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农产品滞销与疏通机制研究
——以盒马村为例

2022-05-05蔡倩晓柳嘉昊

市场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盒马生鲜农户

蔡倩晓,柳嘉昊

(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

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对的难题,在最近几年呈现出种类多元化、数量大以及滞销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化的特点。农产品出现大规模滞销不仅可能会造成农户付出的劳动力和本钱付之东流,使其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更严重的是造成农产品市场的较大波动,导致了大量资源被严重浪费,甚至还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农产品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稳定因素增多,相比于传统情境,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性大大提高,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自然风险,还要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社会事件等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全国各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农产品滞销问题,这样会使得农产品卖难和买难并存,农户为农产品上行发愁,城市居民为难以买到心仪的生鲜烦恼。新鲜蔬果如何直达百姓餐桌,成为大众关注的民生痛点。

鉴于农产品滞销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了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并展开了相关研究。大多国内研究者是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环节分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刘俊华等人通过分析我国2007年到2011年32个农产品滞销事件,提出了农产品滞销存在四个关键控制点——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市场饱和、盲目生产和生产环节的亩产量增加。直到最近十年,农业食品行业才认识到并开始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李玉民等人针对农产品的产地冷链布局问题,建立了集合覆盖模型、优化“最先一公里”的布局,并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赵广华则指出最后一公里仍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牛鼻子”,共享物流对于解决和改善农村电商的末端物流配送问题有积极意义,当前的文献研究中以供应链合作模式和物流联盟共同配送两种模式为主。张磊等人指出多方面问题的倒逼使得农产品供应链比一般供应链更脆弱,并指出了农户销售渠道单一和批发商的风险规避行为是导致生鲜农产品的“卖难”的重要原因。车辆路径优化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Dolgui等人提出了一个多周期供应链中易腐产品的生产、库存和分销决策优化模型。近两年,许多学者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展开了应急物流网络优化问题的相关探究,刘明等人从数据驱动的视角,构建了一类创新的应急物流网络动态调整优化决策框架模型,将疫情应急管理分为一系列连续的决策周期。此外,他和其他学者针对突发疫情下的应急物流网络优化问题,定义了一类创新的应急服务水平函数,建立了基于服务水平的疫情应急物流网络优化模型。何婷等人为解决疫情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物资的配送问题构建了生鲜农产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以求解并优化生鲜电商企业配送车辆行驶路径。Nasr等人将集合产品运输模型与车辆路线模型相结合,针对研究中的四级多周期供应链,考虑农户的聚集性,以总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易腐产品选址-库存-路径问题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重新设计现有的AFSC公司(ETKA公司;伊朗最大的国内农产品供应链)。

从已有的文献研究来看,虽然较多的学者对农产品滞销、应急物流等问题给予了很多关注,但由于“盒马村”模式出现时间较为短暂,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文献对“盒马村”这种新农业模式研究较少。

二、生鲜农产品滞销的原因

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呈现常态化的现象,而造成生鲜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多元的,一方面和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除了本身的鲜活易腐性,尤其是瓜果蔬菜类的生产和丰收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而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一旦生鲜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农产品市场便易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凸显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较大弊端,主要包括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信息不对称、保鲜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

(一)生产环节

我国农产品生产者以小农户为主,风险意识差,缺乏对农产品的长远规划,抗风险能力不足,且“小农经济”种植和生产的分散化使得彼此之间的协作性低,往往存在盲目生产的行为。

(二)流通环节

当前,我国生鲜供应链是多级分销、小批量交易为主的流通体系,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仍较为单一,以批发市场和中间商为主的线下运作模式为主,60%以上的农产品零售依赖于农贸市场渠道,商超尚未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如图1所示)。持续性的突发事件下,农产品许多传统流通渠道出现严重中断,生鲜农产品的线下销售渠道如大型农贸市场、超市、餐馆等几乎全线关闭,导致供需严重背离、多地农产品销售受阻,人们产生了恐慌性购买和囤积行为,从而带来了食品供应链需求端的突然激增。另外,道路封闭或半封闭造成物流困难,停工停产导致人工稀缺以及物流成本上升,导致农产品供应链近乎瘫痪。

图1 我国农产品沟通渠道图

(三)信息不对称

受客观条件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过于冗长,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把控。疫情期间,农户信息获取难度加大,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生产调节,因而造成农产品大量堆积。除此之外,农户对外信息流通不足,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只辐射到距离较近的收购商,致使每年收购商数量不足,造成严重的滞销。

(四)保鲜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损耗高。相比于一般产品,生鲜农产品容易腐坏,不易保存,对物流和仓储的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农产品物流“最先一公里”是影响农产品最终品质的关键阶段。尤其是“最先一公里”阶段,有数据显示,中国果蔬产品在“最先一公里”的损耗率高达15%~25%,远远超过欧美等国家。在物流配送环节,生鲜农产品还未实现商品化,大多仍停留在简单打包的阶段,忽视了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烂、磕碰等风险管理。

三、生鲜农产品滞销的疏通机制——以“盒马村”模式为例

盒马村指的是根据盒马订单,与盒马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推动农产品精细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改造,发展农业+数字化基地的典型村庄代表。截至2020年12月,盒马已在全国18个省份建立了120个盒马村。为缩短供应链配送路径,阿里数字农业还将建立一个全国的冷链物流体系,计划在全国建设20余个销地仓,目前,一半以上销地仓都已运转。

