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蜡树(中国蜡)扦插育苗技术

2022-05-06郝迎东张希画

种子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林业

郝迎东 张希画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种植了部分白蜡树,但是由于种植过程中对该树种的特征并未进行科学、全面的研究,导致种植过程中出现较多的现实性问题。文章根据白蜡树种植推广经验,以白蜡树扦插育苗技术作为突破口,深度分析白蜡树种植过程中所需用的育苗技术,以改善白蜡树的种植质量,推动我国林业的多元化创新改革发展。

关键词:白蜡树;扦插育苗技术;林业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4-011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723.1       文献标志码:B

白蜡树在我国林业种植史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位置,具有较强的观赏、生态以及经济作用。根据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土壤环境的影响,为充分发挥白蜡树的园林绿化和生态价值,应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规划,有效改善我国林业发展的运行质量,推动林业创新改革的战略目标实践,在白蜡树种植过程中提高现有的扦插育苗技术,优化白蜡树的培育技术。

1 白蜡树种植现状

白蜡是木犀科白蜡属植物的统称,在我国已有近3 000年的种植史,因在树上放养白蜡虫而取名为白蜡树,又因白蜡树原产地在中国,故别名中国蜡。该树种在黄河沿岸立地条件下枝条生长呈微黄色,同时为区别引进的欧洲白蜡,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又称其为黄河蜡。白蜡树属于大型乔木,环境变化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易丛生,一般高达约20 m,是难得的本土长寿树种,被称为本土植物中的“长寿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白蜡树树干通直挺拔、树形优美、冠体圆硕;白蜡树枝叶繁茂,春叶鲜绿、秋叶橙黄,是优良的行道树和遮阳树,在我国城市绿化创新改革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核心位置,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白蜡树喜湿耐旱,对盐碱贫瘠土地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生命力顽强且种植区域广泛[1];具有良好的强抗逆性,极少发生病虫害,避免了风折木的现象,林相优良;自然整枝能力强,林分个体差异小,宜成林,林区环境舒适优雅;植物生长量巨大,郁闭度高,林下植被分布极少,几乎无可燃物累积,是天然的生物防火隔离带树种;遗传品质优良,生态价值极高,是生态林营造的优良树种。但是近年来,由于白蜡树不具备用材林优势,逐渐减少种植,成片白蜡树林在全国存量面积极少。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现存20世纪80年代人工种植的白蜡树4 hm2,约1 200株,经过30余年的抚育管护,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林相优良,延续了喜湿耐旱、抗逆性强等良好的遗传品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这片中国蜡林确立为母树林,作为保护区林业科研苗木试验基地。

2014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开展了白蜡树保护繁育试验,采用取枝截穗无性繁育的方式,扦插白蜡树试验育苗约1.47 hm2,经科学培育,精心管护,出苗率在80%以上,培育苗木6万余株。2015年实施了《三年增绿工程》,完成了约80 hm2白蜡树标准林地的种植工作;同年8月9日约80 hm2白蜡树林地通过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2021年8月实施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中国蜡抚育保护及周边生态修复工程》,为国家领导人视察黄河入海口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2021年9月3日白蜡树的培育种植被纳入《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二期)》,营造面积13.33 hm2,培育白蜡树苗20万株。2021年10月8日,白蜡树的培育种植再次被纳入《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二期)》,营造面积26.6 hm2。截至2021年底,白蜡树林面积已逾166.66 hm2,苗木存活率95%以上。

白蜡树的培育及推广,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土壤盐碱化、改善气候等方面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利于推动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多樣化物种栖息环境,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有利于突破林业资源高效培育与精加工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支撑林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解决林地生产力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服务功能不强、高值深加工林产品缺乏等突出问题。同时,为打造沿黄生态景观林带、提升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白蜡树的形态与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白蜡树是落叶大型乔木,易丛生,顶端生长优势明显,典型树种可高达15~20 m,胸径近1 m,树冠呈椭圆形,树皮呈灰褐色。其在我国吉林、辽宁、甘肃、河北、山东、陕西、云南、广东、宁夏等地广泛分布。

