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2022-05-05邓丽娜亓朋

对外经贸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商务硕士

邓丽娜 亓朋

(鲁东大学 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一、引言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教育界掀开了思政课程改革的新浪潮。同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意见》为思政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将成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是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系统化提升。

我国开办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健康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高等教育阶段推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具体表现,是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战略举措。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的协同效应,理论界加强了对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以此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并已形成一系列课程思政的教学科研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内涵、理论、问题及实现路径等若干核心问题的研究。邱仁富(2018)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江颉(2018)从顶层设计、特色专业群建设等5 个方面阐释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王学俭,石岩(2020)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特点和重难点;二是对某一特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研究,特定课程既包括大学公共基础课如高等院校英语(严婷,2019)、体育(包海丽,2019)、数学(秦厚荣,2019)等,也包括不同专业类别的专业课程,如罗西子,冯静(2020)以《园林建筑设计》、查贵勇(2020)以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思政改革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这类文献主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三是从学科层面对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耿刘利(2019)、胡苗忠(2018)、匡江红(2018)分别以财务管理专业、高职会计专业以及理工类专业为例论述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情况,具体包括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教材库及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等。

通过对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类文献的梳理,从研究对象看,以高职、本科层面为主,研究生阶段课程思政的文献相对匮乏;从研究内容看,聚焦于单一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而某一专业课程群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行动纲领。纲要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即不但要关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问题,而且也要重视学科专业内部各门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形成最大化协同效应。此外纲要还强调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由此可知,结合本专业特点构建一套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教育部对课程思政改革提出的根本要求,而现有文献中各专业层面的思政课程研究呈现出碎片化、无逻辑体系、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本文拟在三个方面予以突破:一是选择从未有文献研究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二是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研究重点,深度挖掘蕴藏在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厘清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同频共振的专业课程群思政体系;三是突出专业特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绕国际商务专硕的育人目标,聚焦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提炼特色鲜明的思政元素。以特色引领保障成效提升,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国际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而设立的学科,主要培养多层次涉外商务人才。在长期涉外经济合作中,国际商务人才处于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前线,将不可避免地浸润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受到外界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必然涉及国际与国别法律的遵守、社会责任的履行和道德规范的遵从。如何坚定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何权衡国别利益、追求合规经营、化解环境差异?这对于涉外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们的全球化视野,让学生知晓天下事,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利于广大学生养成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的道德品行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有利于培养一批德法兼修的商务人才,并最终促进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专业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育人体系。每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不尽相同,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研究生阶段的国际商务硕士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相比,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支撑国家行业产业发展。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从其培养目标中可知,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精英群体,未来较大可能在公司、政府机构等单位从事经营运作与高级管理工作,这些高级人才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较大的决策和控制权,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政治素养。因此,越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越要及时有效地扛起课程思政的大旗,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思政教育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石之一,而课程思政是提高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三、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有益的视角。为贯彻和落实新教育理念,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点必须主动转变思路,建立“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日常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也是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就是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修订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立足专业学科特色,将思政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其次,以培养方案中的思政目标为导向,构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思政逻辑。并通过课程大纲修订、思政教材及案例库建设,充分挖掘和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和资源;再次,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从思政课程实施主体(双导师)及实施形式(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最后,构建全方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图1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体系

(一)融入思政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修订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各专业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的内容,而素质目标的内涵就是价值塑造,包括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的提高等思政内容。在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中,为了突出应用特色,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中以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为导向,夯实理论基础与提高实践能力并重,重视素质培养目标。高等教育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包含德育元素,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思想道德素质目标应明确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因此,必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来修订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素质目标具化为具有较强显示度的思政目标,以确保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首先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思政目标的设定主要依据三个文件:一是教育部《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二是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内容重点以及经济类课程思政的指导性说明;三是国际商务教指委文件《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中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依据这三个文件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总结: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精神,具有全球化视野、经世济民职业理想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

其次,对思政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要求中的思政内容概括如下:

1.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内在品德修养。

指标1.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价值。

指标1.2:认识和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指标1.3: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能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2.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内化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指标2.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指标2.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指标2.3: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商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认同感和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

