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景德镇学”书写在中华大地上
2022-05-06陈雨前
陈雨前
三、盛世修典:瓷之母国有了“陶瓷家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陶瓷历史灿烂辉煌,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在浩渺如烟的古代典籍中,散落着不计其数的陶瓷文化著述。这些著述,不论只言片语,还是皇皇巨著,无不闪烁着先人们的智慧之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珠。如何激活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穿成珠链,使之走出象牙塔,為赓续文脉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作用,是时代赋予“景德镇学”的又一使命。基于此,这些年来,我携手学术团队同仁,在社会各界和出版机构的鼎力支持下,以皓首穷经的恒心毅力和赓续文脉的学术理想先后领衔主持编辑出版了一批陶瓷文化典籍,得到学界的肯定。
1、主编《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
因为中国是瓷之母国和中国陶瓷文化对人类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也因为“景德镇学”的学术影响,2006年12月,《中华大典》专设《陶瓷分典》,后改为《陶瓷艺术分典》。我十分荣幸地应邀担任《陶瓷艺术分典》的主编。《中华大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文化发展纲要重大出版工程,有“新修《四库全书》”之称;江泽民、李鹏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一定要编好《中华大典》。为了完成《陶瓷艺术分典》这一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我邀请了耿宝昌、刘新园、叶喆民等一批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担任编委专家。纲举才能目张,经过反复斟酌凝练和不断优化,我和团队同仁一起,根据《中华大典》经纬目设置原则,为该《分典》制定了一个经纬书目设置方案:全书分名目总部、生产总部、用途总部、交流总部及文献总部等5个部类,下设部、分部,纵向列纲,以为经目;每个部类之中,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等类别,横向安排资料,以为纬目。纲要确定后,项目组全体同仁按照我确定的“齐、清、精、准、用”五大原则,以大海捞针的方式对先秦以来至1911年的陶瓷文化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科学、系统的分类整理,广泛搜罗经史子集子部及碑传石刻等海量文献中星散的陶瓷史料。因为同仁们这种“牛耕”精神,以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劲头,该《分典》终于在2015年5月成功出版。该书的出版,使我们这个瓷的国度,自瓷器发明2000年后终于有了中国瓷之典与中国“陶瓷家谱”,为文化史、陶瓷史、美学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受到学界赞誉。作为《陶瓷艺术分典》延伸成果,我还主编了《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和《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30卷)。
2、主编《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
随着《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编纂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历代陶瓷史料的不断积累,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大力持下,主编一套《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的计划应运而生。2007年6月,《辑刊》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为了“竭泽而渔”,我带领编纂团队的同仁们风雨兼程,踏破铁鞋,历时五载,遍访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内知名藏书机构及藏书家,通过对历代近三万种陶瓷文献千淘万漉的系统梳理,以原始面貌从中辑录出2327种陶瓷历史文献,一套30辑、总篇幅长达1000多万字的《辑刊》终于横空出世。这是中国陶瓷史两千年来第一套中国古代陶瓷原始文献影印大型丛书,它与《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成为集中国古陶瓷原始文献大成的双璧辉耀的皇皇巨著,都是“景德镇学”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的历史性标志性文献整理成果。作为我国首部陶瓷历史文献汇编类书,《辑刊》不仅将古代的陶瓷典籍激活起来,也将古代传统的陶瓷文化和制瓷工艺激活起来,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主编《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
随着《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和《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的顺利编撰和出版,我应岳麓书社邀请,主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项目启动后,我带领学术团队对《陶记》《陶书》《天工开物.陶埏》《陶冶图编次》《陶人心语》《陶说》《陶政》《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等18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陶瓷专论文献,按作者和大致的成书时间顺序进行了编辑,对每种文献的正文内容进行了校点,对每种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文字比对,对文字不同之处作了校记。在此基础上,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专业术语、生僻字等进行了严格的校点和必要的注释,力求完备和准确。2015年7月,这部凝结着我和团队同仁心血汗水的《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由岳麓书社出版,作为当时中国陶瓷典籍整理的最新成果,该书被广大陶瓷文化研究学者和陶瓷爱好者列为案头必备用书,并被部分高校陶瓷类专业列为教学教材。翌年,获得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大奖“中华优秀读物奖”。
4、主编《景德镇陶瓷史》
在景德镇近两千年的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尽管研究制瓷工艺、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各类著述汗牛充栋,除了20世纪50年代出版《景德镇陶瓷史稿》后,近70年来却没有一部系统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的通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想,填补这样一个学术空白,解构千年瓷都辉煌,细说大国工匠传承,是“景德镇学”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这一学术构想很快与江西人民出版社一拍即合,应该社的邀请,我主编《景德镇陶瓷史》的愿望成为现实。江西人民出版社将此书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优先申报并成功立项。寒来暑往,历时七载,经过团队同仁们的艰辛努力,2016年11月,一部精彩呈现景德镇陶瓷烧造史、工艺史、文化史、外销史的五卷本《景德镇陶瓷史》终于面世。