2.2 生物学特征

白蜡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低,对土壤、温度、干湿、盐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各类土壤均适宜白蜡树的生长。白蜡树的植物生长量巨大且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耐水性、抗热性,可耐轻度盐碱,长期缺水或重盐渍的土壤环境不利于白蜡树的生长。白蜡树生命力极为顽强,耐修剪、寿命长,大多数会生长百年以上。

3 白蜡树的扦插育苗技术

白蜡树常见的育苗技术主要分为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两种。在白蜡树种植过程中,合理运用科学的繁殖方法以及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2]。针对白蜡树的种植需求,采取科学的育苗技术能有效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种植质量,以达成育苗目的。与此同时,改善种植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整改不规范的白蜡树种植问题。

3.1 扦插时间

为提高白蜡树的种植质量,借助扦插育苗技术完成白蜡树的苗木培育。应选择合理的扦插时间,每年春季的3月中旬至4月上旬气温逐渐回升,此时成活率较高,白蜡树尚未完全结束休眠状态,适合开展白蜡树的扦插育苗工作,为扦插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准备插床

为确保所扦插的幼苗茁壮生长,需要结合各地区的种植需求,深度分析种植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并研制出适合白蜡树扦插的基质,提升白蜡树的种植质量。在插床准备过程中,一般选择土地松软肥沃、透气良好、光照充分的优质种植区域,也可通过在土壤中加入相应的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种植环境。在增加有机肥后应覆盖地膜锁定水分,为白蜡树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2.1 插床选择

苗床地选择黄河河滩地,该土地土层较深、土壤肥力良好、排灌方便,为无污染、湿润状况适度的沙壤土。

3.2.2 土地翻耕

3月10日左右深耕25 cm,旋耙两遍。

3.2.3 薄膜覆盖

用覆膜机将宽90 cm的黑色薄膜南北向铺设备用,薄膜间距30 cm。同时对膜下喷洒异丙甲草胺稀释液,防止膜下长出大量杂草刺破薄膜,降低覆膜保墒效果。

3.3 穗材准备

土地整理完成后,选择白蜡树1~2年生发育充分、叶芽饱满、无病虫害枝条截18 cm左右插穗,插穗直径1.5~2 cm,保持上端平口并涂抹油漆避免体液流失,下端马耳状以便根系萌发,50根/捆备用。

3.4 杀菌消毒

及时对制作好的插穗杀菌消毒,运用代森锌稀释液浸泡或使用托布津可稀释液、根腐灵和生根灵稀释液,将插穗底部2~3 cm浸泡5~10 min后晾干,随即开展后续的扦插工作,可有效提升白蜡树的种植质量[3]。

3.5 插穗扦插

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每年3月12日左右较适宜白蜡树扦插。扦插时将白蜡树插穗直立插入土中,深度约为12 cm,插穗上端漏出地面约6 cm,地面以上保留2~3个叶芽,以便培育丛生效果较好的苗木。也可根据培养丛生苗木需要,每穴扦插2~3根插穗,行距60 cm,株距30 cm,扦插苗木约3 700余株/667 m2。

扦插结束即进行首次黄河水漫灌。为提升白蜡树的种植质量,将制作好的插穗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需求插入到准备好的扦插土壤中,在此过程中无须拆除覆盖的地膜,直接将其穿透到土壤,在确保种植距离的基础上完成扦插工作,轻轻压实周围的土壤,为白蜡树的萌芽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3.6 苗期管理

2020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培育白蜡树树苗38 000余株,苗圃地0.67 hm2,随机设置样方5处,样方设置为3 m×3 m,每个样方种植白蜡树树苗约50株。2021年培育白蜡树树苗100 000余株,苗圃地1.73 hm2,随机设置样方5处,样方设置为3 m×3 m,每个样方种植白蜡树树苗约50株。

为准确计量观察、测量数据,为苗期灌溉、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往年培育情况将观察、测量日期确定为当年4月5日、4月15日、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等5个时间点。根据2020—2021年连续两年观察并测量数据,白蜡树扦插期苗木茎叶、根系平均生长发育情况见表1。