3.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国际、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指标3.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

指标3.2:熟悉与国际商务相关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了解其他有关国家的法律、政策。

指标3.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维护自身权利,以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意识。

4.国际商务与社会

指标4.1:培养广大学生社会伦理精神,在以后的学习和日后工作中,深入到社会实践,热心地关注商务世界、关照特殊群体诉求、重视经济外部性效应。

指标4.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学生能够站在环境保护的视角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指标4.3: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培养学生树立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5.职业素养

指标5.1:职业理想。使学生牢固树立“经世济民”的价值观,具有为国际商务事业服务和奋斗的使命感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理想。

指标5.2:职业精神。对国际商务的角色和职业特点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爱岗敬业,孜孜以求,甘于付出,乐于服务。

指标5.3: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处理自己与集体、同事、竞争者、合作者和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诚实守信,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做任何违反职业道德的事。

(二)以课程思政毕业要求支撑矩阵为载体,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毕业要求支撑矩阵是介于专业思政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之间的有效中介,更是构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之间内在思政逻辑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支撑矩阵是思政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环节三者之间统领的抓手。通过支撑矩阵,将毕业要求中不可量化的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规范于教学大纲,进而推进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矩阵思想体现了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矩阵是多维高度有机的组织结构,矩阵元素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和关联性。因此构建课程思政支撑矩阵,有利于厘清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思政逻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按照教育部《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国际商务实践四类。5 门专业必修课由教育部指定;专业选修课由各学位点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自行设置。国际商务实践课程以整体形式出现在矩阵中,则课程思政毕业要求支撑矩阵如下:

表1 课程体系对应思政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

(三)推动课程大纲修订及课程思政教材建设

从顶层设计层面,课程思政支撑矩阵已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思政教学体系,每门课程对应毕业要求的思政目标都进行了清晰的定位。从操作层面,需要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思政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中。教学大纲的修订首先应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在课程大纲中予以明确体现,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合二为一;其次,应建立课程组,通过研讨、学习、讲座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努力寻找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最后,深挖思政素材,设计思政教学环节,创新授课手段,将思政内容巧妙衔接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强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目前,部分本科专业已经出版了一批专业课思政教材,思政教材体系建设初显成效。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不但没有适应“课程思政”改革的教材,甚至没有专门的针对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教材。因此,应加快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教材建设,将“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融入教材编写中,以教材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构建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协同发展机制,是提高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材体系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于教材编写全过程;应允许各种学术思想、观点的碰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材编写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教材内容要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善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借鉴其他国家教材建设已取得的宝贵成果。

(四)充分发挥“双导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生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因此除了专业课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导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人,育人是导师的基本责任。导师要随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要同步进行,有机融合;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知识素养影响和鼓舞研究生,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中国的专业学位具有独特的教育模式,注重产教融合培养,将学术性和职业性完美统一。为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无论是专业导师还是行业导师都应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要协同育人,形成合力,高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五)立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打造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实施渠道及形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国家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

对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思政,应立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打造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实施渠道及形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必修课、选修课,还应包括实践课程、学位论文写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校内第一课堂还要包括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通过校内外的课堂联动,实现全方位、全时段育人。

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基地的专业实践、项目组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如国际商务教指委主办的国际商务谈判赛、国际商务专业学位创新创业精英挑战赛等。培养单位应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行业导师作用,将职业伦理和职业核心素养融入实习实训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格和工匠精神;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科学研究中完成价值观的塑造;在各类竞赛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研究生的学术不端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学术品格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应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规范贯穿于整个论文的指导过程。

(六)构建包含课程思政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其隐蔽的教育模式更加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来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将课程思政纳入各类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的考核评价中,可以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国际商务教指委应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作为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培养单位的思政建设提供目标导向;二是从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即投入端,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评、聘、奖的指标之一;三是从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即产出端,将研究生群体思政素养的评价纳入学生的毕业要求。将研究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思政素养的评价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将反馈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出改进方案,形成各课程以及课程群的整体教学反思,最终完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位的教学改革中,不仅仅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与落实,还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的推进有助于促进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商务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商务休闲