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精神
2022-05-06
古往今来,探险精神都不可或缺。正是由于探险精神,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无论是敢于闯出一条新路、最终抵达南极的阿蒙森科考队,还是热爱祖国大西北、徒步走完长城的刘雨田,他们身上都闪耀着独特的探险精神。一个具备探险精神的人,会不断寻求新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和高度。
阅读训练一
永不再来(节选)
有人让我对这类探险活动作一个全面的评价。但是很显然,当我身在其中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只是一个24岁的助手,无法去评价那些年长的队员,而且也不知道我的评价是否有价值。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们经历了一场最可怕的悲剧,令人刻骨铭心,这场悲剧不是因我们的错误而引起的。我用了整整10年时间去审视南极探险,在比较了我们与阿蒙森的行动后,我感到非常吃惊。一方面,阿蒙森的行进路线几乎是笔直的,他们抢先一步到达了极点,然后返回;他们没有牺牲一个队员,没有损失一匹牲畜,而且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极点考察本身上。这可能是一次最完美的考察。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经历了可怕的凶险,创造了超越人类耐力极限的奇迹,在庄严的教堂布道时被人们称颂或者被雕成塑像供公众纪念,但在到达极点的时候却发现这次可怕的冒险完全是多余的,而且我们最优秀的队员已永远地葬身南极。无视两者之间的这种对比是非常可笑的,如果在写书的时候不考虑这些,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让我先来评价一下阿蒙森,我并不打算掩饰我们对他的看法。他让我们相信他装备弗莱姆号是为了进行一次北极探险,然后他驾船向北驶去,但是却突然掉头向南急驶。没有什么会比这种声东击西的做法更令人不快的了。当斯科特到达极点,发现阿蒙森已经先他一个月到达那里的时候,他的沮丧远非小学生输了赛跑比赛可以比拟的。我曾讲过,斯科特和4个伙伴为了到达极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以及他们在返回途中曾经历了怎样的磨难,直到他们死去。这些凶险和痛苦的经历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南极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在那里太阳不会落下去,在那里无论你转向哪个方向,你的脸都是朝着北方。当斯科特看到挪威人的帐篷时,他已无话可说。这次冒险是毫无意义的。
现在所有的痛苦都已经过去了,将来的探险家也不会过多考虑这次经历。他可能会问,阿蒙森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们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是什么?我會首先接受阿蒙森的成功。毫无疑问,亲身经历过此次探险的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素质。由于具有一个天才探险家的睿智,阿蒙森已事先预计到了鲸湾的土地会像罗斯岛的一样坚硬。同时,他还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对原来的计划作出了重大调整。实际上,当阿蒙森没有采用斯科特和沙克尔顿已经探明的路线,而是自己找出了第二条越过高山的路时,这确实是重大的调整。当他这样做之后,他获得了成功,并且闯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线。实际上,在更好的路线被发现之前,这是最好的。这种尝试可能会令他失败甚至丧生,因此他的动机和他敢于说服自己的勇气是值得钦佩的。这些都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一些保守的捕鲸船船长不同意斯科特尝试使用摩托车、马和人来拉雪橇,而始终坚持用狗来拉雪橇。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选择让阿蒙森顺利地到达了极点并安全返回,而且他的队员和狗也没有感到特别疲劳。他从始至终没有拉过一英里的雪橇。
(作者阿普斯利·彻里·加勒德,周鑫译,选自《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有删改)
思考
1.阅读文章第一段,谈谈为什么阿蒙森带领的队伍到南极会是一次最完美的考察。
2.文中第一、二段都在说斯科特带领的队伍这次可怕的冒险完全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为什么?
3.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上天赐给的机遇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条件呢?请结合平时的体验简单说一两点。
阅读训练二
长城万里行
小时候,我做了两个梦。
一个梦是: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自己将来能够当个作家。
一个梦是: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我执着地追求着。
为了第一个梦,我常常足不出户,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可我终究没能跻身作家的行列。
但是对于第二个梦,我却常常引以为自豪。孩提时代,我就走遍了我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县。上中学时,我又利用假期完成了到北京、武汉的远征。后来我到铁路部门工作,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双脚!——事出偶然。
我国著名的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20世纪30年代他就立下了“步越长城”的宏愿,由于种种原因,只走了一部分。他感慨地说:“今后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于来者。”
1982年4月14日,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个名叫雅克·朗兹曼的法国作家,已经走遍了法国、欧洲、中东及世界许多地方,但是没到过中国。他说:“我的最大梦想是到中国去,从长城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
后来,我又得知,一个名叫罗勃特·史葛达的美国人,终生做着长城梦,直到他七十多岁的时候,还连续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写了二百多封信,要求走完长城。
这一条条消息,像一个个冲击波使我难以平静。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丈量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经过周密的准备,我终于在1984年5月13日,从嘉峪关城楼迈出了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步。
两年来,我穿越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七个省(区),完成了徒步万里长城的旅行。在榆林,我完成了穿越整个陕北的“圣地行”;在西安,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平凉、兰州、乌鞘岭、敦煌等一路向西,直到神秘的罗布泊。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在罗布泊,我身负百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在山西的山沟里,我曾遇到了野狼的追踪。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三十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六百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地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我走过的地方大都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荒凉,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面对我的是无尽的地平线。
我的梦还在继续着。
(作者刘雨田,选自《长城万里行》,有删改)
思考
1.作者说徒步长城旅行是“事出偶然”,你认为这其中有“必然”吗?为什么?
2.文章在写徒步长城的经历时,列举了途中的一些遇险的情况。作者写这些,只是为了说明“大自然是无情的”吗?
3.文末,“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