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中的人与马
2022-05-06唐汉烽
唐汉烽
摘要:陶瓷首饰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诞生出来的。本人运用陶瓷艺术创作的方式把陶泥作为原材料制作出人与马系列的陶瓷首饰吊坠,分别以《人与马的战争》、《人与马的迁徙》、《人与马的生活》三个系列作为创作内容,赋予了陶瓷首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陶瓷;首饰;人与马
一、人与马的战争
经过考古团队研究发现,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驯服野马的经历,将驯服野马的场景记录在陶器和壁画当中,并将野马作为他们狩猎与代步的交通工具。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推移,开始进入了部落时代,原始部落伴随着马进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先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得到改善,从而逐渐地扩大。思想智慧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到了提升与改变,不再单纯地以狩猎的方式进行生存,人们开始学会以利益交换的方式进行生活,商业模式的雏形就开始诞生了。从狩猎生活的石器时代进入到了崭新的文明时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部落逐渐扩大,因领土,资源等利益纠纷引起部落冲突,部落的权力再也难以维持在少數人当中,部落内部纠纷导致部落产生了分歧。因此部落开始进行激烈的内部斗争,最终导致分裂,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因为利益的争夺,进行战争,掠夺,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部落为了保证战争取得胜利,从而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马开始加入了战争的队伍当中从而骑兵就此诞生了。在古代战争当中马作为重要的作战工具,在战场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在创作《人与马的战争》第一部曲时,首先在脑海里构想出人与马在战争时的画面场景,通过历史战争题材的书籍,电影等各种媒介进行素材积累,把他们结合在一块进行思考与创作,并将他们在绘画本中绘画出来。为了适应与陶瓷吊坠的适配性与美感,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改,从而使得实用与美观互相结合。最后运用陶瓷艺术创作的手法用陶泥捏造的方式进行首饰制作,再使用陶艺工具进行细节雕刻。等干燥成型后,放入电窑经1280°C高温煅烧而成。
作品中一名士兵左手举着盾牌,右手拿着武器,骑着自己心爱的战马不断地往前冲,在沙场上冲锋陷阵,血肉拼搏的场景。在战士的后背,战马后臀上放了一个装满干粮的包裹,以便战争的续航,还原作战场景的真实性。战士的头上戴着一顶用牛皮制作的战盔,凸显出游牧民族部落的特色和增添作品内容的趣味性(如图1)。
作品中一名士兵左手拿着鞭子鞭策着战马,后背背着武器,右手抱着一个刚满一个月放在包袱里的小孩儿,不断地拼命往前追赶,去寻找安全的地方安抚和安置好小孩,再到沙场中继续进入战斗,增添一些在沙场中的人情冷暖。战马头上的毛发扎成一个又一个的球状,凸显出部落民族的特色,十分美观。士兵的头上戴着一顶用皮草制作的战盔,增添作品的内容丰富性与特色(如图2)。
二、人与马的迁徙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类生存变化的需求,人类的迁徙是不可避免的。迁徙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发动战争,人们会去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去避难,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再寻找合适的环境继续生存下去。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由北向南,人们会为了得到更好地经济与生活条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获取更多的利益,人们就会由北方向南方迁移。一些游牧民族和原始部落,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了一段时间,由于当地气候自然等原因的影响,水资源的衰竭,土壤的养分不再适合种植,恶劣的环境,经常旱灾,寒潮,泥石流,荒漠化,当地环境不再具备生存条件时,人们就会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去寻找拥有良好的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继续生活和发展下去。在迁徙的漫漫长途过程当中,人们由于需要带上大量的生存物质进行迁徙,因此就需要拥有良好运输能力的交通工具,这时候人们就会选择马作为他们迁徙运输的交通工具。因为马体型庞大,耐重力强,好饲养,运输速度快,毛病少还能大大的减轻人们迁徙过程中的体力消耗。
在创作《人与马的迁徙》第二部曲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瓶颈。为了突破现状,在网上,书籍等各种媒介收集了很多关于人与马迁徙的内容,人与马迁徙的造型形象特征,来增添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最后把经过思考的构思绘画在绘画本上,为了适应与陶瓷吊坠的适配性与美感,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改,从而使得实用与美观互相结合。运用陶瓷艺术创作把陶泥作为制作材料,用捏造成型的塑造手法作为主要制作表达方式,再运用陶瓷艺术工具去雕刻塑造细节内容。等作品完全干燥成型后,放进电窑经过1280°C的高温煅烧而成。
