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困新闻学视角看新闻报道和记者角色

2022-05-06王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王静

【摘要】“解困新闻学”的创始人伯恩斯坦认为,“解困新闻学”是一种致力于解决问题而非只是发现问题的报道。目前“解困新闻学”在国外成为一种流行且成功的媒体转型新闻实践,而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本文目的是从解困新闻学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解困新闻学的特点提出改进之处,并着重探讨专业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角色和担负的新闻责任。希望借此能对未来我国新闻报道发展和记者角色塑造提供理论角度。

【关键词】解困新闻学;新闻报道;记者角色;记者新闻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4.047

解困新闻学:解困是主聚焦问题意识,致力于问题解决、方案提出的解困新闻学在近年新闻实践转型中成为后起之星。与其他深度报道如解释性新闻、调查性报道不同,解困新闻实践以关注解决问题为导向弥补了新闻6要素中How(如何)这一要素的长期忽视。对于解困新闻学的由来,参考学者于泓洋、徐冠群、赵景对这一概念兴起的梳理和探讨发现早在20世纪末就有相关学者在著作中对“解困新闻学”做了探讨,但作为在2008年提出,并在后续几年推广并进而和他人共同创办“解困新闻学网络”并付诸实践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伯恩斯坦的观点值得关注。伯恩斯坦认为解困新闻学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而并非只是发现问题的新闻报道。他认为解困新闻学区别于其他新闻报道的关键在于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的提出要提供充分地理论和满足的条件限制以及关注基层公众诉求。解困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状态,但通过徐冠群对2017年-2019年普利策新闻奖解困性新闻获奖统计地调查以及王寒娜对美国“解困性新闻网站”新闻案例的探讨看出解困性新闻在国外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成为一种流行且成功的新闻实践。在解困新闻学进入中国后,更多以民生新闻和节目的形式出现;有学者认为“解困新闻学”是“建设性新闻”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性质有本质区别。但不管怎样,两者都将“积极性因素”引入新闻报道,成为我们探讨新新闻实践新路径的焦点。目前我国在对于“解困新闻学”的学术研究还不是很多,未来解困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本文想通过立足解困新闻学的理论和实践去透视我国目前的新闻报道,探讨这种新的报道实践的成长可能以及重新审视在当下变幻莫测的互联网时代,专业新闻记者要承担的新闻职责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1. 当前新闻报道工作存在问题

1.1 互联网生态催生新闻价值扭曲

每天发生的众多事件与有限的新闻资源决定了不是每一件事都具有报道的价值。在纸媒时代,传统媒体对新闻渠道的垄断下,新闻媒体通过自己的一套选择标准去衡量事件是否具备新闻价值而被挑选传播给受众。线性的操作让这场自上而下的单箭头传播较少的受到受众的参与。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技术赋权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木头人,他们开始拥有更多选择权甚至左右了新闻媒体的选择标准。时新性变成了实时性,趣味性变成了娱乐性,接近性变成了亲近些;在以点击量和浏览量为王的环境下,新闻价值标准出现偏差和扭曲。在传播者和受众的博弈之间,新闻价值就是中间的游码,在传授两头维持着微弱的平衡。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决定了新闻呈现的质量。但不乏有很多新闻报道为了流量去迎合大众的“审丑”“猎奇”低级趣味,以娱乐化的表象片面理解事物、以激发大众感官刺激的新闻选择去断章取义等等。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关注影响新闻价值偏差背后真正动因,是重新审视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开始的第一步。

