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与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辨析①
2022-05-06郭丽君周建力
郭丽君,周建力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提出,职业教育改革拉开大幕,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政府的支持、市场的关注,还是人民群众的态度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到了社会“聚光灯”下,这些要素使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出现,职业教育的内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内部环境变化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内部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的关系。而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影响同样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教育关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国家开始引导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范畴内开始与高等普通教育差异化发展。
在职教改革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新的成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而言,在内部会出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重叠的问题;在外部又会出现与高等普通教育系统的生态位重叠情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面临着双重困境。有学者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其本体进行了探究,指出生态位视角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因面临着生态位的“态势”不足、课程生态位的重叠以及专业群生态位的窄化而陷入实践“失衡”的逻辑困顿。[1]有学者探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间的区别与联系,尝试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据统计,2019—2021 年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 来源期刊论文有91 篇,涉及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及评价、国际比较等方方面面。[3]然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乃至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发生与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现有研究更多强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4]、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价值[5],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缺少更多的理论关照。事实上,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共享“职业教育”这一符号,因而系统思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基于此,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探究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生态位变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位变化,对理顺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这又将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困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现状及其分析
根据生态位理论,生态位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正常、生态位分离。[6](见图1)
图1 生态系统不同状态下生态位关系
生态主体生态位所占有的空间与资源,可以用生态位宽度表示。[7]任何生态系统生态位的形成都是生态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8]综上,从生态位关系、内部生态位宽度、外部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能够系统地了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的情况。
(一)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重叠现状及其分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后,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高等普通教育系统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出现分离,而职业本科与职业专科以及应用型本科生态主体间的生态位产生严重重叠。
1.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高等普通教育系统的生态位重叠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高等普通教育系统的生态位高度重叠[9],见图2中实然状态。
图2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系统间生态位关系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高等普通教育系统本应是各有特点、各具特色、生态位关系正常的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但在实际运行中,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由于定位偏差[10],社会观念差异等原因[11],为了获得更好的政府与市场资源投入,往往会出现向着高等普通教育系统靠近的“学术漂移”现象,进而导致教育系统间的生态位高度重叠。[12]具体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一直盲目追赶普通高等教育,呈现出“学术化”与“普通化”的倾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上模仿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评价体系缺失,很难坚持自身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13],呈现出办学特色趋同的倾向。这种规模性的变化,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上,则体现为生态位的被动调整,原本相对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关系由于外界的人为因素而重组,性质趋同、类似,导致高等教育系统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系统生态位高度重叠。
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出现,尽管整体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生态位重叠现象仍然严重,但伴随着自上而下的纵向职业教育生态链逐渐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与高等普通教育生态位开始逐步分离,回归至职业教育系统之中,推动着不同类型教育系统间的生态位关系向着图2中的应然状态发展。
2.职业专科、本科以及应用型本科的生态位出现严重重叠
从现有的政策以及相关研究来看,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本科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层次在职业专科之上。[14]但比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前后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变化发现,从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到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职业专科的生态位从之前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变为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同的层次,形成了二者共分天下的局面(见图3,图中虚线表示该路径受到条件限制)。此种情况下,接受中等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通过高考制度(职教高考、普通高考)进入职业本科院校学习,从而跳过高等专科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位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面积覆盖,二者生态位高度重叠。同时,就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而言,两者之间生态位重叠的程度更加严重。许多研究都指出,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明确区分[15]或完全融合[16]是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亟待做出的选择。
图3 职业本科出现前后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宽度现状及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过窄的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外部教育系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过窄问题;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成分教育生态位过窄问题。
1.传统社会观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生态位过窄
大多数时间里,职业教育都是社会的第二选择。[17“]学而优则仕”构建了我们关于教育的社会观念,不能出仕的职业教育只能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是无奈选择而非明智之举。在传统社会观念影响下,尽管大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但整个社会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无法良性发展,任何家长在面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选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普通教育。学生只有在无法接受普通教育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选择职业教育。这种选择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优秀学生都将进入普通教育系统,而职业教育系统的教育对象,则大多数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因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出现教育成果方面的差异也实属应然,而这一选择过程的实践将会继续再生产我们关于教育的社会观念,进而,职业教育的价值被愈发忽视,普通教育被愈发重视,更多的现实资金与物资进入普通教育系统,扩展其生态位,而职业教育得到的相对较少,导致其生态位过窄。社会观念影响了学生的教育选择,进一步又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系统成果产出的不足。这种情况在投入与产出的衡量之中造成职业教育系统所获投入不足的局面,又强化了忽视职业教育价值和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各教育主体生态位过窄
