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贴花盏的装饰与工艺制作
2022-05-06余瑶瑶
余瑶瑶
摘要:吉州窑是我国古代烧造黑釉瓷的著名窑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座综合性窑口,它擅长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大胆创新,它并没有像官窑那么精益求精,反而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特征。它创烧于唐末,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了许多受人追捧的产品,其中不乏: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玳瑁天目、虎皮天目等享誉中外的品种,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手法。
剪纸贴花盏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在众多陶瓷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很好地体现吉州窑的特色,它将民间剪纸艺术与陶瓷相结合,在茶碗中造就一方天地,它不仅为陶瓷增添了意趣,还传递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向往与祝福。在个性得到解放的当代,审美逐渐多元化,为了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打破市场上传统的形式,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在研制传统剪纸贴花盏的基础上进行装饰的创新,研制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多彩剪纸贴花装饰技法,以便丰富剪纸贴花的装饰类型,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吉州窑;剪纸贴花;釉料;制作工艺;改革创新
宋代由于茶文化的盛行,人们对黑釉瓷的需求增加,吉州窑的黑釉瓷深受人们喜爱,吉州窑成为我国古代负有盛名的民间窑厂之一。茶百戏启发了剪纸贴花的诞生,它代替了茶百戏在茶水中稍纵即逝的图案。在剪纸贴花图案中有吉语类、植物类、动物类等,蕴含了吉祥的含义。尽管这些装饰题材不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受人喜爱,但是为了迎合不同的审美需求,对装饰纹样的变化创新是必要的,因此为了打破传统的装饰技法并且迎合当代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我们在研制传统的基础上在釉料和装饰纹样、技法上进行创新,丰富装饰手法。
一、剪纸贴花瓷简介
吉州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吉安自隋至元初称吉州,因此称为“永和窑”“吉州窑”;广义的吉州窑是指包括吉安市地区赣江沿岸的众多窑口。吉州窑繁荣的原因其地理位置上也占了很大比重,吉安位于江西中部,占据着优渥的自然环境,群山环绕,赣江穿流而过,吉州窑坐落于群山之中,与赣水相邻,可谓枕山臂江,船只往来便捷,促进了吉州与外界的交流,为陶瓷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吉州窑产品远销的重要保证。依山的地理环境,为吉州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烧成条件,附近的鸡冈岭瓷土储量丰富,运输便捷,为陶瓷的生产提供充足原料,而四面环山的地理条件,为烧窑提供充足燃料,丘陵为搭建龙窑提供条件,丘陵的落差可增大窑内与外界的抽力,极大提高了烧成温度,且当时人们熟练掌握了氧化、还原气氛的控制,如此便可大批量烧制陶瓷。傍水的地理环境,顺赣江北上可将瓷器销往北方,逆水而下,可到广东等沿海地区,将陶瓷远销,获取更高利益,在交易的同時更能促进各地信息的交流,了解市场走向,及时更新产品。将瓷器远销海外更是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同时还带动了吉州的产业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吉州窑的繁荣可以从古籍中窥探一二,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足以窥见当时吉安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因此成为“天下三镇”之一。如此优渥的地理条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与外界的交流,从而不断推动吉州窑发展。
宋代社会大环境相对稳定,不仅是我国陶瓷的繁荣期,同时也是吉州窑发展的鼎盛期,作为一个综合性窑口,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善于创新,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这也是吉州窑举世闻名的原因所在。此时茶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不同于唐朝流行煮茶和泡茶,茶汤多为绿色,为了更好地观察茶汤色泽,人们选用白瓷或青瓷;宋代流行斗茶,根据汤色、汤花的好坏判断茶的优劣,因此选用黑色的茶盏能够很好地体现汤花的情况。由王安石的《议茶疏》中提到“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可见,宋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宽松的社会风气,让饮茶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一种风尚,街头巷尾茶坊生意火爆,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单纯的饮茶略显无味,因此斗茶活动应运而生,通过茶汤颜色、用茶铣击拂后形成的汤花泡沫、咬盏情况以及持续时间长短以此来决定茶的优劣,为了更好地观察汤花的色泽,故而选用黑瓷更便于观察,由于吉州窑的黑盏有较厚的坯体,能很好地延长茶的保温时间,且还能起到防烫的作用,因此吉州窑的茶盏杀出重围变得炙手可热。