3.6.1 灌溉

根据以往白蜡树苗木培育情况及该树种喜湿耐涝的特点,整个扦插育苗期可以多次进行大水漫灌,保证苗床湿润。

3.6.2 除萌

白蜡树易丛生,插穗萌发后一般会出现2~4个嫩芽,在嫩芽尚未木质化前,根据培育苗木需要抹去多余嫩芽,节约有机养分,促使保留的枝条健康生长。

3.6.3 施肥

苗木生长前期,由于苗木根系尚未萌生或吸收水肥能力较差,可以多次喷洒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和有机水溶肥料等叶面肥稀释液,以促进幼苗的根系萌发和植株生长。扦插60 d,苗高超过20 cm时,部分根系呈土褐色,毛细根已具备较强的水肥吸收能力,可根据降水、浇灌情况,多次施用氮、磷、钾肥10~15 kg/667 m2。8月上旬后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有利于嫩枝木质化。

3.6.4 松土灭荒

松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通透性,同时灭除野菜、芦苇等杂草。松土灭荒工作可结合降水、浇灌、雜草以及苗木生长情况进行。一般7月中下旬,白蜡树树苗高度达100 cm左右,郁闭度超过90%,此时可视实际情况结束松土灭荒。

3.6.5 病虫害防治

苗期防治的食叶类害虫主要有蚜虫和卷叶虫、霜天蛾、美国白蛾等害虫。食叶类害虫是白蜡树种植中较为常见的虫害,对白蜡树的侵袭较为严重,大多数食叶类害虫的成虫在5—9月气候湿润季节的夜间活动[4]。

1) 蚜虫。一种植食性昆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具有一对腹管可以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成分为甘油三酸酯。腹管通常呈管状,长大于宽,基部粗,以吸食植物汁液为主。不仅阻碍植物生长,还极易形成虫瘿传播病毒,造成花、叶、芽畸形。春夏时节极易发生蚜虫虫害,当蚜虫虫害发生时,采用蚜虱净或吡虫啉稀释液喷雾防治即可。

2) 卷叶虫。分布广泛,是苗木和幼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喜食嫩叶,幼虫在嫩梢上吐丝缀叶,将嫩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严重时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对树势的影响极大[5]。

3) 霜天娥。每年发生1代,蛹在土中进行越冬,5—6月羽化成虫,在白蜡树的叶片背面产卵,幼虫在清晨侵袭白蜡树的叶片产生蛀食。6—7月对白蜡树的为害相对较大,在叶片之下能看到害虫的排泄物,10月后的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后将会越冬。

4) 美国白蛾。外来入侵的一种害虫,食性较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一般1年发生2~3代,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种类多。如遇小范围发生美国白蛾,利用人工剪除网幕后集中销毁。

3.6.6 及时修剪

修剪整形是白蜡树促成现代化标准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在苗木培育期间根据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种植需求、苗木大小以及工程需要对其进行修剪处理尤为关键。在修剪过程中注意剪口的平整度,所留侧枝的长势一定要保证强壮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保证树冠的丰满以及良好的通风透光效果,减少干枯树枝的出现以及后期病虫害的侵袭。在树干基本成形后,每年通过对密枝、干枯枝、下垂枝的梳理即可完成对白蜡树的科学管理,以此提升白蜡树的种植质量。

4 结束语

我国林业创新改革发展过程中白蜡树的种植得到了众多地区的广泛认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的影响选择白蜡树完成城市的绿化和生态林营造工作。不断完善白蜡树的扦插育苗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规划,对现有的白蜡树种植问题及时整改,从而推动林业建设的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林业创新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改善了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树强.白蜡育苗与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9):22.

[2]惠文彬.甘肃子午岭林区白蜡芽接水曲柳育苗技术[J].南方农业,2019,13(17):76-77.

[3]陈斌,丁丽萍.小叶白蜡播种育苗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19(9):78-79.

[4]袁芳芳,杨威,魏东晨.我国白蜡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20,39(4):34-40.

[5]燕素琴.2种化学药剂飞机防控美国白蛾的效果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21,51(1):49-51.

猜你喜欢

林业
现代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的关系研究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运用
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究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land produces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简述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