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进一步发展,已经涵盖了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生态位中相对弱势,整体生态位宽度不足;另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出现将原本属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系统的生态位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另一部分留给原有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生态位窄化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宽度的先天不足难以避免。这一变化有两重直接影响:其一,对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来说,这一变化将导致其生态位与宽度大幅度缩减,原本的专升本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补充手段,而现在将成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换言之,大专这一教育主体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从过去的终端变成了现在的中间阶段,职业本科与职业专科生态位的高度重叠将导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所拥有的资源与关注大幅度减少;其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来说,占据了过去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生态位的主要部分,也因此继承了社会对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一贯偏见,这也意味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普通本科院校不曾遇见的困难。
(三)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环境现状及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的生态位位置与宽度都是其自身与其所处外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对于其外在生态环境而言,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子是构成外在环境的主要要素,亦是影响生态主体生态位发展的关键性环境因子。这些因子通过影响整个系统生态链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来实现对生态主体生态位的影响。
1.政治环境现状及其分析
政治环境因子分析,主要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相关政策与制度支持的情况分析。从当前政策导向、制度设计与机制运行三个方面来说,随着职教改革大幕拉开,政府给予了高职系统大力的政策支持,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支持仍然会持续,甚至常态化运行。从政策导向上来看,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在政府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制度设计方面,有研究指出,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存在着政府职能分散化、政府部门政策执行涣散化以及政府治理职业教育过程碎片化等问题[18];在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运行机制方面,则存在着工资制度脱离实际、唯学历的教师招聘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存在不足等问题。[19]整体上说,政治环境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但在具体行动规划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经济环境现状及其分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环境的因子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资金与资源支持情况;二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资金与资源支持情况。基于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政府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资金与资源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在教育类型的横向比较中,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相比,政府投入资金与资源的差距仍十分明显。[20]在现有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体系中,政府资金投入占较大比重,而长期以来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偏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局限。因此,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发挥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构建合作机制,为学校资金资源的增加拓宽渠道,这些构成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发展的资金资源支持。但事与愿违,在现实情况中,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制度设计不健全的制约,并非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能获得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甚至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其所获得的社会资金对自身院校发展近乎杯水车薪。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职业院校日常运行、战略发展等各个方面,阻碍其生态位的扩展。
3.文化环境现状及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文化环境因子分析有两重含义: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氛围与观念;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深刻影响了社会观念,当一种教育能够搭建入仕的通道,那么这一教育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这也是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短暂辉煌的原因之一。[21]而与入仕一直有着紧密联系的高等普通教育则一直被社会认可,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特色文化,[22]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但不幸的是,由于受到“重普轻职”的社会风气和追求升学的教育导向双重影响,现有的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追求从专科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则追求向着学术型普通型本科“学术漂移”。高等职业院校各自有其追求,但却忘记了自己本身的职业教育特色,从根源上导致了高等职业院校生态位的重叠与过窄。
三、突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优化的策略
教育生态位的发展受外部教育生态环境、生态位关系和生态位宽度的多重影响。对于教育生态主体,一方面应该不断调整其教育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重叠,扩展生态位宽度,进而增强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承载力来改善教育生态主体外部生态环境,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的发展与优化。
(一)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分离策略
如前文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之所以会高度重叠,是因为受到不同教育生态主体间相似的办学方式影响。换言之,教育生态主体发展的办学定位高度相似,导致了不同主体间的生态位高度重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分离要通过“多样化”和“特色化”两条路径来实现。
1.教育生态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可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生态链中的位置以及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比较位置,从而实现生态位的分离。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专科院校以及职业本科院校都可以通过更加综合与多元的办学方式与发展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多样性发展,如开展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企业办学等。同时,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强化学校的整体实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资源。由于办学实力较强的职业专科院校与职业本科院校有着更好的办学基础,能够更好的推动自身向着综合与多元的方向发展,因而这一路径对于这些院校更有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区域乃至国内的产业需求是其根本,如果不考虑到这一基础,那么后续的多样化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根之木。
2.教育生态主体的特色化发展
与多样化相反,特色化并不强调改变自身在整个教育生态链中的位置,而是立足于自身基础与现实需求,找到二者契合之处,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特色生态位,通过特色发展的形式,在这一特色生态位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强化自身特色,从而实现教育生态主体的特色化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职业专科院校与职业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与专业群,构建与产业密切对接的特色专业来实现与教育生态链其他生态主体生态位的分离,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特色专业,打造契合自身基础、对接产业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推动自身生态位发展。通过选择“产业型院校”等特色化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以当地或国内产业为依托,围绕产业人才与科研需求,针对产业内人才工作特点,为其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将使高职院校定位更加精确、特色更加突出,提升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扩展策略
现实世界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仅仅通过生态位分离策略难以应对自身发展资源与空间不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还需要通过生态位扩展来维持系统运行并推动系统不断发展。基于社会投入与产出契合的经济学观念,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需要提高自身成果产出能力,才能提高与社会投入的契合度,进而实现社会投入资源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成果产出的平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高等教育系统最重要的成果产出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获得持续的社会资源支持,其生态位扩展策略应主要从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着手。