盒马村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首先,消费者在盒马平台下单,然后,盒马村从盒马平台收集需求信息,结合销售订单等信息安排生产,并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集运加工中心即产地仓,实现集装单元化,产地仓(集运加工中心)进行初步的预冷、消毒、保鲜、分级处理等后协调物流销往全国。此外,消费者可以选择在门店自提或下载盒马App并下单由盒马冷链配送。通过接入盒马遍布全国的供应链网络和销售渠道,这些村庄不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

图2 盒马村的运行机制图

自2018年建立“盒马村”模式以来,全国各地的盒马村销路通畅,无一滞销,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源头,打造数字农业基地

我国是农业大国,许多村庄拥有优质农产品,但销量一直不温不火。传统模式下,农民往往看天吃饭,根据经验和感觉去种植,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与洞悉。这样的方式是农产品面临滞销高风险的一大原因,一旦出现滞销,农民往往无力承担风险而血本无归。盒马村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种植农产品,在生产端实现数字化对接,以村为单位,实现规模化生产,改变传统农户生产散乱的现象。

(二)生产环节引入数字化,采取订单式农业,加强“最先一公里”建设,让农产品变成商品

盒马村依托于数字化和技术,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打通供销两端。在生产端引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使用全自主作业的无人机精准喷洒药液,实现种植、采收和包装等全流程的标准化,改变传统农业品控不一、粗放式生产的问题。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产地仓,产地仓不仅具备基本的存储周转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农产品分级处理,大部分农产品需经过统一质检、消毒、保鲜、成为标品等智能预处理,将农产品转变为标准化的产品,在源头最大程度上控制农产品的损耗,提升农产品质量。

(三)流通环节构建农商品链条生态圈,打造“新零供”关系

电商、农户、运营服务商、农资品牌厂家汇聚在农村,盒马提供销售渠道,做好农产品的宣发工作。一方面以共享经济的理念,采取“买手制”决策合作方,承诺不收取农户的各项渠道费用,推进生鲜农产品产地直供;另一方面,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大数据分析预判,及时与农户沟通,实现精准供给。在配送、物流履约链路实现了完全数字化,作业人员通过智能设备完成生鲜农产品的分拣、打包以及配送等,显著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出错率。盒马村凭借其天然优势,架起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仓对仓的集中B2B模式运输,大卡车集中配送到各门店,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帮助农户将滞销农产品销售给各地的消费者,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依托盒马平台,挖掘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

盒马村因地制宜,买手挖掘各地特色且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将盒马鲜生自有的品牌效应与特色农产品相融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加其附加值。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盒马村”模式帮助小农户突破瓶颈,有效地补上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短板,缓解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受阻问题。

四、结论和建议

(一)建立生鲜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将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端对接

由于小农户往往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对市场信息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较低,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多渠道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并加强对农户的网络信息化能力的培训,适时引导农户及时制定和调整种植计划,避免盲目种植引起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生鲜农产品滞销。我国农户往往以个体经营居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具有分散性。因此各地方政府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农户与各批发商、电商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导向意识,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竞争有序的稳定发展。鼓励大型农产品销售平台如京东、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通过数字化订单农业协助农民与新媒体或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助力生鲜农产品出村上行。

(二)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化农业转变

由于小农户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农户是生鲜供应链上的“弱者”,难以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在借鉴“盒马村”模式时,政府针对参与数字化农业的农户、合作社等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指导,采用助农奖补政策如通过普惠金融或其他形式的补贴拓宽农户的资金来源。因此,建议政府对参与数字化订单农业生产的小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并通过补贴或普惠金融等手段为小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使农户没有融入现代化农业的后顾之忧。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包装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具有多样性,不同地方的农业发展基础差异性明显。在物质资料极其富足的时代,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是保证销量的根本优势。我国农产品多样化和高端品质不足,因此生鲜农产品滞销的一大解决思路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协调是实现农户与各组织、各平台构建信任机制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地方政府应依据本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政策,鼓励支持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以地区为单位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生鲜农产品,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对于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积极招标,吸引技术成熟的企业共同建设生产基地等基础设施。针对物流条件落后的地区,政府应对物流公司采取一定的政策补贴,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集中单元化运输,降低生产成本。

(四)打造韧性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韧性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即使在面对突发的具有巨大冲击的环境,供应链依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流通,生产、流通、配送等各环节能及时调整,度过危机。供应链的韧性既包含预防风险的能力,还包含在供应链中断后的恢复能力。突发事件的频发倒逼农业物流进行数字化和智慧化升级,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成为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仍处于较为脆弱的阶段,各学者应对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探究生鲜农产品的关键风险因素,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订单农业相关研究,探究其关键风险因素。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需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定义关键场景,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应急管理流程。

(五)逐步完善冷链物流建设、加工配送中心、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设,增强农村的集配货能力

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短板,是畅通农产品物流的关键,决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效率。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补贴,提高对村镇的集配站的利用率,加强冷链物流的建设。农村物流的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多主体协同配合,农户、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应在政府的倡导号召下,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完善共享信息和各种资源,打造共享经济下的“物流联盟”,避免配送网点的重复建设。

事实上,多种问题倒逼导致了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展现出农产品供给脆弱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市场顽疾,需要政府、农户、批发商以及电商平台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宽农产品上行的通路,在不断革新和协调中实现生鲜农产品的疏通。

猜你喜欢

盒马生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走出温室的盒马,品质屡屡“破防”
生鲜灯的奥秘
盒马欲走出“一亩三分地”
盒马开启新玩法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