1.2 “全民记者”化考验新闻记者专业素养

传授双方界限的打破,始于“公民记者”出现。传统媒体对渠道优势的失去,一定程度加剧了专业新闻记者的边缘化。当新闻源头丰富,专业新闻记者的优势何在?一部智能手机,让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第一现场的公民成为掌握第一手信源的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发完成事件实时性的报道。在当下全媒体时代,泛“记者”化正成为考验专业新闻记者专业素养的存在。如何完成区分标识,让专业新闻记者发挥专业力量,是当下每一个专业新闻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可现实却是为了成为时效上的赢者,疏于对事实的核实,放弃对新闻真实客观的坚守,造成新闻的一次次反转。如果专业新闻记者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信息的播报者、转发者,那将与公民记者无异。烂尾新闻就是最好的说明。“烂尾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对连续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舆论场中的人们忙于在一个个新闻之间观看和讨论,转瞬又被其他事件所吸引。过往的事件被每天不断更新的新闻和关注所遗忘和掩藏。我们流连于在不同的新闻中雾里看花,但实际这些新闻背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反思却少有人能为我们解答。浅表的东西过多只是对现象的浮光掠影,真正穿透表象直达内里的深层次挖掘还需要专业新闻记者带给我们深度的探寻。这才应该是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新闻态度。

2. 解困新闻学视角下的新闻报道

2.1 调整新闻价值落点

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上,新闻注重“新”,致力于提供最新的消息动向,是一种短时的报道。往往难见深度。在解困新闻学的运行逻辑下,新闻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困”,帮助问题的解决来推动社会进步。而“解困”的关键是能够提出切实可施行的解决方案,而措施方案的提出离不开对事件的回溯和对原因的追溯。所以解困新闻学它是一种注重Why(原因)和How(如何)的新闻实践。这也决定了它的新闻题材選择和报道时间的持续性。这也说明在看待事件和选择新闻上,记者所应持有的大局观和深刻的洞见性,不被事件浅显表层所迷惑,而应具有于细微处见知著的眼光。解困新闻更多偏硬新闻,它关注社会中亟待解决又被关注的事件。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暴露出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反映在一些事件当中,新闻记者不应简单按照价值选择的标准去衡量,而应该以历史的视角和横向社会发展的维度综合对比,不局限于单一事例所突出的单面,以做到全面的掌握,进而对问题的提出与事件的解决交出合理地回应。

2.2 改变采访报道出发点

解困新闻学是注重Why和How两部分,新闻记者改变以往新闻采访获知信息的角度,更多要具备问题意识和严肃理性的态度,要抱着厘清所有问题关系,真正促进问题解决的决心。往往能作为解困新闻学的事件都不是浮于表层的简单事件。必定有难以解决的所在,记者在进行采访前要对所行做好心理建设,只有沉着理性才能帮助记者抽丝剥茧,寻根问源,到达事件的核心。同时记者的采访和报道又是作为沟通四方的桥梁,通过采访了解民意,并通过他们达成与官方和第三方的对话,寻求共识和方案解决。2016年《新京报》报道了四川省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现状《悬崖上的村庄》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时的悬崖村与外界交流仅能依靠顺着悬崖的17条藤梯,村民生活和孩子上学都极其不易。在报道中,记者多方探寻,不断追溯政府对悬崖村无法解决的原因,积极展开对改变悬崖村的对策探讨,不断用沟通协调政府和村民双方。在事件播出后,悬崖村也引发社会的关注,政府也积极做出响应,共同促进事情的解决。最终才有了现在改善现状的悬崖村。《悬崖上的村庄》是典型的解困新闻实践。改变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因为解困新闻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就是关注到问题,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3 多种技术手段辅助新闻报道

作为一种深度报道,解困性新闻重视用事实说话和数据的运用。在对新闻进

行呈现时,解困性新闻有三处非常注重数据的使用。首先在报道开头,对事件的引入上,运用数据表现事件的社会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引起公众的重视;其次在对事件的讲述中,数据的使用可以作为佐证体现事实的说服力;最后在对解决方案的提出上,运用数据对方案推广的效果和作用进行检验。通过对各类数据的使用能够体现报道的客观真实程度,增强严肃性和可行性。那如何整理数据、运用数据?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各种数据抓取技术、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的常态化,为我们在运用上提供了很多便利。除了对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记者要具备大数据的思维,对事件的关注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浮光掠影的表象背后,要通过众多现象以数据化的视角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数据只是辅助,如何更好地运用为我们报道助力才是关键。

