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匠人之心,扬传统文化
2022-05-06
“择一事,终一生。”几年前,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一小众职业走到了大众面前。2022年,首部文物修复题材剧《昔有琉璃瓦》上线,同样聚焦“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围绕生活在一个胡同里的几个文修院修复师家庭展开。
这些文物修复师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为人传诵,他们对待文物的态度更令人敬仰。
李东方: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博物院文物保护复制专家、世界级非遗珂罗版技术传承人创新者、客座教授。四十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文物保护第一线。自1984年起,她散尽家财,从北京远赴敦煌二十余载,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敦煌,默默守护并拯救了十多幅最具代表性的敦煌壁画特窟精品,又历时多年再现了国宝《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三希帖》《五马图》等珍贵文物。
李东方坚守着匠人的那份清寂的执着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以保护书画文物为己任,始终践行自己的理念——“多一些保护,少一些破坏,为后人留一些民族瑰宝”。
王琛:河南省省级非遗项目(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他从19岁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经他手修复的文物达2000余件,除了云纹铜禁外,还有妇好鸮尊等国宝级文物。
从父亲手里接过文物修复这门技艺近40年了,王琛的修复技术已炉火纯青。“文物修复就得修旧如旧,修复完以后,让人不知道哪些地方是修复的,这就是绝妙之处。”王琛说,修复青铜器涉及的工艺程序非常繁琐,起码有十几道;遇到严重“毁容”的,需要20到30道程序。王琛经常对徒弟说,要对祖先遗留的传统技艺心存敬意,更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
解读
随着各大博物馆的“走红”,文物修复师的工作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像李东方、王琛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让在地下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活”過来。他们修补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但目前,文物修复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真正的文物修复师,需要认认真真、专注地做一件事,用一双手、一颗心、一段人生将民族瑰宝修复、保护、传承,让一件件文物“起死回生”。
这,才是真正的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