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及农作物种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2-05-06杨平

种子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地建设玉米种子持续发展

杨平

摘    要:在近年发展的过程中,临泽县存在制种基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机械化作业率低、社会化服务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和探索在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中如何实现基地作优、企业培强、机制创优,促进基地建设良性建设,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玉米种子;基地建设;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4-012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临泽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境内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是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南邻祁连山脉,构建了自然的疫病隔离区,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5年被批复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可以说在种子生产方面,承担着“国家队”的作用。

临泽县是甘肃河西走廊中部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属典型的灌耕农业区,县域总面积2 729 km2,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临泽县始终把玉米制种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作为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强县转型的支柱产业,用足用好国家奖励政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玉米制种基地生产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企业加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行业监管和种子质量保障能力,全县年均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到16.67 hm2以上,年产种子1.5亿kg左右,全县杂交玉米产种量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产量的10%以上,种子质量全部优于国家强制标准。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当地政府的持续努力,临泽县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26个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县,2015年被认定为“超大规模制种大县”予以财政奖励扶持发展,其在全国玉米种子生产中“国家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 现状及优势

临泽县自1982年开始玉米杂交种繁育,之后种子生产面积逐年增加。自1995年以来,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迅速,制种面积由1995年的666.67 hm2发展到目前的2万hm2,占到甘肃省10.67 hm2的19%、全国20万hm2的10%以上;产值由1995年的900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3亿元,制种收入由900元/667 m2提高到目前的3 300元/667 m2。全县玉米制种面积1.674万hm2,占农播面积2.5万hm2的70%,涉及全县7个镇60个村,占到全县71个村的85%。2021年全县准入玉米制种企业34家,其中县内企业19家,县外企业15家,产值突破8亿元。

目前,临泽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自玉米制种、60%的农民从事玉米制种,玉米制种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县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占农民收入比重最大、效益最为显著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首先,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条件优越。临泽县位于北纬38°优质农产品生产黄金线,海拔1 300~3 500 m,适宜早、中、晚熟各梯队玉米种子生产。境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无极端性灾害性天气影响、制种基地机井灌溉和渠系灌溉相互补充,灌溉条件十分便利。临泽县特有的环境特征为种子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繁育的种子病虫害轻、产量高、耐储存、发芽率高,是国内乃至世界最佳的种子繁育地带,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

其次,发展基础和社会化服务机制较好。先后引进中种国际、三北种业、甘肃丰大等全国知名种子企业19家,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13座,配套玉米种子成套加工生产线22条,年加工种子能力达25万t以上,种子生产加工和检测检验体系相对完善,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比较优势。临泽县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3个,民间科技服务组织2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9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为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和提升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1]。

再次,制种玉米管理水平较高。临泽县通过多年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制种技术过硬的种子生产专业队伍和农民制种技术能手,临泽县95%的村社、60%的农户、60%的耕地已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关系更加紧密。特别是种子产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法律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特别是与宁夏、新疆等制种基地相比,农民精耕细作、合作共赢、质量第一的传统优势凸显。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临泽县着力探索实行“一预警、二包责、三承诺”的玉米制种基地监管制度,大力消除基地监管隐患。全面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持续保持对涉种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从2015年以来,临泽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涉种违法案件成案率明显下降,个别年份近乎为零发案,涉种违法行为基本禁绝,种业监管“首善之区”基本在临泽建成。

最后,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抢抓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农田林网配套工程,先期依托种子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全力推进现代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由企业自主经营、可控可管的玉米制种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四化”基地800 hm2,促使基地农民变“职工”,村干部变种子基地的“车间主任”,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流转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达到7 000元以上,为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积累了一定经验[2]。在此基础上,临泽县通过实施国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肅)建设项目,选择地势相对平坦、面积相对集中、群众接受程度较好的基地,通过集中开展土地平整、灌溉渠系配套、物联网信息设备进田、基地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国家玉米制种基地5 666.67 hm2,全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3]。

2 措施及成效

县企共建稳基地,做大玉米制种产业规模。以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玉米制种示范基地为目标,抢抓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机遇,优化玉米种子生产区域布局,采取政府引导、效益对比、市场推动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制种企业与制种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制种基地向“经济实力强、市场开拓强、技术研发强”的“三强”优势制种企业集中,实现优势基地与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临泽县建成高产稳产玉米制种基地2万hm2。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万hm2,其中“五化”制种基地7 333.33 hm2。

政策推动强龙头,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把培育优势种子企业作为促进玉米制种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引进种子企业和落实制种基地时,注重“四个优先”。在企业引进时采取优先申报种子加工建设项目,优先提供公司建设用地,优先配套加工生产基础设施,优先办理证照手续,吸引企业落户投资[4];在企业落实制种基地时,采取优先向“三强”企业倾斜,优先向在临泽建有加工生产线的企业倾斜,优先向有良好社会信誉、制种款兑付及时、群众满意程度高的企业倾斜,优先向社会责任感强、支持地方发展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倾斜。先后引进中种国际、三北种业、丰大种业等19家知名种子企业落户临泽,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13座,玉米种子加工生产线22条,年加工种子能力达到25万t以上。