1.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的差异是区分不同类型教育生态主体的重要标准,明确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职业专科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差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起点。匡瑛在论述职业本科的本质这一问题时,曾经比较普通本科、应用本科和职业本科的差异与联系,她提出职业本科以岗位与技能作为人才培养逻辑起点的特点与其他本科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23]这一角度同样可以用于分析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的定位差异。尽管从结果上看,三者所培养的学生都偏向于技能与应用类型,而不同于普通本科以学科为导向的培养方式,但从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出发,三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应用型本科作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在于立足于理论知识,关注于行业;[24]而职业本科的逻辑起点尽管众说纷纭,但大家普遍同意其立足于岗位与职业[25],以就业为指向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26],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论学习,与应用型本科相比,一个是理论在前,一个是理论在后;而对于职业专科,无论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影响还是现实所处的境遇,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都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知识从来不是其关注要点。因此,对于上述三者,做好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一方面意味着按照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院校各司其职,更好地推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推动技能社会时代我国经济高水平发展。
2.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主体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拥有职业教育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了生态主体的应有之举。首先,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岗位与职业为培养的逻辑起点,基于职业与岗位的典型任务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协调利益分配关系,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作为天生的利益导向组织,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产教融合这一合作关系才能持续运作。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师资队伍建设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双师型”师资的需求较高,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是高职院校较为严重的问题。德国等职业教育系统较为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7],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是核心要素之一[28]。国家注意到这一问题,出台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但政策真正落地还需要学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来实现“:威逼”——完善教师实操能力的考察制度,“利诱”——体现“双师型”教师在薪资与晋升上的优势,双管齐下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环境承载力
生态学理论认为,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资源与承载力的限制,这种限制条件就是生态的承载力。[29]高等职业教育环境承载力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能为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提供的资源与政策支持,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要素。当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发展与外部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时,外部生态环境能促进其发展;但当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发展超过外部生态环境承载力时,环境将会限制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的发展。[30]因而,环境承载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发展至关重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必须考虑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环境承载力。
1.提高政治环境承载力
如前文所述,政治环境包括政策导向、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高等职业教育政治环境承载力的提升需要从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机制运行的角度出发。在完善制度设计和加强制度保障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院校分类制度,从而让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不同的“赛道”上竞争,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提高政治环境承载力,让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主体合理定位,进而实现生态位分离。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制度体系,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主体的现实情况,在实际运行中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同时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按照国家宏观指导、地方政府统筹、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强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与企业的激励效应,实现政策上鼓励,经济上给力的良好局面,服务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2.提高经济环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承载力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拥有良好的经济支持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才能真正发展。在政府给予足够政策支持的同时,还要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拨款标准,给予人员编制方面的优惠,同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拨款制度,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资金投入。在政府资金投入充足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发展就取决于不同生态主体自身的办学实力与经济实力,取决于不同生态主体对环境中经济的吸引能力。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产教融合,而提升其经济环境承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以及职业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31],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主体生态位发展的关键选择。要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需要在动力机制、支持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从特色引领、绩效激励等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从校企协作、岗位专业对接、教学与实践相关等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支撑机制,从组织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产教融合模式的保障机制。通过动力机制、支持机制、保障机制等体系的构建,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32],确保产教融合双方都能从这一合作过程中获得收益,从而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环境承载力。
3.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普轻职”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而对其进行改造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调整社会的价值体系,认识到职业无贵贱,都是为社会发展而服务;其次,转换过去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趋势,理论与应用并重,在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调整理论与应用的比例;再次,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果评估机制,转变结果性评价逻辑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进步情况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表现,重构评估教学成效的逻辑,从而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高职院校的本身文化而言,认清自身优势劣势以及在教育系统生态链上的定位,发挥优势、避开劣势是其必须采取的对策。高职学校只有认识到自身优势并非学历与升学,而是对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社会产业人才需求的把握,并立足于这一关键点,弘扬自身职业教育特色文化[33],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高职院校的“普通化”与“升格化”发展,推动其生态位合理分布,拓展其生态位宽度。也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各生态主体才能根据自身定位来发挥自身特色,真正提高自身的文化环境承载力。
四、结语
从教育生态位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外部生态位关系、生态位宽度以及外部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生态位重叠影响生态位宽度;社会观念影响生源质量进而影响生态位宽度;政治因子与经济因子中的政府投入作为政府态度的反映具有趋同性;经济因子中的社会投入与文化因子同出一源,都是社会态度的反映。基于上述分析,考虑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的联系,要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系统进行优化,不仅需要针对现有问题给出应对策略,更需要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系统性思维,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优化,科学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34],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健康发展。
本研究选择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影响这一值得学者重视的问题,尝试从教育生态位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变化进行分析。需要坦言,本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较大进步空间,还需要更多学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与探索,将对我们理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设立,而应将其放入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中进行分析,而这也将拓宽学者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