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
2022-05-06王隼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劳动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育人同向、精神蕴育、劳动创造、实践为要的契合性。基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面临的“观念滞后:认知深度存在不足”“共享壁垒:资源配置效率偏低”“治理短板: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是:观念先行,加深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认知;拓宽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平台;摸清需求,深化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机制;协同发力,营造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环境。
关键词 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8-0075-0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2]。两份文件都强调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共同培育新时代劳动者。由此可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育人质量较低,育人效果不佳。因此,本研究基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内在关系和运行机理,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一、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价值逻辑
(一)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亲实践、悟过程、品成果、磨意志”,从现实生活之中探求时代变革与经济发展所需,进而实现教育与社会民生之间的融通[3]。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4]。二者的目标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创业教育可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核心本质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劳动价值观,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5]。从个人角度来看,创造性劳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劳动理念,实现道德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从国家角度来看,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学生作为国之栋梁,需要具备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品德,为国家与民族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其既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韧劲,还可以激发学生灵活多变的巧劲[6]。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隐性场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是指为贯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以教育教学为核心载体,通过“校政企社”多方合作,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融合,达成互相成就的育人形式。可以看出,该育人模式的开展是“校政企社”多方合作的结果。高职院校可借助“校政企社”合作突破学校的空间场域界限,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提供市场、行业和企业等多种隐性场域,进而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提供保障。
(二)劳动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同时具备必备的核心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兼具智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实践过程,开展过程中有必要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双养成。
一方面,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劳动教育视角来看,劳动教育积淀下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劳动道德素养和劳动技能素养。劳动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养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大助力。具体而言,劳动道德素质中涵盖的劳动品德伦理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规避创新创业风险,让学生可以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地开展创新创业。而劳动技能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理合法规避创新创业风险,提升其创新创业成功率。
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劳动教育视角来看,劳动教育滋养下的大学生创业素养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在劳动中铸就“勤劳朴实、勇于开拓、敢于承担、砥砺奋斗、创造创新”的人生信条,深刻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核。其次,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思想,形成“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知识、尊重劳动成果”的正确劳动观,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劳动教育可以锻造大学生实践品格,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真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二、劳动教育和創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契合性
(一)育人同向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核心本质和价值指向皆是立德树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劳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指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立足于培养造就人,对当前高职教育而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精神蕴育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其价值核心是劳动精神的培育。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心怀创新创业梦想,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从本质来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都包含对学生精神上的培育,在教育目标上是相辅互促、同频共振的。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三)劳动创造
劳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者都是注重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作为在劳动教育中注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开发有意义的挑战性劳动,达到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目的,共同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意图与结果的统一。
(四)实践为要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劳动的价值,增强劳动自豪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习得劳动技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模拟实践、项目孵化等方式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共同性,都以实践作为基础,都是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的实践教育,都强调育人的实践性,坚持育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
(一)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终极目标
“创造性劳动”是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实现技术、知识、思维方面革新的一种劳动方式,其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7]。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目标,通过加强“创造性劳动”软硬实力建设,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
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注重营造“创造性劳动”学习氛围。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通过评选劳动模范、树立劳动学习榜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劳动”学习氛围。在教学与日常生活中,要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创造性劳动”精神,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充分感受创造性劳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契合点,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在硬实力建设方面,加大“创造性劳动”硬件的投入。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联合,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建立实训基地,借助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人员和渠道,弥补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过程中硬件不足的缺陷。另外,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为主要方式,强化自身“创造性劳动”开展所需的硬件设施,为高职院校输送能够助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高效展开的高质量人才。
(二)要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内容
科学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根本目标[9]。
第一,“德”定方向。德育是五育中的首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核心目标。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各类资源,尤其是要重点开发思政资源,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智”长才能。作为行动的先导,正确认知是促进学生行动高度自觉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辅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思维,形成创新创业与劳动共促意识。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培训指导,注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第三,“体”健身躯。强健身体是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是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工程。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从“线上+线下”体育课和专项训练入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体育、热爱体育、受益体育,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持续推进提供动力源。
第四,“美”塑心灵。美育即心灵教育和情操教育,通过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激发创想创造活力。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人物和校园故事生动重现在校园各个角落,实现文化美和心灵美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感受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价值。
第五,“劳”筑理想。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突破口,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的必要环节。劳动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身心、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因此,以劳动教育来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劳动意识,成为高职院校“劳创共进”育人的核心内容。
(三)要以“立德树人”为结果导向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应以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引,聚焦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结果导向,努力发挥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作用。
第一,“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输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提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来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对于人类获得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在该育人方式推动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劳动和创业技能,深刻体悟劳动价值,并以劳动实践彰显出当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10]。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者,而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与具有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具备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直接相关。由此来看,“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的价值输出。
第二,“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导向。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性。德育可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且对于“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11]。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回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而实施的教育改革。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可有效提速教育改革进程,提升育人质量[12]。“立德树人”不仅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具体思路,还充分彰显二者融合的内在价值,故成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发展的价值回归。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观念滞后:认知深度存在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整体面临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劳动能够创造世界”。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实际融合过程中,教师常将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常规劳作概念相混淆,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难以凸显,无法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深度理解。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缺乏顶层统筹规划,理论框架以及实际践行机制覆盖面不全,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机理、主要职责了解尚不清晰。二是学生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价值的感知度较低。在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将泛化教育视为新型育人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融合教育的基础,泛化教育目的在于将学生获取的知识迁移到各个适当环境中。但同时应当看到,此种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从学生角度而言,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不同场景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导致其对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价值的感知度偏低。具体而言,知识泛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意义的凸显强度,最终使学生难以深刻感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13]。