健全制度重监管,不断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把营造良好的玉米制种发展环境作为壮大农作物种子产业的有力抓手,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严把市场准入关、合同签订关、质量控制关和利益分配关,促进基地建设、收费管理、质量监管、合同签订等工作科学规范,确保了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公正有序、种子基地健康发展。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全面落实玉米制种基地县、镇两级准入和企业、农户双向选择,坚持企业评星定级和基地等级评估制度,把评定结果作为企业准入、基地选择分配的重要依据,推动企业与基地良性发展。成立县种子产业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和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联合农业、公安、市场监管、纪委监委、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深入开展涉种违法行为打击专项行动和市场秩序整治工作,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种子等涉种违法行为,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对一些范围广、危害重、情节严重的种子案件,依法进行处理,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种业市场秩序。

完善机制优服务,有效保障基地种子质量。积极与科研院所、种子产业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攻关计划,大力引进和开发种质资源,为产业开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5]。

建立健全种子标准生产化体系、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依托西北地区首家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DNA数据库实时互联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着力开展种子分子检测和转基因检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指标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服务。

按照“政府引导、主体参与、资源互补、便民高效”的原则,扶持建立全县统一的耕、种、管、收全过程、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搭建“土地银行”平台,通过“零存整贷”的方式,大力开展土地流转,集中配套种子生产大型农机具,开展制种基地托管或半托管社会化服务,着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2021年,在倪家营镇汪家墩村和鸭暖镇张湾村先行先试,探索开展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建成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点两个,面积666.67 hm2,示范带动临泽县建设高标准种子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4 000 hm2。

3 短板及弱项

在推动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制种基地建设水平仍需提升。通过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建成水肥一体化的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仅有5 713.33 hm2,大部分基地仍存在土地“碎片化”问题,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生产。

二是由于基地和企业没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落实基地时还存在撬抢基地、哄抬价格、恶性竞争的问题,现在县内的31家种子企业中产加销一体化企业仅有4家、育繁育推一体化企业仅有1家,大部分为代繁代制企业,企业弱、小、散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临泽县玉米产业的发展。

三是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率低,生产成本持续抬升。虽然在相对集中连片的基地上先行先试,进行了全程机械化的探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但在机械去雄和机收环节尚未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在玉米制种去雄、收获等环节大部分工作量仍然由人工完成,由于劳动力用工及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给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阻力。

四是多年连作导致耕地质量有所下降。废旧农膜、农药、化肥残留逐年積累,耕地未得到有效轮作休耕,土地病害程度逐年加重,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五是制种社会化服务亟须加快推进。随着基地劳动力老龄化和城镇化推进,加之制种技术的专业性强、质量要求高,依托社会化托管开展耕、种、收、加工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六是种子产业给当地政府财政的产值和税收贡献率低,销售环节产生的大部分产值和税收流失。

4 对策及建议

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一户(村社)一块田”改革,通过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合作和农发行融资支持,将认定的2万hm2玉米制种基地全部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实施土地平整,配套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建成符合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的优势制种基地,以优质基地吸引优势种子企业总部落户临泽县。实施地力培肥及土壤养护、连作障碍修复等项目,科学运用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等方式,不断增强基地土壤肥力,提高种子质量和单产效益。充分运用长期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鼓励制种企业与农户建立良性合作机制,整县建设长期稳定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重扶持,优服务,着力加大龙头企业培育。通过兼并重组、严格监管、市场淘汰等方式,利用3~5年将临泽县31家种子企业整合为10~15家研发能力强、自主品牌优、机械化程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综合应用“优先倾斜”行政引导调控措施,在土地流转、高标准基地建设、生产线配套、大型农机具购置、仓储物流设施配套等方面优先向总部设在甘肃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倾斜。

全力扶持企业与基地形成强强联合、共建共享合作建设关系,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为企业提供种子检验等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玉米种子研发、生产、加工、推广、销售全链条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在基地长期开展大规模科技、设施、设备等要素投入,加快推进种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集约经营水平。

强监管、严执法,营造良好的种业发展环境。落实严格规模授信、严格企业准入、严格基地落实、严格合同签订、严格种款兑付、严格执法打击和责任追究的“六严格”措施,建立种子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监管执法机制,监管重心向基层一线下沉,执法权限向基层乡镇下移,落实县镇两级准入和企业与农户双向选择,着力营造良好的玉米制种发展环境。持续保持对涉种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贯彻落实种子法律法规,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始终做到重心不移、力度不减,确保基地监管不留死角。

参考文献:

[1]张宏军,王弘,赵彦峰.对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现状及建设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4,32(10):19-20.

[2]马明清.张掖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思考[J].中国种业,2014(7):21-23.

[3]本刊编辑部.2013年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实施方案[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8):29-30.

[4]刘体靖,段修安.云南省保山市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现状及建议[J].种子世界,2011(10):11.

[5]黄乃崇.对广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5(3):1-4.

猜你喜欢

基地建设玉米种子持续发展
玉米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贮藏中玉米种子活力与寿命的问题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低浓度克·酮·福美双利于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