该书由《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概说》《唐五代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当代卷》五部相互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专著组成,蔚为大观,以大视野全景式聚焦景德镇历代制瓷工艺、瓷业经济、民俗行规、对外交流等历史风貌,大手笔描绘和呈现出景德镇瓷业近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5、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专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务院持续支持的国家级大型出版项目,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金字名片。为了促进中国陶瓷文化知识的全球共享,2020年1月,基于我是《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主编,以及我所创立的“景德镇学”在国际国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尤其因为中国陶瓷文化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性,《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决定将《陶瓷文化》专题(纸质版+网络版)纳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出版规划中,我十分荣幸地受聘为主编。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专题是为中国陶瓷文化明标准、定标杆之盛举,这与“景德镇学”的立说宗旨不谋而合,我感到使命光荣,更深感责任重大。在中國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我一手抓大纲,在集思广益、审慎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涵盖窑口、器型、材料、成型、烧制、装饰、款识、贸易、人物、文化交流、文博、科教等20个分支的编撰大纲;一手抓作者队伍建设,在聘请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文博与科研机构和一流高校权威学者担任分支主编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由国内各产瓷区和各窑口专业人才组成的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目前,各分支条目的撰写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同仁们将以严谨的治学精神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合格答卷。
四、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陶瓷历史文化应该为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发挥新的作用。鉴于此,我以打造陶艺陈展和学术交流精品项目为抓手,携手学界同仁为促进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进行了一些务实的探索。
南南合作。2012年10月和2013年10月,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与指导下,先后两次策划并主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弘扬文化多样性计划之中国、非洲与阿拉伯国家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交流活动”。一大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专家学者和陶艺家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景德镇寻根问道,交流互鉴,共襄盛举。中国陶艺家远越非洲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开创了“非遗”保护领域“南南合作”的新范式。
文明互鉴,组织“景德镇—莫斯科艺术展”。2019年10月18日,为了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增强中俄友谊,由我携手俄罗斯美协主席、俄罗斯总统文化艺术顾问安德烈先生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的“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莫斯科---景德镇艺术作品展”在景德镇学院图书馆隆重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
迪安和安德烈主席出席并致辞。此次高规格的艺术展有雕塑、油画,集中呈现了俄罗斯当代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是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促进了中俄两国山水相连、守望相助、风雨兼程、坚定同行的传统友谊,谱写了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交流,这些年我还先后策划并组织“‘走进非洲——庆祝中国和坦桑尼亚建交50周年’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教育成就展”、“瓷国之光·‘一带一路’新篇章——景德镇学院与百国大使交流互动”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体现了“景德镇学”的时代担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办好陶瓷艺术展的同时,我还依托高校学术精英的优势和国际交流的影响力,携手学界同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发挥作用。
——2011年10月,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支持下,主持“世界陶瓷城市市长峰会国际文化论坛”,有效促进了世界各产瓷区在陶瓷科技、旅游、文化、贸易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2018年10月,在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支持下,先后策划并主持“传承与超越——‘一带一路’瓷都再出发国际研讨会”、“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国际研讨会”和“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等一系列高峰论坛,为促进千年瓷都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时代洪流谋求良策。
此外,我还应海内外高校和文博机构邀请,在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北莺歌陶瓷博物馆和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法国利摩日国立高等艺术学校、泰国东方大学等地举行主题讲座、发表主题演说,为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和促进人类文明互鉴鼓与呼。基于此,我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国际著名陶瓷文化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我知道,这一荣誉应该属于我的祖国——我,只是“景德镇学”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一个撒种者和守望者。
五、对外合作:拓展培英渠道
千帆竞发的改革开放时代,需要以开放性思维办学兴校。这也是“景德镇学”关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带领全校师生以“借船出海”的发展思维,先后与一批国内国际品牌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探索出教师互访、学生互培、学分互认、艺术互展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为学校开放式办学拓展了渠道。