(二)共享壁垒:资源配置效率偏低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本质是跨界合作,即劳动教育领域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利用各自教育资源,实现资源融通共享。而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相应配套设施以及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有限,导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表现之一为校内教学资源整合效率较低。一方面,共享课程资源整合效用不高。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并非仅与劳动教育专业相关,在其余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应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充分表征劳动教育的意义[14]。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以专业知识内容讲授为主,未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教学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整体作战”“协同作战”的意识与行动,致使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与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尚未实现整合融通,进而导致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表现之二为共享实习实践外部资源效用不高。实习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劳创共进”育人实践实训中心的校外延伸,目的是在多样化活动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劳动素养。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即便拥有实习实训基地,但在建设上依旧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效率不高。
(三)治理短板: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管理体系可以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困境。表现之一为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实施涉及高职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然而,高职院校普遍未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合作积极性不足。此外,在“校政企社”合作中,企业和社会组织获取的实际收益有限,甚至会增加其营运成本,降低收益,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他們参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积极性有限。表现之二为监管评价机制不完善。监管评价机制是落实各主体职责,提升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普遍面临监管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未明确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评价监督主体,致使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管理面临缺位、错位、失位等一系列难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将劳动素养监管评价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学业成绩考核中,这导致各参与主体实施劳动教育积极性受挫,严重影响高职院校育人质量[15]。
五、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观念先行,加深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认知
第一,要提升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重要性的认知深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充分掌握劳动教育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转化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动力,大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优良创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将坚定的创新创业信念与劳动价值取向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使学生能够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第二,要深化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联系的理解。高职院校应基于“外部嫁接”和“内部生成”两大解决思路提升学生对于二者内在联系的认知深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采用“外部嫁接”的制度化手段,生成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效应,坚持劳动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联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制订“内部生成”的协同发展长期战略性规划,明确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此种内在协同动力,充分挖掘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开放性和多元性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联系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二)拓宽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平台
第一,搭建线下实践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成立创业学院,搭建“学生创业工作室”“校级创业园区”等线下实践平台,举办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讲座,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总结报告,使学生深入了解市场对劳动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兼具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第二,拓展线上资源共享平台。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协同搭建“互联网+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线上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整合社会各界创新创业成功案例资源,形成模块化的学习平台,为“劳创共进”育人的落实提供丰富课程资源,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形成在线精品课程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慕课、云课堂、微课堂等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
(三)摸清需求,深化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机制
第一,打造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设多元化课程体系。就创新创业意愿不强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可开设创新创业体验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劳动观思想教育等课程。通过开设针对性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劳动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劳动素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与劳动意愿。就创新创业意愿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可开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类、劳动技能类等选修课程,并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第二,完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以国家相关要求为导向,结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需求,科学制订评价标准。高职院校还应成立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监管评价团队,定期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质量和进展进行评价考核。同时,对学生劳动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表现进行客观记录与评价,形成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质量考核标准,并将该标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考核内容,保障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质量。
(四)协同发力,营造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环境
第一,强化政府政策调控功能。在“校企政社”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校企社”合作的润滑剂,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通过减税免税、财政拨款等方式,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结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实际进展,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对参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第二,构建“校企政社”利益共享机制。利益是各主体更为长远开展合作的前提。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以实现各自既定目标任务为准则,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合作。就高职院校而言,应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中承担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责任,组织师生研发团队与企业、社会组织进行资金与技术资源对接,营造师生共创的良好氛围。就企业和社会组织而言,应在履行提供“劳动创业加速器”“劳动创业孵化器”等实践场域的同时,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知识与技术进行共享。就政府而言,应对参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企业与社会组织予以政策支持,增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实效,培养新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各主体应协同发力,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氛围。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3]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21(10):4-10.
[4]郑睿,高丽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5):72-75.
[5]马志霞,黄朝霞.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60-66+78.
[6]仇志海.“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1(8):92-95.
[7]田友谊,韩雪童.信息化时代创造性劳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课程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164-173.
[8]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
[9]全晓洁,邱德峰.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28-32.
[10]朱翠兰,孙秋野.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7):67-72.
[11]袁子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培养路径[J].人民论坛,2021(28):107-109.
[12]施永川.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38-45.
[13]杨秋月,顾建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23-128.
[14]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15]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東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5-69+85.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
Wang Sun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can feed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re is a compatibility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ich is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same direction, spiritual cultivation, labor crea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aiming at the “concept lag: insufficient cognitive depth” and “sharing barriers: problem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and“governance shortcomings: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yet perfect”,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oncept first: deepening the cognition of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roaden the carrier: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ind out the needs: deepening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together: creating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uman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e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 Wang S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hou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oukou 466000)
作者簡介
王隼(1972- ),男,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口,466000)
基金项目
河南省202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2022-JSJYYB-159),主持人:王隼FCE1347A-5BAD-4AD4-B1C4-89FE1E3FA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