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长效机制的路径研究

2022-05-05

市场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小微贷款

杜 佳

(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一、引言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中小企业更是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国家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延期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政策等,这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2021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推动金融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既然中小微企业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也都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却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且在我国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分析入手,剖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最后探索建立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长效机制的具体路径。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什么是小微企业?目前理论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较早提出“小微企业”概念,但他也只是从定性的角度对这个概念加以解释,泛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在内的一切没有明确规模的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同时,根据各行业特点,具体标准如企业营业收入、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等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研究的小微企业泛指小型和微型企业,包括家庭作坊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它们的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小、资金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

小微企业不仅有自身特点,而且在融资方面也有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源融资为主

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大多依靠内部的资本积累、留存收益以及闲置资金。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超过一半的资金来自企业主的家庭储蓄。大型企业产生融资需求时的首选是银行借贷,而在小微企业资金来源中仅占7.8%。可以说,小微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多半时间需用企业主的自有资金维系发展现状,使用外部资金为辅(图1)。

图1 小微企业资金来源

(二)外部融资渠道少

相对大中型企业来说,可供小微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渠道较少,比如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融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向大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更不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对小微企业来说,当内源融资不足需要外源融资时,可选择的外部融资渠道和方式有:向亲戚朋友借贷、向小微金融机构借款、网络借款等。有资料显示,能使用两种渠道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仅有28.8%,而使用3种渠道数量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数量占比更是低至18.7%(图2)。

图2 小微经营者2019年使用过的融资渠道数量

(三)融资成本高

名义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补偿。尽管国家为支持小微企业,要求银行降低基准利率,实际上银行也做了“让利”而降低基准利率,但是,由于小微企业风险居高不下,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却不能降低,甚至升高,其结果是贷款名义利率仍然没有降低。特别是中小银行,它们的资金来源成本就高,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极小,按照“高进高出”的原则,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就要收取较高的利息。然而,能够从正规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小微企业只能从民间借贷、网络小贷公司贷款来获取外源融资,大大提高了融资成本。

三、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反映出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经济下行,经营环境变差

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2019年下降6.8%,第二季度大幅回升,比上年同期增长3.2%,但投资、消费、出口均出现两位数负增长。

外部经济环境下行,使得小微企业经营者生产过程困难增多。疫情冲击下,出口订单出现大批量延迟或取消现象,虽然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并没有直接面对海外客户,但它们是整个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结果必然是经营收入直线下降。这再次暴露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一旦经济环境出现动荡,小微企业必是首当其冲受到波及的弱势群体。同时,其通过获得贷款以减轻现金流压力的难度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加大。

(二)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

内部融资是小微企业当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小微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规范,自身产生资本和获得资本的能力逐渐降低。

我国的小微企业在经营上普遍存在“散、弱、低、粗、污”的问题。自身技术能力不强、产品竞争力弱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难以长期支撑经营下去。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小微企业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仅为同期的48.8%,外部环境任何些微变化,带给小微企业的冲击可能都是毁灭性的,同时,小微企业自身财务、征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标准,没有大型企业完善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小微企业经营者松懈了对财务管理的规范,即使企业主将来希望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商业银行获取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财务、征信信息也是一大难题。

(三)资本偏好产生融资壁垒

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小微企业很难从现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融资。商业银行是营利性经济组织,追求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

首先,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征信管理不规范,提高了商业银行处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加了其发展客户时付出的时间成本。相较而言,大型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从其公开披露的月报、季报、年报等中获得。而小微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一般较低,多数获得方式为非正常渠道。尽管商业银行以较高的利率提供给小微企业资金,但并不能弥补商业银行从中增加的服务成本。

其次,小微企业信息保障程度低且缺少担保物,商业银行即使投入大量时间调查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也难以掌握其真实全面的信息。截至2019年5月,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5.9%,比大型企业高出4.5%,比中型企业高出3.3%。相较于中国整体银行业贷款不良率2%左右的水平,小微企业明显高出3%~4%。贷款风险高是商业银行面对小微企业“惜贷”的重要原因。

最后,小微企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少且频繁、周期短的特性,申请贷款类型多为小额贷款和短期贷款。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均呈现高频率需求状态,且有不断上升趋势。因此,与服务大型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需花费更多的时间,但贷款利润较少,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征信信息规范完整、贷款获利更高的大型企业服务,这也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图3)。

图3 贷款总体需求指数

(四)政策缺乏长期性支持

当前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增加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为响应国家号召,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力度也有所增大。2020年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贷款金额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增速6.8%。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各项动作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本质提高,其服务的短期性较明显。同时,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服务提供两者之间仍然不能完全匹配,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仍未形成。

四、建立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长效机制的路径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必须要从长远出发,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法规,调动银行与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通力合作,建立起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具体路径如下。

(一)政策路径

贯彻落实中央银行发布的各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解决小微企业当前资金困难。央行应始终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把握政策的实施力度与作用效果,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通过实施定向降准、专项再贴现再贷款以及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精准滴灌,专项扶持,减轻小微企业发展综合融资成本负担。

(二)法律路径

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法律法规,出台《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促进法》。建设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而非临时性、短期性相关政策约束,构建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出台《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促进法》,提升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内在动力,让金融活力源源不断地自发流向小微企业。

(三)机构路径

加强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增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业务种类。小微企业自身特殊性决定其与大型企业多数业务种类匹配度低,商业银行应根据小微企业特性,建立与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相匹配的服务系统,不断创新与改革业务类型,提高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准确率与积极性。

(四)自强路径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自身各方面管理机制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小微企业应加强优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思维,形成自身的强制约束力,最终达成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提高外部获资能力。建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长效融资机制,离不开对其自身管理机制的规范,从而焕发小微企业融资活力。

(五)技术路径

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利用各类金融与科技相融合的手段,创新金融服务类型,增加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拓宽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推动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进程。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技术保障。小微企业受其资金与规模限制,在技术设施构建上难以像大型企业有较大预算。金融机构应主动搭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的过程效率,提高服务过程的传导效率,让金融活水更快更好地流向小微企业。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问题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现代化程度,更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服务机构、国家政策发挥合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制定针对性强、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保障尽职免责制度有效落地,切实有效开展和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小微贷款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小微企业借款人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旧信封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