剪纸贴花盏的起源与当时文人雅士的茶百戏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剪纸贴花技艺可以说是茶百戏的继承和发展。茶百戏中,通过注入沸水并用茶铣不断搅动膏状的茶末,产生丰富泡沫,漂浮于水面,然后在泡沫上作画形成各种图案,或是飞禽走兽,或是山水天地;“漏影春”则是将剪纸贴于茶盏表面,撒上茶末后揭去剪纸,加以果肉点缀,观赏图案后,注入沸水后饮用,两种饮茶娱乐方式虽然逸趣横生,但是图案却稍纵即逝难以长时间存留。因此,足智多谋的匠人们将传统艺术中的剪纸运用于黑釉瓷中,将花纹融入茶盏之中,随着茶水的注入,碗内的花纹逐渐漂浮在水中,若隐若浮,有着极强的观赏性。
剪纸贴花盏的出现当然离不开当时繁荣的吉州,在那时,繁荣的不仅是陶瓷,更有纺织业、造纸业、刻书业。剪纸贴花瓷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它是通过整理、融合剪纸手法,将生活中的元素或是美好的祝愿融入剪纸,剪纸贴花纹样包括:动物、植物、吉语等,通过散点式、开窗式、向心式、单独纹样等形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产生的新的装饰方式。它的一步步发展都与当地的纺织业、造纸业、刻书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些行业作为支撑,才有了剪纸贴花盏的诞生与现在的地位(如图1-3)。
二、工艺过程
研制之前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图书馆、网络、线下采访等途径了解剪纸贴花瓷的历史发展、吉州窑的相关信息、剪纸贴花纹样、釉料配方、制作工艺、烧成制度、注意事项等。经过整理信息,反复对比研究,设计底釉和面釉配方、烧成制度等,理清研制思路。进行研制前的原料、工具准备,然后开始研制。
研制中采用卧式球磨机,将称取好的原料按照料、球、水比1:2:0.8进行球磨,将釉料细度控制在能过250目筛,筛余小于0.2%,然后陈腐备用。查找的釉料配方断不会一次成功,坯釉的适配性、底釉和面釉的适应性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因此需要熟练运用单因素变量法或正交试验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研制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剪纸贴花的制作最需要注意的是了解与掌握釉的性能。流动性太低的面釉会使剪纸贴花瓷画面过于死板,而流动性过强则会使花纹因面釉的流动而变得模糊甚至完全被覆盖,以至于破坏花纹的完整性。应此需降低面釉的流动性,以免在高温下流动性太强破坏花纹,同时也要避免面釉流淌不均,破坏美感。
剪纸贴花瓷对于施釉厚度有所要求,如釉层过薄过厚容易引起缩釉或者面釉因流动而产生的花纹无法体现;太厚则会造成一定的釉面缺陷,因此研制将进行0.4mm、0.8mm、1.2mm、1.6mm的施釉厚度实验。
剪纸贴花瓷最主要的还是剪纸花纹,用于瓷器的剪纸花纹不比日常装饰的剪纸艺术,追求线条“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而是追求用简练的线条概括,但同时又呈现紧凑明快的视觉效果,有强烈的虚实对比,线条流畅清晰,不会过于繁复造成烧制时由于面釉流动破坏花纹,也不会过于稀疏,有大面积留白,造成画面缺乏美感。
赋予泥土第二条生命的是火,对于火的控制是决定泥土生命是否精彩的关键。不同的泥土与釉料对于温度有着不同的要求,烧成的温度或许就只有上下5°C的浮动范围,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瓷器的完美性,而对这几度之差的把握靠的是烧窑人的经验以及对釉料性能的把握,因此研制时设计了1220°C、1240°C、1260°C、1280°C、1300°C这5个指标进行实验,探讨适宜剪纸贴花瓷底釉、面釉的烧成温度。
研制出传统剪纸贴花瓷后将进行创新研究,变传统的釉料为艺术釉,通过多次纹样及颜色叠加,丰富剪纸贴花瓷的品种,并在研制中不断根据需求改进釉的流动性、烧成温度等,以提高坯、釉的融合度。
三、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在研制中会遇到花纹模糊的情况,原因在于面釉流动性过强,这时候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分析,调整釉料配方,降低面釉的流动性,让面釉与底釉充分反应,让底釉与面釉相融合,不至于让花纹过于生硬、不自然。
剪纸花纹过于繁复会导致在施釉后难以揭下,烧成后花纹模糊甚至毁掉,应精简线条,在剪纸贴花不好表现的细节可以通过后期手绘进行补充完善。
在釉的研制时,出现了一定的釉面问题,如针孔橘皮、盏底部釉层过厚、含有闭口性和开口性气泡等问题。原因分析:1釉料始熔温度低,玻化过早,气泡来不及排除,故产生大量闭口性气泡。2釉面高温黏度大,气体排出困难,造成气泡,釉的高温熔融状态不良,气泡破裂后留下凹陷不能封闭,形成针孔缺陷。3釉面过厚,气体排出时间慢。4有机物分解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经施釉厚度实验发现应该控制上釉厚度最好在0.8~1.5mm之间;降低釉料黏度;提高始熔温度方便气体更好排出。
四、创新点及价值
传统剪纸贴花因为时代审美和需求,技术资源相对于现代较为匮乏,因此产品色泽单一,形式较为质朴。在日新月异的当下,面对审美的多元化,显然传统的产品不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對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场景等,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本次项目研究将会在单一的釉料以及剪纸花纹上进行创新,将艺术釉与剪纸、版画、木叶相结合,将其变得多元化,丰富其语言表现形式。
五、结论
通过大量实验,不断分析缺陷,研究改进配方及工艺,研制出接近传统的剪纸贴花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传统的东西走在时代的前沿,最后将研制的结论总结如下:
1)控制面釉的流动性,流动性过强会破坏花纹,流动性较小则会影响画面效果;
2)剪纸尽量避免细密繁复的线条,采用简洁的线条进行概括,难以表现之处可用绘画进行补充;
3)注意施釉的厚度应控制在0.8~1.2m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