作品中一位小毛孩坐在一匹刚满一岁幼马上,小孩的头部用大麻布包裹着,防止头部着凉,可以看出当时迁徙的环境十分的寒冷,马的背后放置着三个用麻绳包裹好的包袱,分别有衣服,干粮,日常生活工具等。小马的头发扎成两个小绣球状的造型,非常可爱,可以看出小毛孩平时对小马喜爱有加,对小马十分的照顾,从而增添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可是由于环境寒冷十分恶劣,不得不迁徙到比较温暖适合生存的环境。这么小的小孩就要在严寒中进行漫长的迁徙,长途跋涉,十分的艰辛,虽然是生活所迫却非常的励志(如图3)。
作品中一位来自北方的年轻小伙骑着自己的爱马,由北向南进行迁徙。由于当时经济中心的由北向南转移,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衰弱,小伙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只身一人,单枪匹马往南方经济中心迁徙,背井离乡。马的背部放着一个用麻绳包裹好的圆筒状的包裹,里面装着向南迁徙的衣服和干粮。小伙的头部戴着一顶双杠造型的貂皮帽,突出北方人在严寒中穿着的特点,丰富作品造型的内容和趣味性(如图4)。
作品中一对母子坐在马上,当时周围环境战乱,孩子的父亲战死在沙场上,孩子抱着母亲的后背哭泣,思念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决定迁徙寻找一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地方,让孩子快乐的成长。作品中,马的背部放着一个缝补痕迹的包囊,能很好地体现出当时战乱环境的恶劣,物质短缺,人民的生活过得十分的贫苦。母亲的头部戴着一顶很大的草帽,不但能给自己遮风挡雨,同时也能给孩子一样的效果。马的头部扎成了一个个尖尖的造型,起到了一个威胁的保护作用和装饰造型的作用,同时给作品的造型丰富性上升一个台阶,增加作品的画面感(如图5)。
三、人与马的生活
无论是战争,迁徙,农耕,代步都是古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些生活的每一部分里都离不开马的作用。古人常常把宝马英雄和美人放在同等的地位。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的巨大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以致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东西依然离不开“马”的概念。如马枪、马刀,甚至马路上的汽车功率都是以马力来衡量的。所以马在古代生活中是非常重要,具有一席之地,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创作《人与马的生活》第三部曲的过程中,除了我日常对人與马的生活了解以外,还在网上,书籍等各种媒介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加以结合。再根据制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最后在画本中做出定稿。运用陶瓷艺术的制作把陶泥作为制作材料,用捏造成型的塑造手法为主要制作方式,再运用陶艺笔工具去雕刻塑造细节内容。等作品完全干燥成型后,放进窑炉经过1280°C的高温煅烧而成。
作品中一位年轻的农村妇女侧身坐在马背上手搭手放在翘起的大腿上,体现出农村妇女矜持,保守的生动形象。头上戴着一顶用麻布做的遮阳帽子,更好的表达农村妇女下田耕作的形象。妇女的左边,放置了一捆刚收割好的用麻绳包裹好的稻草,能很好地体现人与马在农耕生活的场景,增添人与马生活场景的画面感。马的头发上扎了三条杠的发型,增添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图6)。
作品中一位中年男子左手鞭策着马臀,右手拉着马脖上的绳子,欢快的往目的地奔跑。头上戴着一顶牛皮帽,突出游牧民族的特色,使作品与生活更加的贴切,能很好地体现出马在生活中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图7)。
作品中一位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年轻小伙,头仰望着无边无际蓝天,身体往后倾斜,不断的前后摇摆。双手紧抓着马头绳,头上戴着一顶尖顶造型的草帽与自己的爱马开心地在草原上玩耍。马的背部放着卷好的羊毛毯,马的头发扎成了三个团子状独特的造型,很好地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和对马的喜爱之情,使作品画面感与实际生活更加的贴切。从侧面反映出人与马在生活中作为好朋友的友好形象(如图8)。
四、结语
泥火中的人与马陶瓷首饰创作,第一次以三部曲的形式用陶瓷艺术的制作方式进行创作,分别是《人与马的战争》、《人与马的迁徙》、《人与马的生活》三部曲。8个人与马的形象结合了8个人与马的故事场景,运用陶泥作为主要的制作材料,经过1280°C煅烧而成。在此次陶瓷首饰创作中,本人在作品构思和造型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总结。1.作品中人物的头部都是以球状的造型代替,缺乏了人物面部的形象表情特征。2.马身体和腿部的造型比较呆板,缺乏了马造型的生动性和灵性。3.马的面部除了穿绳子的眼睛,其余五官特征没有很好的刻画表现出来。4.除了陶泥原本的颜色以外,缺乏了运用颜色釉料的使用,缺少了画面颜色的丰富性。5.作品内容可以通过收集更多的历史题材,增加作品的内容和画面感。6.运用更多的陶瓷材料加以结合进行创作,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经过本次陶瓷首饰创作的经验教训总结加以积累,了解学习更多的陶瓷文化和历史题材,提升陶瓷艺术创作的工艺手法,为今后的陶瓷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