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菜用大豆有害生物调查研究
2022-05-06石家兴刘曲园塔娜弓仲旭
石家兴 刘曲园 塔娜 弓仲旭
摘 要:本研究采用定点定期调查和全面普查相结合、室内鉴定与田间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的乡镇、农场,对菜用大豆有害生物开展普查。调查发现侵染性病害19种,虫害8目、17科、30种,杂草19科、60种。
关键词:菜用大豆;有害生物;调查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4-003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B
菜用大豆又名毛豆,是大豆的一类专用品种,不仅富含植物性蛋白质、脂肪,还含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和其他豆类一样,菜用大豆具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菜用大豆在食品加工行业应用广泛,其豆粕经加工后制成各种蛋白产品,可作为重要的原料物资,加工味精、人造纤维等。
菜用大豆属大豆鼓粒期,籽粒饱满,是荚色和粒色均呈翠绿时采青食用鲜荚粒的一类大豆。其风味独特,易消化吸收,食用价值高,用途广泛,现已成为许多地区重点发展的蔬菜品种。
随着本地消费量的持续增加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呼伦贝尔市依托独特的绿色净土和规模经营优势发展菜用大豆产业,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为确保菜用大豆产业化稳定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菜用大豆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系统调查。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点定期调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室内鉴定与田间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在扎兰屯市中和镇和达斡尔乡、阿荣旗音河乡、莫力达瓦旗甘河农场等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菜用大豆生产示范田,分别在前、中、后期调查病虫杂草种类、发生量及为害程度,按调查地块逐一建立田间档案,分类记录。并对一些不易辨别的种类拍照、采集,分离培养,进行室内鉴定。
确定病虫种类和为害程度参照方中达主编的《植病研究方法》[1]和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编著的《农业昆虫学试验研究方法》[2];鉴定杂草种类参照王银和刘英俊主编的《呼伦贝尔植物检索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种类、分布及为害特点
呼伦贝尔市菜用大豆有害生物和普通大豆基本相同,但和普通大豆相比,菜用大豆不耐低溫、不耐旱、不耐积水,对不良环境更敏感,更易招致病虫等有害生物为害。
呼伦贝尔菜用大豆侵染性病害有20余种,主要病害有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病毒病。其他病害主要为害荚粒的有紫斑病、轮纹病、赤霉病、荚枯病、炭疽病、黑痘病、羞萎病。茎秆部病害有黑点病,为害叶部的有霜霉病、灰斑病、褐纹病、黑斑病、白粉病、细菌斑点病、细菌斑疹病等10多种。
为害较严重的种类主要是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疫病、大豆病毒病等。大豆根腐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两种病害为典型的土传病害,可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发生为害,主要在生育前期为害根部。
大豆根腐病在2011—2015年平均发病率12.3%,严重地块发病率24%,主要集中在岭东大豆主产区连作低洼地块,可造成5%以上的产量损失。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在大豆幼苗或成株期均可染病。感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淡红色不规则小斑,而后变为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使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欠发达,根瘤极少,植株地上部分矮小,叶色淡绿,分枝和结荚会不断减少。
大豆胞囊线虫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大豆根部,造成被害植株发育迟缓,成株地上部分矮化、结荚少,也可造成不结荚,严重时导致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根瘤极少。大豆胞囊线虫寄主范围广,为害重,可多途径传播,在土壤中存活时间比较长。大豆胞囊线虫可应用抗病品种、采用3年以上轮作方式以及药剂拌种防治。
大豆疫病可引起种子、根部和茎部腐烂,造成出苗后根腐、猝倒与茎腐,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导致植株凋萎和死亡。
大豆菌核病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寄主范围广。菜用大豆受害后会引起植株烂秆、秕荚和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严重地块植株早期枯死,导致颗粒无收。
