基础。当儿童感受在影剧院大舞台表演的辉煌时刻后,他们对区域里的表演会有新的看法,甚至产生新的创意。从初步设想到经历游戏,再到舞台表演的过程一般历时数月。期间,儿童在逐渐长大,童话剧也在儿童的体验中不断完善。
舞台很大,世界更宽广。舞台体验为儿童探究多姿多彩的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生活就是舞台,游戏就是体验。每个儿童都能体验到出演各角色的机会,每个儿童都有为童话剧作出修改的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是童话剧的主人。愿每一位儿童,都能在发自内心的体验中找到自己、成为自己,走向通向世界的宽广大道。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研究课题“活创·乐玩·趣评:基于童性的儿童木偶戏实践研究”(编号:2019sc176)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