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体系及帮扶对策研究
2022-05-06郭连生柳贝贝
郭连生 柳贝贝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业预警;干预帮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为了严格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促进学业管理由“事后处理型”向“事前事中预防型”转变,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一系列高等院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学业预警工作的实施,保证高校教育、学生学业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为4618所,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1317万余人。随着我国高考招生人数的增多,很多院校近年来均出现了清退学生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建立科学有效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势在必行,通过对大学生学业进行全过程监控管理,将高校、学生和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多方合作,保障培养对象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要素定性分析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建设现状
2006年,江西理工大学率先建立了学业预警制度,我国很多高校也都在探索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学业预警制度。但随着新时代个体差异的存在,高校学业预警制度也出现很多问题。樊梦云(2021)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学业预警制度分层模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措施过于相似,缺乏针对性。刘美凤以国内十所高校的学业预警制度为分析样本,发现目前我国的学业预警制度存在学业预警时间过于集中、指标内容普遍单一、预警系统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制度缺乏保障以及专业工作人员匮乏的问题。学业预警制度出现的漏洞导致高校、学生和家长无法实现多方合力,学校对学业困难学生难以实现适时干预和帮扶。
(二)构建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对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价值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我国高等学校2006年开始逐步探索和建立了学业预警制度,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醒本人和家长有可能出现的后果,并预先采取补救措施予以干预,是通过高校、学生本人及家长之间的配合,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规定学分的一种帮扶制度。目前,我国虽然是教育大国,但并不是教育强国,距离2035年“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此外,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出现的大学生由于学业不佳被清退的现象,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补救总结的良好效果,也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要素层级界定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大学生学业预警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建立了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其中,国外对高校学业预警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数学校将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业预警的衡量标准。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时间较晚,2006年,江西理工大学率先推出学业预警制度,标志着学业预警制度在我国高校应用的兴起。为了更好地规范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国内近十多位学者都对高校学业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展开了研究。其中,曹威麟、杨光旭、夏红卫(2007)最早对学困生的学业预警爱心援助工作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大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规定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差、方法不当、兴趣不足、学习专注力度低以及沉迷游戏几方面。刘雪梅、胡博(2021)从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三方面建立了“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体系,并构建了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孔令晶( 2021)等认为现有的学业预警指标大多选取学分和课程科目进行,预警指标较为单一,预警模式也较为被动,很难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事前预警。因此,其将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分为学生基本信息、线下学习行为指标和线上学习行为指标。张玥(2021)、戴群(2020)、杨洋(2017)等则通过选定高校大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数据,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源地、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和违纪状况作为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预警机制的考查指标。袁安府等(2014)则运用德尔菲法选取了报到注册、平时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成绩三方面要素为学习预警指标要素。综合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对指标权重的相关分析,也就无法在后期提出有效的干预帮扶措施。因此,文章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建设现状,将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分为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表现、学习状态以及经济状况。并构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三、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要素分析
(一)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要素层次结构模型
1、学生基本信息。文章将学生基本信息分为:报到注册、生源质量以及高考分数。学生报到注册是学生日常学习的开端,学生应在校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到程序。对于无故未报到学生并超过一定时间的,需要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预警。生源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学业预警的顺利实施,有研究提出发达地区录取的生源受本地区高考录取位次的限制,以及进入大学后外在教育优势的丧失,较之于一般地区的生源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问题,这部分群体需要受到更多的学业预警过程检测。最后,高考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顺利实施,一般来说,高考成绩是衡量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关注的学业预警指标要素应集中在高考成绩严重偏科方面(如物理、化学、英语等)㈣。
2、学习表现。文章认为学生在校的学分绩点、学习方法、学生考勤、缺勤以及旷课都会影响高等院校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目前,多数高校都选择将学分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的主要考查指标,学分制在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资源整合效率的同时,也由于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长效性和体系化,导致探索和建立学生学习预警机制迫在眉睫。沈超(2021)等则提出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易导致其学业成绩不理想。高校需要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做出警示,促使其寻求新的学习方式。此外,高校亦需要对学生考勤情况、缺勤情况、旷课等进行及时提醒,提前预警研判。
3、学习状態。包括大学生学习态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生是否有违纪情况、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等。雷建云等(2020)指出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就可以轻松了,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娱乐活动上,导致旷课和挂科现象的出现。汪明春(2014)则在实证分析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业倦怠与其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关。对此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使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达到学校的培养标准。闫建璋等(2021)提出通过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可以有效对学生实行动态化管理,确保学生帮扶措施的顺利推进。对于违纪部分的学生,高校、学院和辅导员应视情节的轻重予以一定的思想引导,逐步培养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4、经济状况。经济状况评价指标包括了在校学生是否有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日常开销。有学者指出:家庭收入(是否有助学贷款、在校日常开销)与学生学习成绩相关,需要将家庭成员囊括到帮扶群体中,对具有学业预警风险的学生进行分类分级的学业指导与帮扶。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文章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发展现状,构建了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三)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的有层次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由目标领域专家对其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将指标重要性通过矩阵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判断矩阵,通常用A=(aij)n×n来表示,其中指标判断标度含义见表2。
文章经过专家打分汇总,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评价判断矩阵(见表3)。
(六)比较指标要素的重要性程度
根据表4和表6,得到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比较图(见图2和图3)。
通过对二级指标权重和三级指标综合权重比较得知,二级指标中:B3(学习状态)>B2(学习表现)>B4(经济状况)>Bl(学生基本信息)。表6综合权重表显示:C9(学生学习态度)、C4(在校学分绩点)、C14(大学生日常行为开销)、C10(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C5(大学生学习方法)、C12(完善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等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学校建立健全的学业预警机制影响较大。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人才面向社会需求的质量,高校应协同社会和家庭,重点改善上述几个方面,以推动在校大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四、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帮扶对策
(一)明确预警等级,学校、家长和学生通力配合,重点解决学业困难学生问题
学业预警作为一种预先警示、警报,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制定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每学期初,高校根据学生补考成绩以及学生表现,列出学业预警学生名单。对于预警等级低的学生,各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和学院应统一座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辅导员,要及时帮助学生找出学业困难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协同班委制定个人详细的学习计划,如有必要,协同家长告知其学业情况,要求家长做好配合工作,共同督促在校大学生完成学业。
(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塑造公平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
AHP层次分析法表明,心理健康建设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业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建设中所占权重为9.87%。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和辅导的同时,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辅导。此外,支持、鼓励和引导高校形成互助友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班级、系以及学院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同时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塑造大学生的文化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制定激励性的奖惩措施,激发帮扶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励的方式可以从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两部分着手,如工资、绩效、津贴、福利、奖金等。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帮扶人员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制定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以真正提高其工作使命感和工作热情。
作者简介:郭连生(1979-),男,江苏涟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籍管理;柳贝贝(198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图书情报信息。
(责任编辑 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