菜用大豆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疫病和菌核病是土传病害。病原可在土壤中腐生,长期存活。呼伦贝尔岭东农区大豆连作指数较高,重迎茬种植导致土壤菌源数量较大,加重了病害的发生。降水量、大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对病害的发生、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菜用大豆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温湿度决定病害孢子的萌发与侵入。在高温、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病害不能流行。实践证明,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是防治大豆病害的有效措施。
2.2 虫害种类、分布与为害特点
2.2.1 菜用大豆虫害种类
菜用大豆虫害种类主要有大豆根潜蝇、大豆潜叶蝇、斑须蝽、白边地老虎、小地老虎、八字地老虎、警纹地老虎、黄地老虎、银纹夜蛾、苜蓿夜蛾、甘蓝夜蛾、豆卜馍夜蛾、斜纹夜蛾、草地螟、大豆卷叶螟、小卷蛾科、大豆食心虫、蓝灰蝶、豆灰蝶、白雪灯蛾、豆黄蓟马、豆芫菁、黑绒金龟甲、朝鲜金龟甲、蒙古灰象甲、金针虫、二条叶甲、双斑萤叶甲、大豆蚜虫、大青叶蝉、蝼蛄和豆红蜘蛛。初步统计有8目、17科、30种害虫。
2.2.2 菜用大豆害虫分布和为害特点
呼伦贝尔岭东地区菜用大豆生育期间会有各种虫害,根据为害寄主部位及为害方式,可将其分为地下害虫、食叶类害虫、刺吸式害虫和钻蛀性害虫4类。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根蛆以及蟋蟀等10多种,其发生种类因地而异。其中,为害较为严重的是根潜蝇,在豆类种植区域普遍发生,危害率为8%~15%。苗期个别干旱年份地老虎为害也较为严重。2004年,地下害虫发生,其中地老虎发生26.93万hm2,防治78.70万hm2(含拌种)。防治上采取“地上地下结合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田间田外选择治”的措施。
食叶害虫主要有夜蛾、螟蛾、蝗虫、潜叶蝇、叶甲、芫菁等,此类害虫是菜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类害虫。
食叶害虫取食菜用大豆叶片组织,导致叶片光合面积减少,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损失。菜用大豆苗期以鞘翅目二条叶甲、蒙古灰象甲等为主;生长发育前期,以草地螟、苜蓿夜蛾等鳞翅目害虫为主;生长中后期,则以双斑萤叶甲等为主。近年来,食叶害虫以双斑萤叶甲为害最为普遍和严重,草地螟个别年份发生非常严重。
2007年,成虫发生73.33万hm2,1代幼虫发生38.67万hm2,其中成灾3.03万hm2,虫口密度60~80头/m2。阿荣旗六合镇保国村一块撂荒地虫口密度为10 000头/m2,防治40.00万hm2,毁种6.67万hm2。2008年,2代幼虫发生29.53万hm2,虫口密度30~200头/m2,防治16.00万hm2,其中防治农田14.00万hm2。2009年,1代幼虫发生10.73万hm2,防治2.67万hm2。
鞘翅目害虫多以成虫为害菜用大豆叶片,鳞翅目害虫以幼虫取食为害,蝗虫则以成、弱虫同时为害,受害菜用大豆叶片被咬成缺刻、孔洞或只剩叶脉。受害植株同时易受病原菌的侵入,引起菜用大豆病害。
刺吸式害虫主要包括蚜虫、叶蝉、蝽象、蓟马、叶螨等。为害特点是害虫个体小,发生初期受害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但数量极多,繁殖迅速,常群居于嫩枝、叶、芽、花蕾、果实上,汲取汁液,掠夺其营养,造成菜用大豆枝叶及花卷曲,甚至整株枯萎死亡。
同时,一些害虫(如蚜虫等)排泄的蜜露覆盖在植物表面,影响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且蜜露可作为病原菌的培养基,极易造成植物病害流行。蚜虫等作为植物病毒病的传毒介体,其对菜用大豆的间接为害甚至超过直接为害。
钻蛀性害虫主要有为害根部的根潜蝇和为害荚粒的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这类害虫蛀食寄主输导组织或果实等,严重破坏输导系统,导致寄主长势衰弱甚至死亡。除成虫期营裸露生活外,大部分时间在植物组织内部隐蔽生活,为害初期不易被发现。一旦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则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由于绝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寄主组织内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天敌也较少。此类害虫为害习性特殊,其防治适期极其短暂,一旦错过适期,药剂很难对其发挥作用。因此,应根据钻蛀性害虫的虫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越冬场所等,及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3 菜用大豆田杂草及为害特点
2.3.1 呼伦贝尔市菜用大豆田杂草种类及发生特点
呼伦贝尔市大豆田杂草种类多、群落结构特殊、为害严重。杂草种类数量极大,几乎涵盖了当地农田所有的旱生、中生类型杂草及部分湿生杂草种类。
呼伦贝尔市大豆田杂草共计26科、102属、133种。杂草种类较多的科有:菊科29种,占总数的21.8%;禾本科19种,占总数的14.3%;蓼科13种,占总数的9.8%;唇形科11种,占总数的8.2%;十字花科8种,占总数的6.0%;藜科、豆科、旋花科各7种,各占总数的5.3%;蔷薇科6种,占总数的4.5%。以上9科占大豆田杂草总数的19.5%。单子叶杂草2科20种,占杂草总数的15%;双子叶杂草24科113种,占杂草总数的85%。在全部大豆田杂草中,一年生杂草72种,占总数的54.1%;越年生及多年生杂草61种,占总数的45.9%。
由于各地杂草种类、除草方式、种植习惯有所不同,使得豆田之间杂草种群结构及数量差异较大。菜用大豆各生长时期的优势杂草也存在着一定变化。据调查统计,菜用大豆苗期杂草主要有鸭跖草、稗草、反枝苋、荠、苣荬菜、刺蓼等,这些杂草占总数的50%左右;大豆中期以稗草、反枝苋、藜较多,局部地塊狗尾草、辣子草等占优势;大豆后期以稗草、苋菜、鸭跖草、藜等为主。
