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神阙和关元对阳虚体质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
2022-05-05朱小香周丽莉许金森兰彩莲萨喆燕叶笑然
朱小香 ,周丽莉 ,许金森 *,兰彩莲 ,萨喆燕 ,叶笑然 ,周 旋
(1.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阳虚体质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是很多疾病形成的基础[1-2],成为近年来体质研究的主要体质类型。阳虚体质者由于阳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等虚寒征象。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对于阳虚体质的调理作用明显[3-4],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学者从督脉皮肤温度变化角度探讨阳虚体质的调理作用机制[5-6]。目前大多研究侧重观察艾灸督脉穴位对阳虚体质者督脉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而临床中也常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等任脉穴位以改善阳虚体质[7-9]。因此,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艾灸任脉穴位对督脉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调理阳虚体质及治未病提供实验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体质判定标准 阳虚体质判定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0]中相关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35 岁;②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患有器质性、精神性、过敏性、传染性、皮肤等疾病者;近期患感冒、腰痛等身体不适者;需长期服用药物者;月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通过广告招募阳虚体质者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灸组各16例,2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受试者均在研究开始前被告知试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本研究经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临床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通过,批件号:2019KY002-02。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对照组艾灸组例数16 16性别男3 2女13 14年龄/岁22.38±1.67 22.63±2.65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艾灸组:以直径18 mm 清艾条(蕲春东璧堂养生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悬灸神阙和关元穴,温度以受试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每次30 min,隔天1次,共10次。对照组不予干预。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分别于干预前一天和干预结束次日采用红外热像仪(日本NEC 公司,型号:Thermo Tracer TH9100 型)对督脉背段(大椎至命门穴)及大椎、身柱、至阳、中枢、命门穴皮肤温度进行检测。具体步骤:受试者进入实验室,暴露督脉背段部位,用冷标法腧穴定位贴标记上述穴位,静坐20 min,以适应实验室环境;实验室温度保持恒温(28±1)℃,室内无明显空气流动;调整红外热像仪摄像头,使其正对督脉背段部位,采集督脉背段及上述穴位的红外热像图;再利用仪器相配套的软件对红外热像图进行处理分析,读取上述部位的皮肤温度。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 果
3.1 2组干预前后督脉背段及穴位皮肤温度比较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督脉背段及穴位皮肤温度比较() ℃
表2 2组干预前后督脉背段及穴位皮肤温度比较() ℃
注:与干预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命门穴33.62±1.02 34.03±0.54 33.89±0.71 34.41±0.551)组别对照组例数16艾灸组1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督脉背段33.92±1.00 34.16±0.54 33.99±0.57 34.49±0.531)大椎穴34.23±0.84 34.28±0.53 34.30±0.66 34.71±0.621)2)身柱穴34.18±0.95 34.38±0.51 34.14±0.66 34.70±0.551)至阳穴33.83±1.08 34.16±0.64 33.92±0.64 34.56±0.631)中枢穴33.62±1.03 33.91±0.62 33.81±0.53 34.38±0.571)2)
3.2 2组干预前后督脉穴位皮肤温度变化趋势 干预前2组位居命门穴以上的督脉穴位皮肤温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干预后各穴位皮肤温度均有所上升,艾灸组升高更为显著;命门穴皮肤温度在干预前后均不低于其上部的中枢穴。见图1、图2。
图1 对照组干预前后督脉穴位皮肤温度变化趋势
图2 艾灸组干预前后督脉穴位皮肤温度变化趋势
4 讨 论
阳虚体质者除了主观上感觉畏寒,还存在体温调节障碍、体热平衡失调、能量代谢低下或紊乱等生物学特征[11]。皮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阳虚的轻重程度以及内在调节状态[12]。本课题组前期研究[13]发现:不同体质者的经脉皮肤温度表现不同,阳虚体质者督脉穴位的皮肤温度低于平和质者,与阳虚体质者主观感觉的背部怕冷相一致,符合阳虚则外寒的体质表现。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其两侧组织结构对称,且躯干正中线上没有大中血管的纵向分布,可避免其与血管走向相混淆,温度分布较易观察。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直接捕获督脉的体表热量分布,反映督脉气血运行状况[14]。因此,督脉经穴的皮肤温度常被用作阳虚体质相关研究的观察指标。
神阙和关元为任脉的要穴,此二穴相配,灸之可从阴引阳,具有培元固本、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之功。本研究发现:艾灸神阙和关元可使督脉经穴的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说明艾灸任脉穴位能促进督脉气血运行。从经脉走行上看,任督二脉同起于胞宫,同会于口唇,二者形成一个“如天地之子午”的整体循环,联络了人体气机的上下运动[15]。任督二脉的循环流注为艾灸任脉穴位调节督脉气血提供了结构基础。人体皮肤温度与血液循环、组织新陈代谢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中艾灸引起的升温效应提示其可能具有改善督脉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的作用。
陈璐佳等[16]研究表明:阳虚质人群督脉上身柱、至阳、脊中、腰阳关穴皮肤温度自上而下递减。本研究也发现:在干预前后,阳虚体质者的督脉穴位皮肤温度从大椎到中枢穴均自上而下递减,但命门穴的皮肤温度在干预前后均不低于其上部的中枢穴。命门者,乃生命之门户,一身阳气之根本[17]。命门穴是命门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的一个区域,是反映和调节命门之火盛衰的一个反应点[17]。本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干预后命门穴皮肤温度明显上升,这从侧面反映了命门穴与人体阳气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艾灸任脉穴位能提高督脉经穴皮肤温度,促进督脉气血的运行。临床研究表明艾灸任脉、督脉以及其他经脉穴位均能改善阳虚体质,那么不同经穴之间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有何不同,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