2.4 整合多方力量助力问题解决

社会的运行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整个社会个人、组织、群体都不是单一独自运行而存在的。我们始终处在一个有机运动过程中。新闻媒体关注的新闻事件问题的背后都反映了各子系统运行的逻辑。所以建立整合多方力量的矩阵对记者在其中起到沟通、对话、完成共识建立至关重要。同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促进社会更多人加入到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上来,群策群力,助力方案的达成。至此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探讨空间和智囊团队等形式完成。在王寒娜对“美国新闻学网站”案例的分析文章中举例来看,在网站上关于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系列报道中,针对问题如何解决,开通了留言互动平台,最终的解决方案“零自杀倡议”和“当地诊所引入健康护理筛查模式”就是在评论回复区的来往讨论中得出。搭建“公共空间”实现众人的群策群力。

3. 解困新闻学视角下当代记者的职业角色

3.1 观察者到推动者:体现记者积极入局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记者的职业角色也不断被重塑。西方称记者为“无冕之王”,赋予新闻媒体“第四权利”的独特力量。伴随美国社会转型而来,是一系列的揭黑运动,发展到后来的调查性报道,记者用专业的态度对黑暗、丑陋进行严肃批判。社交媒体时代来临,专业记者像一颗蒙了尘土的珍珠,丢掉了自己的铠甲和武器,忙碌于对一个个热点、时效的追逐,但永远难以赶上互联网的更新变化。很多媒体的记者变成了信息的转载者、通报的发布者。出现了新闻有头无尾、半路失踪、只见报道,不见对策的烂尾现象。换句话说,解困新闻学的出现是烂尾新闻现象的得以改善的转机。烂尾新闻缺乏对事件后续乏力的报道,而解困新闻学目的就是促进事件解决。其中第一步就是记者从观察者到推动者的转变,也就是说,记者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到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流量是昙花一现的闪光,专业新闻媒体的态度不是追求快餐式的新闻素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出问题的人众多,而解决问题的人寥寥。当下社会恰恰最稀缺的就是专注与解决问题的人,新闻行业也不例外。解困新闻背后反映的是记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也将成为未来重塑传统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3.2 局外人到解困者:反映记者新闻理想的守望

推动者体现记者积极入局的态度,那成为“解困者”就是记者对新闻理想的

守望。关于烂尾新闻,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到何种程度才算完成了对这件事件的报道?我认为报道于这件事件发展结束不算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事件发展结束只是时间意义上的结束,从社会层面和长远打算来看,新闻记者应该给予对事后的拓展报道,对事件原因的归纳、对所反映问题的反思、对未来生活的提示和关注等都将成为延伸意义而成为我们能从中学到和警觉的东西。以舆论场中频发的一些同性质的事件为例,只关注于个案我们只会被片面特征所吸引而围观,但也只会留下片刻的喧哗和争论。却不利于我们对整个社会相似現象的事件的梳理、反思与教训吸取。媒体记者真正应该做的不仅仅是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映和报道,还应该找出它们共性中存在的原因,要让民众在关注中获取到力量和反思,唤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为抑制和解决类似问题而一起努力。我想这应该是一件完整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的特质。只有如此才能触及到公众的敏感神经,才能让悲剧和遗憾永远止于最后一次。新闻解困者不是对解困性新闻报道记者的专门指代,新闻解困者还应该成为这个时代记者应该拥有的新身份。

参考文献:

[1]于泓洋.让媒体解困的“解困新闻学”——基于美国“解困新闻学网络”报道内容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6(01):50-55.

[2]王寒娜.解困新闻学视阈下媒体对“烂尾新闻”的有效处理路径——以美国“解困新闻学网站”为例[J].传媒,2019(05):87-89.

[3]赵景.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下半场:解困新闻学[J].新闻知识,2019(07):3-8.

[4]徐冠群.新闻实践的转型:解困新闻学的兴起、发展与未来[J].东南传播,2020(02):43-47.

[5]王建珂.新闻烂尾,媒体有责[J].青年记者,2015(06):91.

[6]冯莉,夏其乐.烂尾新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媒介奇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31(04):106-110.

[7]秦桂媛.“烂尾新闻”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构想[J].中国记者,2015(10):103-104.

[8]董浩.“烂尾新闻”中的传统媒体“污名”与“他者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7):102+108.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浅析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新闻报道中“正能量”的传递方式分析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新形势下区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方法探究
新时期农业新闻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