2.3.2 菜用大豆田杂草治理面临的问题
杂草种群变化和群落演替。由于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以及化学除草的普及,农田杂草种群变化和群落演替加速,一些次要杂草逐渐成为主要杂草,多年生杂草、恶性杂草为害加重。
近些年,稗草、问荆、铁苋菜、酸模叶蓼、反枝苋、苍耳、狗尾草等10余种杂草为害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一些耐药的顽固性杂草数量比例不断上升。如苣荬菜、刺菜、问荆、反枝苋等,已由当初的局部地块为害变成了现今普遍为害的优势种,严重影响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4]。
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其施用技术日趋合理成熟,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因为各种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症状,严重影响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为了追求除草效果,农户不断增加药量与用药次数,同块地同期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这种违反规定、不合理使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直接造成菜用大豆的药害,也会导致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更重要的是大量农药残留会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5]。
土壤残留药害主要发生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中,土壤中残留的阿特拉津类除草剂会严重影响大豆生长。乙草胺药害主要因土壤湿度大、低温低、乙草胺使用量过大而造成。秋季降水量少,土壤干旱,农户加大用量,导致药害加重。乙草胺在土壤湿度大、低湿低温时,药害尤为明显,会导致子叶和真叶脱落。2,4-D丁酯使用方法是与乙草胺氯嘧磺隆混合使用,主要防治早期苗前明草,即早于豆苗的蒿子苋菜等。但是对使用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大豆出苗前3 d不能用药。部分农户不能严格掌握施药时间,造成渗透药害[6-7]。
混合制剂药害主要是因为药量过大造成的。农民加大药量轻则使叶片卷曲、长出褐斑,重则导致叶片干枯脱落,甚至死亡[8]。
重复药害指土壤干旱,播种时出现大块土块,前期下雨土块内部草籽发芽出苗,后期雨水渗透后土块内部草籽再次发芽出苗,形成二茬草。通常三混药剂一季作物只能使用1次,重复使用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9-10]。
3 结论
呼伦贝尔市菜用大豆田已发现侵染性病害19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6种、细菌性病害2种、病毒性病害1种。较为重要的种类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菌核病、灰斑病等。
菜用大豆害虫种类较多,整个生育期都有不同的害虫危害。已发现8目、17科、30多种害虫不同程度为害,其中根潜蝇、双斑萤叶甲、大豆食心虫为害较重,地老虎、草地螟个别年份为害严重。
呼伦贝尔市菜用大豆田杂草共计19科、60种。为害严重杂草包括稗、问荆、苍耳、鸭跖草、黎、狗尾草、苣荬菜、反枝苋、刺菜、野黍、酸模叶蓼、卷茎蓼等。
病虫杂草的综合防治是确保菜用大豆稳产丰产的关键。建议推广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病虫杂草的为害特点和农田生态环境要求,因地制宜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利用植保专业化组织,开展菜用大豆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效防控菜用大豆病虫为害,降低产量損失,提高鲜荚品质。加强防除菜用大豆田杂草,采用合理有效的化学除草方案,运用先进植保机械,提高植保社会化服务能力。科学用药,有效防控菜用大豆田恶性杂草,全面提升病虫草害的治理水平,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农业昆虫学试验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王银,刘英俊.呼伦贝尔植物检索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尤波,王旭,张箭,等.俄罗斯进境大豆田间有害生物调查与鉴定[J].植物检疫,2016,30(2):88-92.
[5]项鹏.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河南农业,2021(32):24-25.
[6]栾鹏悦.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J].种子科技,2021,39(20):27-28.
[7]李炳福.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研究[J].农家参谋,2021(5):37-38.
[8]黎雅,张浩.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河南农业,2020(35):13-14.
[9]郭丽娜.北方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究[J].种子科技,2016,34(7):51,53.
[10]丁大勇.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河南农业,201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