创建于2000年的澳门科技大学,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2018年9月,我应邀到澳门科技大学访问并举行学术讲座,并被该校聘请为博士生导师。为了让景德镇学院搭上这样一艘巨轮,驶向理想的彼岸,访问期间,我与该校领导反复沟通磋商,终于促成双方成功签订《景德镇学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交流协议》。协议确定,澳门科技大学同意接受景德镇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入读其硕士学位课程,具体实施参照“澳门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保荐入学办法”执行。这一领域的合作惠及全校所有优秀学子。
2019年5月,中泰高校艺术教育论坛在泰国东方大学举行,我应该校校长萨姆努科先生之邀赴泰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访问期间,我被该校聘为“中国博士生导师”。为了深化中泰两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合作,经过我与萨姆努科校长会商,双方成功签订《景德镇学院和泰国东方大学合作办学协议》。协议落地后,为了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学历学位,景德镇学院派出一批文化艺术管理、视觉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师奔赴泰国东方大学深造,他们将成为一线教学的中坚力量。
六、活态传承:激活传统文化
如何不断拓展陶瓷艺术的功能,运用这种古老载体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使传统陶瓷艺术在活态化传承中注入时代内涵,是“景德镇学”研究与实践的新命题。为此,我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这种笔墨随时代的创新模式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
2017年7月,我应邀与吉林省博物院签订“吉林省博物院陶瓷艺术馆基本陈列建设项目合作协议”,该院委托我主持这一陶瓷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为了以多姿多彩的陶瓷艺术尽善尽美地呈现吉林省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将“吉林省博物院陶瓷艺术馆基本陈列建设项目”做成创新文化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样板,我牵头组建了一支由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为主、全国各产瓷区实力派艺术家参与、共同组成的创作团队。接到任务,艺术家们即奔赴吉林采风。他们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踏访古遗址,参观博物馆,查阅史料文献,访问当地专家,从历史中吸取养料,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大匠不以璞示人”,艺术家们为了拿出满意作品,装饰手法不断优化,画面构思不断完善。经过精心创作,一批主题新美、造型优美、装饰精美、意境唯美的陶瓷艺术佳作纷纷面世,由江南古镇景德镇千里迢迢运抵北国名城长春。
2019年10月1日,作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览之一,“瓷彩华章——吉林省陶瓷艺术馆”主题陈列展在吉林省博物院隆重举行。146件(套)参展作品荟萃了青花、粉彩、颜色釉、瓷雕和综合装饰等工艺手法,涵盖了吉林地域历史人物、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特产风物等文化元素,集中展示了景德镇和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吉林省地域文化的浓厚底蕴,堪称一场通过跨地域文化融合实现陶瓷装饰工艺活态化传承的艺术盛宴,为“景德镇学”的守正创新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七、红色窑器:火铸史诗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为了探索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之道,深耕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曾多次到御窑厂遗址和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根据地考察调研,萌发了将传统御窑理念与当代红色文化审美需要相结合,创建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当代“红窑”的构想。秉承“知行合一”原则,我带领团队同仁以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为抓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一方面,我和团队同仁以创建中国当代“红窑”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着力构建中国当代“红窑”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在《中国文化画报》先后推出了《关于创立中国当代“红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探讨》《新时期创建中国当代“红窑”的思考》等一系列理论文章,提出“创建中国当代‘红窑’就是创建自己的文化设计,培育自己的文化力量,拥有自己的文化主权,重塑自己的文化形象”的崭新论断,受到学界关注。
另一方面,我带领团队同仁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探索和积累创建中国当代“红窑”的实践经验。2010年开始,历时两年,我携手团队同仁先后创意策划并主持完成了“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八十周年纪念瓷”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瓷”。前者由陈设瓷和日用瓷两部分组成,陈设瓷包括“红色史册”“红色史记”“红色纪念”三个系列,形象地表达了对红色革命时期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后者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这些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的当代“红窑”陶瓷作品不仅具有地域性、原创性与艺术性的风格特点,而且体现了“民族根、民族魂、民族脊梁”的核心价值,具有民族史诗性质,被誉为“火铸史诗,时代经典”,被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收藏。
斗转星移,流年似水,转眼之间我已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园地埋头耕耘了30多年。三十功名尘与土,毕生心血铸瓷魂。30多年来,我追随着时代的声声召唤,追赶着理想之光,从青山湖畔到昌江之滨,从昌南古镇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一路爬坡过坎,越陌度阡,风霜于途,虽然没有建立下什么显赫功业,却也从未有过对人生选择的悔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给自己写下的座右铭,也将毕生镌刻于我的心灵深处。
求索行吟,拳拳此心;薪火永续,大道同心。作为一名高等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有生之年,我还要以梦为马,以笔为犁,以赤诚之心与时代同频共振;我还要永葆初心,与时俱进,做一名千年窑火的传薪者和万里瓷路的传灯者,把“景德镇学”书写在中華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黄钟大吕响彻世界。
(2022年春节景德镇谷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